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財政政策效應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效應的財政政策

內在穩定器

所謂“內在穩定器”是指這樣壹種宏觀經濟的內在調節機制:它能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使宏觀經濟趨向穩定。財政政策的這種“內在穩定器”效應無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產生調控效果,財政政策工具的這種內在的、自動產生的穩定效果,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行發揮調節作用,不需要政府專門采取幹預行動。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累進的所得稅制和公***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進的所得稅制

累進的所得稅制,特別是公司所得稅和累進的個人所得稅,對經濟活動水平的變化反應相當敏感。如果當初政府預算收支平衡,稅率沒有變動,而經濟活動出現不景氣,國民生產就要減少,致使稅收收入自動降低;如果政府預算支出保持不變,則由稅收收入的減少導致預算赤字發生,從而“自動”產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國民生產的繼續下降。

2、公***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

在健全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下,各種社會福利支出,壹般會隨著經濟的繁榮而自動減少,這有助於抑制需求的過度膨脹,也會隨著經濟的蕭條而自動增加,這有助於阻止需求的萎縮,從而促使經濟趨於穩定。如果國民經濟出現衰退,就會有很多人具備申請失業救濟金的資格,政府必須對失業者支付津貼或救濟金,以使他們能夠維持必要的開支,從而使國民經濟中的總需求不致下降過多;同樣,如果經濟繁榮來臨,失業者可重新獲得工作機會,在總需求接近充分就業水平時,政府就可以停止這種救濟性的支出,使總需求不致過旺。

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包括正反兩個方面。當政府投資或公***支出擴大、稅收減少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擴大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擴張效應。當政府投資或公***支出削減、稅收增加時,對國民收入有加倍收縮的作用,從而產生宏觀經濟的緊縮效應。

1、投資或公***支出乘數效應

它是指投資或政府公***支出變動引起的社會總需求變動對國民收入增加或減少的影響程度。壹個部門或企業的投資支出會轉化為其他部門的收入,這個部門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儲蓄後用於消費或投資,又會轉化為另外壹個部門的收入。如此循環下去,就會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或支出的倍數遞增。以上道理同樣適用於投資的減少。投資的減少將導致國民收入以投資的倍數遞減。公***支出乘數的作用原理與投資乘數相同。2、稅收乘數效應

它是指稅收的增加或減少對國民收入減少或增加的程度。由於增加了稅收,消費和投資需求就會下降。壹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又會引起另壹個部門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環下去,國民收入就會以稅收增加的倍數下降,這時稅收乘數為負值。相反,由於減少了稅收,使私人消費和投資增加,從而通過乘數影響國民收入增加更多,這時稅收乘數為正值。壹般來說,稅收乘數小於投資乘數和政府公***支出乘數。

3、預算平衡乘數效應

預算平衡乘數效應,指的是這樣壹種情況:當政府支出的擴大與稅收的增加相等時,國民收入的擴大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擴大量或稅收的增加量,當政府支出減少與稅收的減少相等時,國民收入的縮小正好等於政府支出的減少量或稅收的減少量。

獎抑效應

獎抑效應主要是指政府通過財政補貼、各種獎懲措施,優惠政策對國民經濟的某些地區、部門、行業、產品及某種經濟行為予以鼓勵、扶持或者限制、懲罰而產生的有效影響。

貨幣效應

1、貨幣效應直接影響貨幣流通

表現為政府投資、公***支出、財政補貼等本身形成壹部分社會貨幣購買力,從而對貨幣流通形成直接影響,產生貨幣效應。

2、公債政策的貨幣效應

財政政策的貨幣效應主要體現在公債上。公債政策的貨幣效應又取決於公債認購的對象和資金來源。如果中央銀行用紙幣購買公債,這無異於紙幣發行,從而產生通貨膨脹效應;如果商業銀行購買公債,且可以用公債作為準備金而增加貸款的話,也會導致貨幣發行,從而使流通中的貨幣增加等等。 我國實施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以來,不斷有研究者提出,這壹宏觀政策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國外也有人士表示擔心,中國大規模發行國債,增加政府投資、擴大支出,是否會產生擠出效應。

所謂“擠出效應”,是指由於政府通過向企業、居民和商業銀行借款來實行擴張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對有限信貸資金的競爭,導致民間部門投資減少。它將使政府擴張性財政支出的效應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擠出效應並不是在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調節時必然要發生的。具體到中國實行積極財政政策的實踐來看,依據對經濟運行各項指標的分析,在我國出現擠出效應的觀點尚得不到有力的證據支持。這可以從增發國債對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來考察:

增發國債對利率的影響

我國自1996年5月以來,名義利率多次下調,但實際利率是上升的,這並不是財政擴張帶來的結果。由於中國尚未實行名義利率的市場化,積極財政政策不會影響名義利率的升降。實際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為物價水平下降,而中央銀行出於種種考慮沒有及時隨物價變動調整名義利率所致,進壹步看,價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財政擴張的結果,相反,積極財政政策在壹定程度上抑制了物價水平的下降。

增發國債對借貸資金量的影響

增發國債沒有與民間競爭有限的資金。幾年來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率超過70%,存在較大的存貸差額。商業銀行資金過剩主要是風險意識增強、企業投資收益較低、預期不好及產業政策調整的緣故,而且這種過剩是在滿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後的過剩。

從實際經濟運行看,民間投資主要受到民間資本的邊際產出?或利潤率 和公***投資影響,民間資本邊際產出上升會引起民間投資規模的增加。如果公***資本投向競爭領域,即與民間資本的生產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投資就很可能擠出民間投資。積極財政政策的投資領域主要是生態環境保護、高速公路、鐵路、供水和機場、糧庫、農村電網等基礎設施,屬於社會公***支出領域,對民間投資不會形成擠出效應。相反,基礎設施建設還可以改善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提高民間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推動民間投資。

財政支出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政府支出與居民消費具有替代關系,即財政增加政府購買支出可能擠出居民消費。但這要通過對財政支出結構進行具體分析才能確定。某項財政支出如招待費,的確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公***設施支出則是私人消費的互補品;還有壹些公***支出既是私人消費的替代品又是互補品,比如國家用於食品和藥品檢驗的支出,既減少了私人的檢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對食品和醫藥的支出。有關部門通過財政購買支出和居民消費關系的計量模型分析發現,我國財政購買支出與居民消費總體是互補關系,擴大政府支出對需求總體上具有擴張效應。 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關系著積極財政政策的總體效果問題,以及擴大舉債規模的風險控制問題。國債資金使用效益越高,擴張性政策的效果將越趨於“高乘數效應’的壹端,同時政府擴大舉債規模的安全空間越大。

要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我認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幾個層次或環節上的事項:

1.資金投入項目的合理選擇和較充分的可行性論證。

2.項目建設與相關方面協調銜接關系的處理,應符合科學規劃和施工合理規範的要求。

3.保證已確立的項目資金不被挪用和按進度撥付到位。

4.切實保證工程質量。

幾年來,政府國債資金以及帶動其他配套資金支持的建設項目和技改項目,效果總體而言是明顯的。但根據國家綜合部門派出的檢查組對建設項目的稽查,從選項、配套規劃、資金專用到工程質量,各個層次上的問題還都存在,有的還相當嚴重。比如,第壹,有些建設工程是在原有項目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倉促決定上馬的,可行性論證很不充分;第二,有的項目不按基建程序辦,項目建議書還沒批,就已大張旗鼓幹起來;第三,有的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深度不夠,不具備開工條件也硬開工;第四,有的城市規劃存在明顯欠缺,連供水、排水、汙水處理的統壹考慮都未做到;第五,個別項目的工程質量出現嚴重問題,甚至成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標、監理方面的地區、部門保護主義現象往往比較嚴重;第七,少數地區還發生了國債項目建設資金被挪用的現象。

針對上述問題,有關部門下發了《關於進壹步加強財政預算內專項資金項目工程質量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對建設項目的勘察設計、招標投標、施工管理和竣工驗收等各個環節建立明確的責任人制度,對在監督稽查中發現有問題的項目,在沒有得到糾正之前停止撥付資金,發生挪用資金的項目,在完成整改前停撥資金和追回被挪用資金,追究責任,等等。

這些稽查、監督、糾錯、懲處和加強管理的措施,對於提高國債資金使用效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近兩年,國債項目資金被挪用和工程質量低下方面的問題相對減少。今後,仍有必要對相關環節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因為總體而言,我們相關管理經驗的不足、制度的不夠完善和施工監理、質量保證體系方面與國際水平相比的差距,畢竟是必須正視的現實。 關於1998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的壹大爭議問題,是“為什麽不實行減稅政策”。按照壹般邏輯,擴張性財政政策包括政府減稅和增支兩大方面。1998年後,中國的財稅政策卻是在擴張導向下增支而不減稅?嚴格地說是不以減稅為重點 ,究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壹,中國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過低,從宏觀稅負看,減稅已無空間。發展中國家稅收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壹般在20—30%,發達國家的比重更高,而我國這壹比重1997年只有11%左右,可以說總體上不具備減稅的空間。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企業負擔和農民負擔過重的問題和減輕負擔的強烈呼聲,但具體分析,其原因在於稅外的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集資,同時各部門與權力環節通過“四亂”征收的財力大都是放在預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叢生。所以我國急需對癥下藥加以解決的問題是清理“四亂”,整頓非稅收入,降低稅外負擔,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而不是減稅。

第二,中國現行稅制結構制約著減稅效應的發揮,使減稅事倍功半,得不償失。所謂稅收對經濟的“穩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稅?即所得稅 的調控作用,而現階段我國的稅收主體是間接稅,1997年前後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三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高達65%以上,而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相加也僅占16%左右。近壹半的企業虧損經營,降低所得稅對他們毫無意義。減免間接稅,則不僅會大量減少財政收入,而且刺激經濟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償失。加之間接稅的減稅有向下拉動物價的作用,對通貨緊縮可能雪上加霜,不利於改善市場預期。

第三,中國現階段的經濟和稅收環境也不宜於以實行減稅為重點。目前我國的市場體制還不健全,企業的投資和經營行為遠沒有走上規範化軌道,相當壹部分企業對減稅信號的反應並不靈敏。特別是長期以來通過各種越權和隨意減免稅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做法,仍有壹定慣性,這壹類做法客觀上助長了各種偷稅、騙稅現象的發生,削弱了稅收的杠桿作用。管理部門擔心,在這種情況下強調減稅,不僅難以達到預期效果,而且可能擾亂稅收秩序,妨礙稅收執法環境的形成與穩定。

應當指出,認為稅收增長絕對不能高於GDP增長是壹種誤解。實際上,只有在管理體制和稅制結構相對穩定、成熟的時期,稅收占GDP的比重才不會發生明顯的波動。而我國經濟發展尚處於轉型期,體制和稅制均處於轉軌過程中,很多因素都在劇烈變化,所以實事求是地說,不宜簡單地用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相對穩定的框架來套中國的現實。

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稅收的持續增長存在壹定的合理性。首先,它在壹定意義上是前十年稅收占GDP比重下降過頭之後的正常回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分權改革和減稅讓利安排,使我國稅收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0世紀90年代前期的10%以下,而從國際經驗看,發展中國家的這壹比重大至為20%以上,發達國家更要高得多。經過回升調節,我國稅收占GDP比重也僅達到接近15%,所以說宏觀稅負並不高。1999年稅款征收總量超過萬億元,與加大清欠力度有直接關系,這也是以前的欠稅大戶感到沖擊很大的原因。但是要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就應將彈性征收減少,加強征管力度,硬化以法律為依托的稅收約束。打擊走私而增加的稅款,更是完全合理的。

當然,作為具體案例,現實生活中的確存在蠻橫征收、“征過頭稅”的現象,所以提高征管隊伍執法水平,加強對其監督也是當務之急。此外,也發現有“列收列支”、“貸款空轉”等單純為保證稅收達標而弄虛作假的扭曲現象。壹種建設性的建議是下壹步在承認需要進壹步健全法治、加強征管的前提下,創造配套條件,將稅收指標轉為像GDP壹樣的預測性、指導性指標。在依法納稅、依法征稅的基礎上,屆時可以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用短期國債調節稅收預測數與實征數的差額所可能形成的財政收支缺口。

雖然從總體上說,中國減稅空間不大,但並不排除在具體項目上的稅收減免,如已出臺的加大出口退稅力度、固定資產方向調節稅暫停征收、企業投資抵免新增所得稅40%等政策,都會產生鼓勵投資、刺激消費的積極效應。 啟動積極財政政策以來,我國國債規模隨赤字規模及其他變動因素而擴大之後,是否仍控制在適度區間內和是否能保證財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壹個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也與政策的總體效果的考察緊密相關。從名義指標看,我國財政雖然處於困難境況,但國債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是比較低的,1998年末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約為10.3%,如果再加上當年用於補充國有獨資銀行資本金的2700億元特別國債,這壹比重也不過13.6%左右,明顯低於大多數國家的同壹比重。國債余額/GDP比重雖有所上升,但仍未達到20%。我國的主要問題,是中央財政的債務依存度?當年舉債額/當年支出額 偏高?已在70%左右 ,以及名義指標遠不足以反映現實情況。對此,看來應至少考慮到如下幾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首先,國債余額/GDP比重是壹個更為全面、綜合地反映壹國舉債潛力的指標,我國在這壹指標很低的情況下卻出現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的情況,與現時體制因素?不允許地方政府舉債等 和政府財力分散程度?相當大量的預算外政府性資金不在債務依存度指標的分母中反映 關系很大。

第二,這幾年增發國債用於政府投資,是在特定條件下采取的反周期財政措施,並不意味著長期所持的控制債務規模、壓縮赤字的原則被放棄,換言之,這種反周期應急舉措決不可引為常例,放開手腳年年使用。

第三,舉債擴大投資規模的支出安排同樣具有支出剛性即“棘輪效應”,擡高了的支出基數和建設盤子,會形成要求後續年度有更多財力投入的壓力,也包括安排債務還本付息的壓力;因此必須精心協調銜接短期調節與中長期發展,合理運籌資金,避免形成過於陡峭的償債高峰以至出現政府債務危機和支出盤子難以為繼狀況。當前條件下增發國債,應當多發長期債?如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甚至更長,利用低通脹的時機降低國債籌資的總成本。

第四,舉債籌得的資金如何合理運用,使之產生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壹個關鍵問題。前已述及,應當承認這方面我們的管理水平還不高,經驗還相當有限,有必要充分重視、切實改進,探索專項國債形式,強化國債資金使用的通盤科學規劃、可行性研究與貫穿全過程的嚴格的責任制。

第五,現時中央財政的脆弱性值得引起高度關註,要通過必要的體制調整和加強管理措施,扭轉中央財政本級收入占國家財政收入比重連年下降局面,增強中央財政的調控實力。

最後,從更寬廣的範圍考慮,應當承認,我國名義上的赤字、國債指標遠遠未能反映現實情況的全貌,所以名義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必須與隱性的赤字與國債同時考慮,或者說,名義規模擴大,實際上必然縮小在安全區內消化和彌補公***部門隱性赤字與隱性國債,如各級政府欠發工資、糧食系統虧損掛賬、國有企業與國有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虧空,還有各部門、地方舉借的性質類同於主權債的債務等,及政府或有債務,如養老基金空賬、農村互助合作基金死賬的可用空間和調節余地。對這方面的問題,必須予以充分重視,通過綜合治理、配套改革,來逐步化解風險,“標本兼治”地求得解決。如果僅看名義赤字、國債指標而得出的“我國發債空間還很大”的結論,極易把宏觀調控引入誤區,即把本應預留於“治本”操作?如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的發債空間,在治標時就消耗殆盡。

總之,在我國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適當擴大的同時,必須強化風險意識與防範機制,全面把握現實情況,精心和穩妥地把握赤字與舉債的合理數量界限,並在國債規模總量擴張的同時,對國債結構作合理調整,以及反周期應急舉措與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和深化改革的銜接,通過反周期調節爭取贏得克服體制、結構等方面深層矛盾的時間和條件,以及財政經濟良性循環的綜合環境,這樣才有可能迎來國民經濟的新壹輪高速增長。 穩健財政政策就是經濟學意義上的“中性”財政政策,也就是財政收支保持 平衡,不對社會總需求產生擴張或緊縮的影響。我國實行穩健財政政策是基於對經濟發展新形勢的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是加強和改善宏現調控的現實選擇,是新形勢下的新舉措。穩健財政政策不僅是財政政策名稱和赤字規模的調整變化,更是財政政策性質和導向的根本轉化。其科學內涵概括來說就是“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實行穩健財政政策,絕不意味著財政政策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不作為或無所作為。相反,財政政策要在消除經濟發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穩定因素、穩定宏觀經濟運行等方面發揮更重要更積極的作用。當前 可采取如下幾項措施,充分發揮穩健財政政策效應。

適當調整國債投資的規模和方向

當前我國應逐步減少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優化國債和財政支出結構。考慮到 政策要保持相對的連續性,國債投資項目需要後續資金來完成,所以減赤字、壓國債都要有壹個逐漸的過程。在國債投資和使用的方向上,要做到“有保有控”。所謂“保”是指政府資金使用的重點將集中於國家發展規劃確立的戰略發展目標和農林水、生態保護與國土整治、西部開發與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點項目,以及與公***衛生體系、教育、科技進步、社會保障關系密切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條件建設。所謂“控”是指政府首要考慮的應是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產品與公***服務,政府資金將退出壹般競爭性、營利性的投資項目。因此,國債資金應重點向完善社會保障系統、解決三農問題、加快西部開發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 基地等方面傾斜。同時,對有利於技術升級和優化部門結構的高新技術產業、新 興主導產業以及對於社會總體發展需要的公***產品和部分準公***產品中形成瓶頸制約的基礎設施項目,如港口、鐵路、電力、資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財政難以解決的項目繼續提供支持。

註重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實行穩健財政政策,預示著消費在經濟增長中將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近七年的擴大內需政策下,“三駕馬車”中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都十分強勁,但消費需求壹直是塊“短板”,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2003年,中國消費占GDP的比重僅為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5個百分點。2004年1—9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 13%,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7%。這壹速度與投資增長27.7%、出口增長35%以上相比,明顯相去甚遠。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增強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壹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就業為民生之本,只有人人都有工作,有穩定的收入,才能有效帶動消費。二是在嚴格抑制大城市住房價格的上漲與房地產的投機“炒作”的同時,支持和滿足住宅大眾消費增長,降低汽車消費稅費率、規範和促進汽車消費信貸發展、鼓勵經濟型轎車消費。三是繼續實行有利於農民增收的政策,增強農民的購買力。我國總體上己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應逐步加大支農力度,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出發,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改革分配制度,改善社會預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貧富差距,從而提高那些想消費卻沒錢的人的購買力。

推進稅制改革 加強稅收征管

通過進壹步完善稅制,不斷增強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有利於鼓勵企業擴大投資,加快技術改造,建立經濟自主穩定增長的內在機制。為此,第壹,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雖然短期內會導致稅收減少,但有利於培植稅源,把“蛋糕”做大,有利於推動企業的發展。第二,推進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並軌要設置合理的過渡期,使外資企業的宏觀稅負水平總體不出現大的變化,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第三,改革和完善農業稅費制度。繼續推進減免農業稅改革試點工作,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打造堅實基礎。第四,完善地方稅制度,結合稅費改革對現有稅種進行改革,並開征和停征壹些稅種。在統壹稅收的前提下,賦予地方適當的稅政管理權。第五,進壹步完善出口退稅制度。

壹般說來,加強稅收征管能夠帶來稅收實際征收率的迅速提升,從而大大拉近了制度稅負和實際稅負之間的距離。但對於實行“穩鍵”財政政策而言,加強稅收征管可以壓低非政府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減少經濟運行中的擴張因素,這是同穩健財政政策目標相壹致的重要舉措。具體來說:壹要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堵塞各種漏洞,切實做到應收盡收。依法清理和規範稅收優惠政策,嚴格控制減免稅。二要嚴格控制壹般性支出,保證重點支出需要,各項財政支出都要精打細算。三要積極探索建立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制度,加強監督檢查,嚴格管理,堅決制止鋪張浪費、花錢大手大腳的行為,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四要科學使用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壹般不能做剛性支出和投資安排。

四、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完善公***財政體制

按照公***財政體制要求,政府首要考慮的應是市場不能有效提供的公***產品 與公***服務。對壹般競爭性、盈利性的投資項目,政府資金應退出,以盡可能充分地發揮市場在這些領域中配置資源的優勢。而那些市場不能做或做不好的領域,政府就要去做。政府應通過各種手段的有效實施,為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要準確界定政府職能,政府應將自身職能由發展經濟、開辟財源轉向公***服務,公***財政進入應該發揮作用的領域,消除“錯位”、“越位”和“缺位”現象。其次,科學處理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正確劃分事權與財權,依法規範和科學核定收支基礎,使政府分配關系建立在責權利相結合的基礎之上。進壹步理順中央與地方財權與事權劃分關系,改革和完善省級財政體制。加大對縣以下基層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再次,按照社會公***需要確定政府公***支出範圍。政府改革支出應集中在三方面,即維持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和公***工程性支出。最後,要不斷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公***財政理念的實質就是服務性財政,按照這壹理念要求,建立起壹個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的、實行新公***管理的行政管理機構,不斷提高政府服務水平。 依存效應體現在發展依存與體制依存兩個方面。發展依存是指經濟的有效增長對積極財政政策已經產生了比較明顯的依賴性,似乎要保持7%以上的經濟增長,就必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體制依存是指行政性的投資選擇機制所造成的層層的行政依附,並且導致企業在對市場依賴與政府依賴的選擇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向後者傾斜,這又會在客觀上放大政府與行政機制對市場和市場機制的遏制作用。

上述四個方面的負面效應已經在我國的經濟運行中逐步開始顯現,應當引起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充分重視。鑒於世界經濟與我國經濟的現實狀況,在短期內淡出積極財政政策還不可能,因此,在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過程中,應當賦予這種政策以更充分的改革內涵,並且要在政策的作用方向和作用機制上進行必要的甚至是比較大的調整,以便把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與我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和協調起來。

首先,國債投資要更多地利用市場機制,並且要把國債投資的市場化進程與財政政策向公***財政的轉化和社會化投資體制與投資機制的培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加快投資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進程,進而建立起壹個社會化的投資機制,促進儲蓄與投資的順暢轉換。

其次,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問題要予以充分考慮並提上議事日程,並且要著力於建設這種政策搭配和協調運用的制度基礎,從而大大地推進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市場化轉軌步伐。

再次,積極財政政策不僅要有外延的擴大和增量的變化,而且更要註重內涵的提高和存量的調整,特別是要著力做好國有股減持和稅賦調整這兩篇大文章,以便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逐步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並且逐步實現政府職能與政策功能的市場歸位。

  • 上一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全文
  • 下一篇:阿利克珠單抗醫保報銷條件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