根據上述目標和總體要求,今年要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壹)以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編制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主導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規劃,著力穩定優化壹產、主攻調整二產、提升擴展三產,構築現代產業體系。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各項政策,推進生態高效農業發展。穩定全市糧食生產面積,推進糧食功能區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積極實施精品農業示範基地提升工程,加快石門等地的高新農業區培育建設;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作用,大力培育種養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服務組織,新增訂單農業1萬畝、規範化農民專業合作社10家,新建改造農村綜合服務社15家;強化農業標準制度建設,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新增無公害農產品5只、綠色食品3只;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提高流轉土地利用率,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萬畝。實施特色產業提升計劃,加快推動工業調整轉型。加快毛衫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步伐,扶持發展皮鞋、蠶絲品、家紡等特色產業,改造提升化纖、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特材料、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等新興產業;繼續實施“百家工業企業培育工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20家、億元企業10家。加強服務業組織評價體系建設,大力培育現代服務業。加快濮院童裝市場和崇福皮毛市場配套區建設,加大對振東市場集聚區的培育引導力度,建成振東市場物流場站;加快旅遊目的地建設,加強調研謀劃,著力將烏鎮打造成國際級旅遊綜合體,整合旅遊資源,推進旅遊與市場互動,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70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8億元;辦好第十屆菊花節;加快東興商廈、香港城等商貿設施的改造提升步伐,推進特色街區和農村、社區商業網點建設,繼續實施家電、汽車下鄉,推進商貿連鎖業發展,豐富餐飲休閑業,擴大居民消費需求;鼓勵發展服務外包、網上交易等新型服務業態。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新增省級以上科技型企業10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研發中心3家。加快公***創新平臺建設,完善科創中心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抓好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積極推進國家毛針織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申報籌建工作。推動產學研合作,抓好中科院新能源中心和臺灣大學新能源中心科技項目的引進和轉化。深入實施質量強市和品牌戰略,支持參與制訂行業技術標準體系,鼓勵開展各類質量體系認證,新增省級以上名牌3只、著名商標5件,完成專利申請1000件、授權600件。鼓勵扶持企業上市,力爭新增上市企業2家。完善人才工作機制,加強創業領軍人才團隊建設,著力培養和引進技能型、創新型、經營管理型人才,提高我市人才總量和層次,全年引進各類人才3500名以上。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深入實施“項目推進年”,著力優化投資結構。加快推進新鳳鳴集團年產36萬噸熔體直紡、新澳集團15000錠緊密紡生產線等壹批重點工業項目,切實抓好桐鄉汽車商貿城、四季匯二期等壹批重點服務業項目,積極實施城市防洪四期、丁家橋港環境治理工程等壹批重點民生項目。認真抓好重點項目前期推進、資金安排和項目管理,積極做好項目篩選、儲備、論證和申報工作。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引導和管理,推進非經營性項目代建制試點。強化項目要素保障,完成新壹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深入實施“365”節約集約用地行動計劃,全年實施土地開發整理6000畝、建設用地復墾3000畝,新增建設用地3500畝以上。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園區建設、企業發展的信貸支持,新增貸款60億元以上;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規範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公司,積極引進發展創業投資引導基金。
全力拓展發展平臺。把平臺建設作為加快產業升級、推進結構調整的壹項基礎性工作來抓。統籌安排土地、資金等資源要素,明確規劃定位和功能布局,集中力量建設經濟開發區、濮院針織產業園區、崇福經濟區、高橋新區、臨杭經濟區五大發展平臺,集約發展鎮、街道工業功能區。全市工業區新增開發面積6000畝,完成基礎設施投入8億元以上。加快經濟開發區整合提升工作,基本完成新能源產業園征遷;抓好濮院針織產業園區紡織產業集聚區及高新技術區建設;推動崇福經濟區皮草產業園集聚提升;健全開發管理體制機制,啟動高橋新區站前區、臨杭經濟區中心區開發建設。加快鎮、街道工業區整合提升,推進“壹鎮壹品”特色產業發展,努力提升產業集群綜合發展水平。
(二)以優化環境為發展保障,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提升中心城區形象。編制完成中心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優化中心城區發展格局。有序推動“五區聯動”開發建設,啟動應急備用水源、康涇塘東岸永寧段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抓好浙江傳媒學院桐鄉校區建設,提升城市承載力。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試點,繼續開展開放式小區封閉改造,培育發展物業管理;抓好市區綠化改造。深化城市“暢通工程”,優化交通組織,整合市區公***停車資源,緩解市區停車壓力。全面實施“數字城管”,提升城市綜合管理水平。鼓勵外拓建築業市場,穩定和支持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推進“兩新”工程建設。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新市鎮、新社區建設規劃,深入實施龍翔街道“兩分兩換”試點,全年啟動33個城鄉壹體新社區建設,完成農房改造集聚任務。深入推進擴權強鎮,實施壹批新市鎮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項目,重點抓好濮院鎮、洲泉鎮和經濟開發區的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新壹輪“1+X”規劃點延伸。完善河道保潔等村莊整治長效管理機制,鞏固村莊整治成果,實施“1+X”規劃點區域內30個行政村的村莊整治提升工程,建設全面小康農村新社區3個。培育農村創業發展平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壯大。
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健全城鄉交通網絡,完成崇硤公路高橋段改建、桐德公路石門至河山段改建等工程,抓好錢江通道北接線壹期征遷,開工建設科洲公路大麻至洲泉段,加快東宗線航道二期改建工程。完善高鐵交通配套設施,完成高橋至火車站公路改建工程,啟動世紀大道延伸段工程,保障高鐵桐鄉段順利建設。推進電網電壓序列優化試點,重點實施500千伏桐鄉變、220千伏安興變和110千伏浮石變等壹批輸變電工程,提高城鄉供電能力,穩定供用電秩序;完善城鄉供水、供氣、供熱、垃圾收集處理壹體化網絡,啟動市區至屠甸、烏鎮次高壓天然氣管線工程,推進自來水二、三級管網改造,逐步推行城鄉供水同網同價。
抓好生態環境治理。繼續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和省級生態市創建成果,做好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各項工作,推進城鄉壹體綠化網絡建設。加強用能監管,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及非生產領域的節能降耗工作,堅決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深入推進“811”環境保護新三年行動計劃,切實抓好水環境、大氣環境和農業農村面源汙染治理工作,加強對制革、印染、化工等行業的綜合治理力度,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創建清潔生產企業8家。基本完成汙水處理收集系統及尾水外排工程,加快推進汙水入網工作。落實養殖業汙染防治長效監管機制,推廣畜禽生態化養殖模式。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積極探索並論證市外引水工程,保障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
(三)以開放帶動為重要舉措,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整合招商資源,打造桐鄉整體招商品牌。創新招商方式,切實發揮企業主體和政府主導作用,積極鼓勵現有企業對外合作、合資,把引進資金、技術、品牌結合起來,著力提高招商實效。強化招商選資,註重項目投資強度、吸納就業、財稅貢獻等要素的論證,重點加強世界500強企業、上市企業、國有企業的招商力度,引進總投資千萬美元以上項目15個。堅持內外資並舉,引進市外內資30億元。實行招商引資工作差異化考核,推進招商隊伍建設,提高招商引資針對性和實效性。
推動出口穩定增長。培育壯大各類外貿經營主體,鼓勵企業積極爭創出口品牌,調整優化外貿結構,擴大優勢產品出口,實現進出口總值21.6億美元,其中出口15億美元。充分發揮海關、商檢等辦事機構服務職能和展會的帶動作用,進壹步鞏固、開拓國際市場。加強出口風險預警預測,健全政府、協會、企業三方應對貿易壁壘的聯動機制。鼓勵企業赴境外投資設廠、承包工程、開發資源,全年實現境外投資3000萬美元。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繼續推進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全面完成三項政務改革,推動便民服務機構向鎮村延伸。穩步推進醫改工作,實施農村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深化財政預算管理改革,開展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試點。進壹步完善國有資產監管和運行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完成城市公交公車公營改革,年內取消市域範圍二級及以下公路收費。推進漁民轉產轉業。開展新壹輪生豬屠宰點調整撤並工作。
紮實推進區域合作。加快接軌上海步伐,積極開展與上海在市場、旅遊、農副產品等方面的對接,做好“世博經濟”文章。加快融入杭州都市經濟圈,推進與杭州在城際公交等跨區域項目的合作建設,增強符合我市產業導向杭遷企業的轉移承接能力。積極做好對口支援與“山海協作”工作,全面完成援建青川縣蒿溪鄉的各項任務。
(四)以***建***享為基本途徑,提升公***服務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深化教育教學管理,積極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扶持學前教育,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普高新課改,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7%以上。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完成桐高改擴建工程和二中、八中遷建工程,實施烏鎮中學、特殊教育學校遷建和實驗幼兒園城北分園新建等工程,進壹步改善辦學條件。著力提升新居民子女教育水平,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區教育。
繁榮發展文體事業。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建設,積極培育和諧文化、創新文化,引導發展企業文化,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完善城鄉公***文化基礎設施,推進市文化中心和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促進檔案信息資源社會***享。繼續做好廣場文化和文化下鄉等活動,豐富城鄉群眾文化生活。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辦好“子愷杯”第八屆中國漫畫大賽、首屆豐子愷漫畫藝術節和第四屆群眾文藝“菊花獎”評選活動。強化文化市場管理,切實做好文化遺產的普查、保護和傳承工作。大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高質量做好第14屆省運會有關賽事項目服務工作。
加快發展衛生等事業。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快健康城市建設。健全公***衛生保障機制,統籌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完成市壹院、洲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遷建工程,加快康慈醫院二期建設,啟動大麻、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加強醫療安全管理,完善疫情監測和預警機制,紮實開展甲型H1N1流感等重點傳染病的防控,加強職業病防治工作。深化人口計生優質服務,加快市計生指導站標準化建設。深化居住證制度改革,完善新居民服務管理。認真抓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二輪修誌工作。切實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對臺等工作,加快發展科普、史誌、廣電、統計、通信、郵政、氣象等事業。繼續做好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人防民防、雙擁***建等工作,支持工會、***青團、婦聯和老齡事業發展。
(五)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努力擴大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建立促進就業再就業的長效機制,健全統籌城鄉就業服務體系。加快發展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和城鄉服務業,大力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多渠道增加就業。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努力創造條件促進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幫助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零就業家庭實現就業,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強化欠薪防範和處置,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強化社會保障。健全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五險合征”工作,進壹步提高各類保險參保率。推進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切實做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各項工作。紮實推進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加快市社會福利中心建設。推進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扶貧幫困和救災救濟活動,加大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力度,切實改善各類困難弱勢群體的生活。加強優撫安置工作,加快發展社會慈善事業。深入實施殘疾人***享小康工程,開展省扶殘助殘愛心城市建設。
推進平安建設。強化綜治基層基礎,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依法嚴厲打擊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管理秩序和影響民生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推進“平安桐鄉”建設;全力做好上海世博會“環滬護城河”工程有關工作。積極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全面實施全員維穩責任制,完善各類突發公***事件應急預案體系,提高公***安全應急處置能力。認真做好信訪、市長電話和人民調解工作,積極構建大調解格局,有效防範和及時處置各類社會矛盾。深入開展安全生產三項行動,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監管和煙草專賣監管;建立長效監督機制,繼續抓好“十小”行業質量安全整治和規範工作;做好動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繼續加強對寄賣、擔保、投資咨詢等行業的指導和管理。全面完成“五五”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加強社會組織和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管理。廣泛開展公眾誠信教育,加快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各位代表,我們在全面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的同時,還要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實事:就業方面,凈增就業崗位7000個,培訓各類勞動力8000人,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000人;城鎮零就業家庭發現壹戶、解決壹戶。社會保障方面,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確保符合條件的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按規定領取到每人每月不低於60元的基礎養老金。醫療保障方面,繼續實施150種常用藥品同價廉價制度,穩步推進基本藥物零差率;提高對城鄉居民合作醫療補助標準,人均總籌資標準達到300元。住房保障方面,加快建立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新建經濟適用房15000平方米;加大廉租住房制度實施力度,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60戶。教育方面,全面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確保完成校舍安全工程三年總工作量的60%;加強新居民子女學校安全管理,擴大新居民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農村環境建設方面,新建農村聯網公路20公裏,改造農村危橋100座,疏浚河道220公裏,整治圩區1.8萬畝;建成生態護岸130公裏,其中植物護岸80公裏;大力實施村莊綠化,新增重點防護林1000畝。文化建設方面,開展文化下基層活動300場以上,組織廣場文藝演出50場以上、電影下鄉3000場以上;新增群眾健身苑點30個。改善群眾出行條件方面,優化城市公交線路布局,新增城市公***停車位500個,更新城鄉公交車39輛,新建城市公交停靠站40個、港灣式候車亭14個。汙染防治方面,全面完成三年企業汙水入網計劃任務,並規劃實施新壹輪汙水入網計劃;大力推進汙泥無害化處置工作。公***安全方面,深入開展道路交通安全重點隱患專項整治,紮實推進危化品企業、居住出租房和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整治,安全生產三項指標繼續保持零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