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次子,發動了“宣武門兵變”,殺死了他的弟弟李。揚和李可恩·施敏知道魏徵是壹個有才能的人,所以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壹看到魏徵,就非常生氣,問他:“妳為什麽要疏遠我們的兄弟?”在場的大臣們覺得魏徵會被殺死。然而,魏徵平靜地用非常自信的語氣回答道:“如果王儲早壹點聽我的話,他肯定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李世民聽後,被魏徵大無畏的力量和正直的精神所感動,並從內心欽佩他的人格。
所以沒有懲罰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是唐太宗。唐太宗任命魏徵為禦史大夫(專門為皇帝出謀劃策的官職),後來又提拔他為宰相。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其共商治國得失。
魏徵胸懷大誌,勇敢無畏,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位幾十年間,他為了使唐朝人民富強,向唐太宗進諫200多次。
每次,唐太宗都仔細考慮他的建議,盡量采納。
2.有壹次,唐太宗違反了他的規定,只有18歲的成年男子才應服兵役,決定征召16歲及18歲以下的高個子男子參軍。命令發布後,魏徵強烈反對。唐太宗很生氣,派人把他叫來,訓斥了壹頓。
魏徵並不害怕。他嚴肅地提出抗議,說:“現在妳把所有強壯的中年男人都帶出去服兵役。那麽,誰來種地呢?誰將做這項工作?妳常說我當了君主,首先要守信,可是國家的法律明確規定只有男人中的強者才需要服兵役。妳為什麽不遵守它們?這樣做難道不在老百姓面前喪失公信力嗎?”
他真誠地對魏徵說:“王先生真是我和祖國的壹面鏡子!壹開始覺得妳太固執,不講道理,現在聽了妳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不壹,百姓無所適從,無法治理好國家。”因此,唐太宗立即下令停止招募中國男子服役,並獎勵魏徵。
敢於直言進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也成為歷代官員學習的榜樣。魏徵曾經輔佐過兩位皇帝,唐高宗和唐太宗。他經常直接向唐太宗進諫,不怕犧牲,甚至幾次對唐太宗大發雷霆。多虧他長孫的說情,他才免於處罰。
3.有壹次,唐太宗下令太常邵青的祖孫傳授宮廷音樂,但效果不好。唐太宗給了他很多指責。在場的文彥博、王爵都不同意太宗的做法,說:“孝敬孫亞世,就是讓他現在教宮人,然後譴責他。我覺得不可能。”
唐太宗聽了這話,生氣了,指責他們“依附其上”。顏博害怕了,跪拜道歉;王玨不卑不亢地說:“陛下指責我忠厚直爽。我今天說的不是私人的話!這是陛下的責任,不是陛下的!”唐太宗只好放棄。第二天,唐太宗私下對方說:“自古以來,皇帝易受忠厚難容。我昨天責備了文彥博和王玨,至今後悔。”
當時不僅大臣,小官也敢諫。溧陽縣令劉不同意太宗在秋收旺季去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打獵,要求他改在冬閑時去。經過劉的規勸,唐太宗不僅撤銷了他的委任狀,還提升了劉的官職作為獎勵。
擴展數據:
李世民(65438+598年10月28日-10,649年7月)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任皇帝(626年至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家和詩人,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母親是太姥皇後都史。
從善如流――隨時聽取/接受/聽從好的建議
李世民把楊迪拒絕勸諫亡國視為壹種警告。他即位後,竭盡全力說話。他擴大了勸諫官員的權力,鼓勵大臣們批評他的決策和作風。其中,魏進諫200余次,向朝廷訴說陳的過錯,使在初年多次陷入尷尬而無法下臺。再比如、馬周、孫、褚遂良,他們都以諫聞名。
到了晚年,李世民因國而興,哈布爾的氣度不如早年。偶爾後悔錯殺大臣,但還是克制住了,保持風度。?
黃河清澈見底,大海平靜無波——全國壹片祥和寧靜
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間不關門。貞觀四年(630),全國只有29名犯人被判死刑。貞觀六年(632年),死囚增至290人。今年年底,李世民允許他們回家處理自己的事務。貞觀七年(633年),秋歸而死(古秋刑)。
貞觀七年(633年)九月,290名囚犯全部歸還,無壹逃脫。當時的中國政治文明,官員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很少有不公平的現象,所以中國人民心中並沒有太多的怨恨。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了生存而冒險;心態平和的人不容易走極端,所以犯罪的概率很少。
百度百科-李世民(唐太宗)
百度百科-唐太宗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