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西南大學動物科技系

西南大學動物科技系

壹、基本情況

動物科學系承擔動物科學重點本科專業的專業課程教學任務,同時承擔畜牧學壹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及其 "動物遺傳育種學"、"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兩個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和農業推廣碩士招生點養殖領域的研究生教學任務。同時,承擔畜牧學壹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及其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兩個博士、碩士學位點和養殖領域農業推廣碩士學位點的研究生教學任務,並設有畜牧學博士後流動站。現為重慶市畜牧學重點學科,專業優勢突出,特色明顯。設有 "動物科學教學實驗室"(校級實驗室),下設 "動物遺傳育種實驗室"、"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養殖工程與環境控制實驗室"、"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 "四個教師實驗室:"動物遺傳育種實驗室"、"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實驗室"、"育種工程與環境控制實驗室 "和 "牧草生產與草地工程實驗室"。實驗室總面積1440平方米,儀器設備價值600萬元。

現有專任教師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講師6人,實驗師2人;碩士生導師13人;博士、碩士19人,其中博士12人,在讀博士4人。

承擔的項目主要有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農業部行業專項、科技部成果轉化基金、星火計劃產業項目和重慶市科委項目等20余項。先後建設了 "重慶市高校牧草與草食家畜重點實驗室(2000 年)"、"重慶市高校草食動物工程中心(2007 年)"、"重慶市草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草食動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中心(2012 年)"、"黑山羊研究所 "等科研平臺和基地。擁有完善的校內外 "動物養殖場"、"動物醫院 "等教學實習基地,與正大集團、天友乳業、恒都集團等數十家大型企業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建立了畜牧學壹級學科博士點(2011 年);選育出南方紫花苜蓿新品種 "渝苜 1 號紫花苜蓿"(2009 年通過國家草品種審定);選育出大足黑山羊和攸州黑山羊,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2009 年);選育出大足黑山羊和攸州黑山羊。大足黑山羊和酉州黑山羊的選育被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認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2009 年);"大足黑山羊資源保護與利用 "獲重慶市政府科技進步壹等獎(2010 年)。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在SCI英文論文、國外英文雜誌和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主編和參編教材、專著、工具書10余部。

改革開放以來,培養了近3000名本科畢業生和200名碩士研究生,他們遍布全國各地,在各級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從事行政管理、技術推廣、設計研發、教學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長為各級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

II.動物科學重點本科專業

本專業培養的本科生,人文與專業協調發展,既具有良好的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是動物科學、飼料科技領域及其相關產業的研究型、應用型人才,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在2013年本科專業評估中,專家評估意見認為:專業辦學理念先進,辦學基礎較好,辦學經驗豐富;專業發展思路清晰,專業定位準確;師資隊伍結構較為合理,水平較高;實驗、實習等教學硬件條件基本能滿足需要,管理較為規範,儀器設備利用率較高;教師教書育人認真,教學過程管理規範、嚴格。教學過程管理規範、嚴格,教學效果好,科研與教學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具有鮮明的產學研結合特色;教學管理制度健全,執行嚴格、規範;畢業生社會評價好,就業率、考研率高,學生對專業滿意度高。綜合評價為優秀。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物遺傳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動物生產與管理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受到動物科學和飼料科學與技術領域相關的實驗、研究、調查、分析、評價、產品設計、技術開發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具有從事動物育種、動物繁殖、動物生產、飼料產品開發、畜牧業經營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能在動物科學與飼料科技相關領域和部門從事技術推廣、產品設計與開發、營銷與貿易、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

主要課程包括生物統計學與實驗設計、動物解剖學、動物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動物遺傳學、動物育種學、動物繁殖學、動物營養學、飼料學、飼料分析與質量檢驗、畜牧環境衛生學、動物生產學、畜牧經濟與管理、牧草栽培學與草學、畜牧機械與飼料加工技術等。加工技術等。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有:教學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科研訓練、產品與項目設計、社會實踐等。

本專業標準學制四年,授予農學學士學位。

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三個碩士點和育種領域的農業推廣碩士點可在農業科技學院主頁研究生教育欄目查詢。詳情請參閱學院主頁的研究生教育部分。

博士研究生主要培養 "動物遺傳學、育種與繁殖 "和 "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 "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詳情請查閱學院主頁研究生教育欄目。

博士生導師:董國忠、余永雄、趙永菊

五、專任教師專任教師

教授:黃永福、董國忠、余永雄、趙永菊、郭彥軍、孫誌宏

副教授:李周全、徐醜忠、宋代軍、蔣草德、呂景智、李明輝、趙忠全

講師:楊友、劉明秀、劉路生、那日蘇、曾艷、俄光新、胡艷、張竹 動物醫學(本科)

發展歷程與概況: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專業最早可追溯到1923年的私立華西協和大學,歷經近百年辦學歷程中幾代獸醫(動物醫學)人的艱苦創業和不懈努力,秉承西南大學學貫中西、學行天下的精神,形成了 "綜合、綜合、綜合、綜合、綜合、綜合、綜合 "的辦學特色。1995年,建立西南地區第壹個獸醫產學碩士點;2005年,獲得獸醫學(含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預防獸醫學)碩士學位授權點;2008年,動物醫學專業成為重慶市品牌專業;2010年,西南地區獸醫學專業成為重慶市品牌專業。2008年,動物醫學專業成為重慶市品牌專業,2010年,西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被教育部評為 "國家級特色專業",2011年,與特種動物經濟飼養、動物科學合作,成功申報畜牧學壹級學科博士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動物醫學本科專業招生規模有了長足發展,從最初的每年30人,發展到現在的90-100人,已為國家培養了3000多名本科畢業生、300多名研究生,他們遍布各地,主要從事獸醫臨床醫療、防疫檢疫、教學科研、科技推廣與開發、生產經營、行政管理和食品衛生檢驗等工作。他們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業務培養目標:遵循現代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按照以人為本、突出個性、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教育教學理念,本專業培養需要具備獸醫科學基礎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畢業後能從事出入境檢驗檢疫、動物衛生安全執法等獸醫工作的動物醫學科學技術人才。畢業後能在出入境檢驗檢疫、動物衛生安全執法、動物生產單位、獸醫診所獸藥研發及相關領域、檢疫防疫、食品衛生與質量安全監管、科技推廣與開發、生產經營、行政管理等獸醫業務部門工作。

學科基礎:動物醫學根據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形成了畜禽繁殖與生長發育調控、重要動物疫病發病機理與調控、畜禽非傳染性疾病、寵物疾病等特色研究方向,建成了 "重慶市高校牧草與草食家畜重點實驗室(2000年)"、"重慶市高校草食動物工程中心(2007年)"。近五年****,承擔國家97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農業部行業專項(課題)和重慶市科委等各類項目50余項、總經費2200余萬元,發表SCI收錄論文7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7項,申請專利5項,獲省部級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省部級壹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

此外,動物醫學專業教師立足社會,服務行業,及時將自己的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先後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新疆等地開展動物疫病診斷、技術培訓、科技推廣和社會服務等工作。近五年來,先後有10名教師入選全國 "三區 "科技特派員,常年參與畜禽疫病監測,為養殖企業進行疫病防治技術指導,先後培訓各類獸醫技術人員、養殖人員3000多人次,為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人才培養模式:自2005年西南大學動物醫學專業成立以來,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開展了 "綜合性大學動物醫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的教學改革(相關成果獲2013年重慶市教學成果壹等獎)。它提出了前期強化通識教育,後期突出寬口徑專業教育的人才模式,並根據學生意願提出了分模塊教學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選擇不同模塊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訓練,鼓勵全體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近年來,動物醫學專業還加快了人才培養的國際化進程,每年選拔8-12名英語基礎好、綜合素質強的學生赴泰國孔敬大學和泰國皇家理工大學進行為期2-3個月的訪問學習,以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主幹課程動物解剖與胚胎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物化學、獸醫病理學、獸醫藥理學、獸醫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獸醫內科學、獸醫外科學、動物傳染病學、動物寄生蟲學、獸醫產科學、獸醫公共**** 衛生學、中獸醫學。

學制:四年

師資力量:教師30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講師7人,以國家973項目農業帶頭人咨詢組組長張家華教授為代表的實驗人員4人,全部具有碩士學位,具有博士學位的22人,占73.3%,具有壹年以上連續國外工作學習經歷的18人,占73.3%。全部具有碩士學位,22 人具有博士學位,占 73.3%,18 人具有壹年以上海外工作和學習經歷,占 60.0%。專任教師中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17人。

教授(7人,均有海外留學經歷):張家華(博士,留美)、李躍民(博士,留新西蘭)、聶奎(博士,碩士生導師,訪問法國學者)、彭元義(博士,留美)、王獻忠(博士、博士,訪問美國學者)、金美蘭(碩士生導師,留日博士)、唐誌如(博士,碩士生導師,訪問德國學者)

副教授(12人)。12):劉莉(留法碩士,碩士生導師)、魏學良(留法碩士,碩士生導師)、王好菊(在讀博士,碩士生導師)、吳建雲(博士,碩士生導師,瑞士訪問學者)、王自力(博士,碩士生導師)、李能章(博士,碩士生導師,美國訪問學者)、陳小川(碩士、黃蘭香(留日博士)、丁洪雷(留美博士、碩士、訪問學者)、方仁東(留日碩士、博士)、肖雄(留日碩士、博士)、肖雄(留日博士、碩士)、王健(留泰博士)

講師(7人):王偉(博士)、孫衛忠(博士)、蔣莎(中美聯合培養博士)、李艷紅(博士,訪問學者)、楊玉嬌(博士)、胡海霞(中美聯合培養博士)、趙明斌(碩士)

實驗室工作人員(4人):衡翔(高級博士,加拿大學者)、付青(實驗師,碩士)、李朝明(實驗師,碩士)、崔玉婷(助理實驗師,碩士)

學生科研及就業情況:截至2015年,近五年來,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國家、學校、學院大學生創新性實驗基金近80項;學生以第壹作者發表論文43篇,其中SCI收錄43篇,其他43篇均為SCI收錄。2010 年,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首屆 "桑特爾 "杯全國高等院校獸醫技能大賽壹等獎,SCI 封面論文《殺蟲劑啶蟲脒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獲第十二屆 "全國高等院校獸醫技能大賽 "優勝獎。SCI封面論文《殺蟲劑啶蟲脒對雄性小鼠生殖功能影響的研究》獲第十二屆 "挑戰杯 "重慶賽區特等獎、全國總決賽三等獎。

動物醫學專業的學生就業面廣,適應能力強,其中不乏在生物醫藥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如鄒全明教授(84屆重慶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廖斌教授(84屆重慶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廖斌教授(84屆重慶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等。2013年國家發明獎二等獎獲得者鄒全明(84屆獸醫專業)、雲南中科靈長類生物醫藥重點實驗室幹細胞研究室主任李天慶(99屆獸醫專業)等,還有眾多紮根基礎,為企業發展和動物醫學行業發展做出貢獻的學生。還有許許多多紮根基礎,為企業和單位發展做出自己貢獻的普通勞動者,畢業生真正做到了頂天立地。近五年來,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就業率超過 98%,位居全校前列,畢業生參加執業獸醫資格考試通過率達 92%(全國平均通過率約為 12%)。近三年,研究生錄取率占畢業生總數的35%以上,其中被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國內著名科研院所和高校錄取80余人,被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外著名高校錄取20余人。

近年來培養的優秀畢業生代表:

1.任文凱:2010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曾主持國家大學生創新基金,2010年考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在讀期間以優異成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碩士研究生。在讀期間以優異成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研究生。

2.張姣姣:2011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先後主持國家大學生創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運行經費、研究生創新基金,兩次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西南大學首屆研究生標兵,曾獲第十二屆 "挑戰杯 "全國總決賽三等獎、第十三屆 "挑戰杯 "全國總決賽三等獎,以及西南科技大學首屆研究生?第十三屆 "挑戰杯 "全國累計創新銀獎,成為西南大學首個兩次獲得 "挑戰杯 "全國獎項的學生,2014年獲國家留學基金委全額資助赴韓國攻讀博士學位。

3.王毅:2011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三次獲得國家獎學金,首屆西南大學學生標兵,曾代表學校參加***重慶市委宣傳部主辦的 "優秀大學生勵誌成才 "報告會,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2015年由對方全額資助赴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學位。

3. "全額資助 "赴澳攻讀博士學位。

4、王燦:2011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連續三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曾主持國家大學生創新基金,2011年免試進入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5.鄒紅梅:2014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連續四年學習成績壹等,各科平均成績90分以上,三次獲得國家獎學金,西南大學學生標兵,曾主持國家大學生創新基金,2014年被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免試保送為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

6.單琳:2014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國家獎學金2項,2014年經層層篩選,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推免為碩士、博士研究生。

7.陳瑤:2015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國家二等獎學金,2015年被北京大學免試錄取為碩士、博士研究生。

8.馬倩:2015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2015年被北京大學免試錄取為碩士、博士研究生。

9.裘穎嬌:2015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國家獎學金1人,2015年被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免試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10.顧千沖:2015級動物醫學專業學生,獲國家獎學金1次,2015年被中國科學院北京微生物研究所推免為碩士研究生。水產養殖學屬於壹級學科水產養殖學下的壹個二級學科,水產養殖學在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際農產品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水產養殖從業人口在1500萬人左右,我國水產品總產量自1990年以來壹直位居世界第壹、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 70%,水產品國際貿易總量居世界第壹,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水產大國,水產品是目前我國對美、歐、日等發達國家出口量最大的農產品,居我國農產品出口第壹位。由於水生動物的飼料轉化率高於陸生動物,可以有效減少糧食的消耗,水產業對解決不發達地區人民的蛋白質供給、經濟發展、改善發達地區人民的膳食結構等都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水產業也是解決當前民生問題的重要途徑。發展水產養殖業也是解決我國土地資源短缺這壹尖銳矛盾的有效途徑。我國海洋和內陸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漁業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都離不開水產科學技術和人才的支撐。因此,水產科學有著巨大的產業支撐和產業對技術和人才的需求,在我國,水產養殖產量約占全部水產品總產量的 70%。正因為有強大的產業支撐,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人才培養、畢業生就業才有廣闊的前景。

歷史: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科學系(北碚主校區),曾用水產科學系、水產科學系、水產科學學院、水產與水文科學學院等名稱。

歷任行政領導先後:謝大經、肖立人、吳壹軍、葉遠圖、姚偉誌、李英文、鄭樹明;

歷任黨支部負責人:崔增海、魏兆麟、李英文、周厚斌。

1985年,西南農業大學水產系(北碚)成立,設立淡水漁業本科專業,是當時我國西部地區最早批準設立的淡水漁業本科專業。2002年成立水產學院,2003年與原四川畜牧獸醫學院水產系(現西南大學榮昌校區)合並為西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壹段時間後更名為水產學院和水文學院),2005年7月西南農業大學與西南師範大學合並後,更名為西南大學水產學院、2006年5月在學校學科院系調整中,水產學院將原西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北碚主校區部分)與榮昌校區水產系單獨建制、其中原北碚主校區水產學院部分主體與原動物科技學院合並成立新的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並成立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科學系(主要招收水產養殖專業博士、碩士研究生,以及水產養殖專業重點本科生,即:水產養殖博士、碩士研究生)。e.,名學生);另壹部分即西南大學榮昌校區部分(即原四川畜牧獸醫學院水產科學系)調整重組後的西南大學榮昌校區水產養殖系(主要招收水產養殖學和水產養殖科學與技術專業)。

自設立水產養殖專業以來,為我國水產養殖業培養了約2000名畢業生,他們遍布全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地區的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從事管理、技術推廣、研究開發、教學科研等工作,其中不少人已成長為各級政府官員、企業家等。

西南大學水產養殖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完備,擁有重點本科、碩士點、西部唯壹的水產養殖博士點,該博士點為全國高校水產養殖七個博士點之壹。西南大學水產養殖學科為十二五 "重慶市市級重點學科",水產養殖專業為 "重慶市市級特色專業"。依托三峽庫區生物資源與生態環境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實訓基地、淡水魚類資源與繁殖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水產養殖學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學科水平在西部地區處於領先地位。已形成招收重點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結構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見研究生院部分)。擁有國家級動物科學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水產養殖教學科研實驗室約 1800 平方米,配備了價值約 500 萬元的較為先進的儀器設備,擁有 1200 平方米、價值 300 多萬元的現代化魚類良種繁育和工廠化養殖系統(教學負壹層 30 個)。本學科以長江上遊漁業資源養護和水產生物技術研究為龍頭,以水產養殖和營養與飼料為研究方向,以環境友好型生態漁業和無公害水產養殖為目標,學科特色突出,區位優勢明顯,綜合實力在西部地區處於領先地位。先後承擔國家 973、國家支撐計劃、省部級等各類項目 40 余項。淡水池塘80:20養殖與新技術2002年農業部豐收計劃二等獎;草魚人工飼料配方優化2003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華倒刺鲃馴養繁殖技術及內塘苗種基地建設、嘉陵江多種名優魚類產業化養殖技術集成與產業體系建設分別獲2006年、2010年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發表學術論文120余篇,編寫專著、教材8部。

教師:西南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水產系擁有壹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21人,專任教師17人(外聘保證金占87%),有研究生導師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講師4人;實驗室工作人員3人,其中高級實驗師1人,實驗師2人。博士 7 人,碩士 8 人,在讀碩士 1 人(詳見水產科學系教職工名單)。教師中,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重慶市高校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1人,重慶市水產學會副理事長2人,教育部淡水魚類繁殖與發育創新團隊骨幹成員2人。

人才培養: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紮實的水產科學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了解水產及相關生命科學的進展和發展趨勢,能獨立分析和解決本學科內的理論和實際問題;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相關政府部門、生產企業等從事水產科學領域的教學、研發、管理等工作的骨幹。能在高等院校及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生產企業的教學、科研開發、管理工作中發揮骨幹作用。水產科學系已培養碩士研究生49名,本科生約240名,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來保持在95%以上,為全校最高,由於長三角、珠三角以及沿海地區水產養殖及相關飼料、漁藥和生物技術產業的快速增長,出現了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局面。多年來,研究生錄取率達 30%以上,每年都有學生考取中科院直屬研究所(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其他 "985"、"211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每年都有數名優秀學生獲得獎學金。每年都有多名優秀學生獲得獎學金,赴歐美大學留學。

西南大學水產養殖學科形成了四個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

(1)魚類遺傳開發與資源增殖方向

該方向主要研究水生生物種質資源和遺傳資源的保存、發掘和利用。重點研究內容包括:三峽庫區魚類增殖放流效果評估與跟蹤監測、長江上遊遺傳多樣性與種質鑒定、原種保存;優良性狀分子遺傳標記、重要功能基因克隆、遺傳轉化體系建立與生物工程育種;模式生物斑馬魚分子發育生物學研究與經濟魚類生長發育調控等研究。我們對白鱘、中華倒刺鲃、巖原鯉、黃顙魚等名優魚類以及模式生物斑馬魚進行了基礎和應用研究,取得了壹系列理論成果:在世界上首次鑒定了控制脊椎動物生長發育的 IGF 信號通路 IGFBP-3 的發育功能;闡明了幾種經濟魚類的遺傳結構,並對重要養殖魚類的消化生理進行了壹系列關鍵研究。他還對重要養殖魚類的消化生理進行了重點研究。完成省(部)、市級科研項目 10 余項,目前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 5 項。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IF>6.0)、《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Biotechnology Letters》、《Acta Zoologica Sinica》、《Oceans and Lake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10余篇。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10 余篇,其中 SCI 論文 4 篇。本方向部分成果被同行專家評價為 "國際領先水平",在國內具有壹定的領先優勢。

(2)水產養殖與病害防治

本方向主要從事水產養殖的理論與技術研究。重點研究內容包括:無公害水產養殖、天然水域生態漁業、設施漁業、集約化養殖、水生動物良種繁育、水產養殖新品種引進與開發、水產餌料生物培育以及水產養殖環境調控等。水生動物疾病防治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水生動物病原診斷、無公害魚藥(包括中草藥)研制及藥理藥效學、免疫預防等水生動物疾病防治及機理研究。在此方向上,我們開展了長江上遊許多著名魚類(如中華倒刺鲃、巖原鯉等)野生種群的移植馴化、人工繁殖和成魚養殖等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我們還開展了內陸池塘、稻田養魚原理與技術研究,率先開展了江河、網箱養魚技術的系統研究,針對對魚類危害較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篩選出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方劑。針對對魚類危害較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篩選出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處方,正在研究魚類口服疫苗。先後承擔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獲得農業部豐收計劃淡水池塘80:20養殖新技術二等獎。該方向在全國具有較強的區域特色。

(3)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方向

本方向主要從事水產動物營養機理與飼料配制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水產動物營養生理、營養需要與代謝、營養與品質、營養與免疫、營養與環境,以及重要經濟水產動物人工全價配合飼料的配方與加工。系統開展了草魚營養需求與飼料配方研究,對長江上遊多種名貴魚類(巖原鯉、長吻鮠、中華倒刺鲃、黃顙魚等)和中華大閘蟹等的營養需求進行了基礎研究。他承擔了 6 個項目,發表了 40 多篇論文。草魚人工飼料配方優化》獲重慶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該方向在全國有壹定影響。

(4)漁業資源與環境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長江上遊生態與漁業資源。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長江上遊重要經濟魚類資源變化規律、漁業生產對自然水域環境質量的影響、富營養化過程與機理、受損水域生態修復、漁業環境質量評價等。開展了水體富營養化生態防控、水體汙染生物學評價、長江上遊漁業資源變化規律、水利建設對魚類資源影響評價、水體重金屬汙染危害及其機理等壹系列研究。先後承擔項目 12 項,發表論文 20 余篇。本方向具有明顯的區域研究特色。

1.水產養殖本科重點專業

水產養殖專業為 "重慶市市級特色專業",畢業生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水產養殖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掌握現代生物科學和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掌握水產經濟動植物的養殖技術、營養與飼料、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主要養殖魚類、甲殼類、藻類的人工育苗、繁育、成魚精養等生產環節的技術關鍵;具有內陸水域、淺海和灘塗漁業資源環境調查與規劃的基本方法;了解現代水產養殖工程、海洋漁業和水產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識,掌握水產養殖學、水產生物技術和水產生物工程的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熟悉水產資源保護、環境保護、水產養殖、漁業捕撈、水產品貿易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具有在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門從事水產養殖生產、教育、科研和管理的科研、教學、水產養殖開發、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主要課程:魚類學、魚類生理學、魚類生態學、魚類養殖學、甲殼貝類養殖學、水生生物學、水產飼料學、水生動物疾病防治、水產養殖水化學等。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農學學士

  • 上一篇:胸腺肽註射液簡介
  • 下一篇:藥店營業員2020年個人工作總結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