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本草綱目》:黃藥子,解毒涼血最效,古人於外科、血證兩方嘗用之。今進不復用,因久服有脫發之虞,知其涼血,血陰矣。
3、《開寶本草》:主壹切惡瘡腫瘺,喉痹,蛇狗咬傷,取其根研服,亦含塗也。
4、《綱目》:涼血,降火,消癭,解毒。
5.江蘇藥學雜誌》:治腰痛。
6、《藥性論》:治水腫,利小便,治咳嗽,治頭下瘤癭。
7、《唐本草》:主十二水滿急痛、膀胱、大小腸。
考
選自《本草經疏》。
1、《開寶本草》:黃藥子根,蔓生,高三四尺,根莖如小桑。生於嶺南。
2、《本草圖經》:黃藥根,夏州縣及明、越、秦、隴州山中亦有之,以忠、萬州為佳。十月采根。開州興元府又產壹種苦藥子,大致與黃藥相似,主五藏之邪,治肺壓熱,除煩躁,亦入馬藥,春采根曝幹。也有藥用實根:生於蜀郡山谷,蘇公雲即藥也,用其核,《神農本草經》誤載根字,疑為黃藥之實。然雲葉似否,紅白花,子肉味酸,本不同,今亦少用,故附於此。孫思邈《千金月令》,2012年治癭病:以萬州黃藥子半斤,須緊重為上,如輕虛即亭州,力緩,須倍之。取無灰酒壹鬥投藥中,固濟瓶口,以糠火燒壹絡時,停待酒冷即開,病者當飲壹杯,勿停酒氣,三五日後,常有自照鏡子,覺銷即停飲者,非也,必人項精也。劉禹錫的 "川心方 "也是以功效著稱的,其配方與之相同,也有細微的差別,但燒酒要等酒香出瓶頭津出才停,不等壹夜,火仍不得甚猛,酒已灰飛煙滅。
3、《綱目》:黃藥子,今人遍植之。其莖高二三尺,軟而有節,似藤非藤。葉大如拳,長三寸,不似桑。根長壹尺,大者圍二三寸,外褐內黃,亦有黃赤者,肉色頗似羊蹄根,人乃以其根搗成,染之青岡,雲易變色也。唐蘇公曰:固根之藥即黃藥,宋蘇頌以為真黃藥,然今黃藥冬枯春雕,開殘花而無真,蘇公所謂黃藥,亦不專指黃藥,則蘇頌如此說,又不可據以信也。
4、《本草綱目》:黃藥膚黑,多胡須,每長須白目。
5、《植物名實圖考》:黃藥子,《開寶本草》始有記載。沈括以為《爾雅》苓,大苦。此前未曾提及。其根色黃,入染坊,氣味不甚苦,葉味酸,《救荒本草》酸桶筍即是。湖南謂之酸桿。其莖如蓼而有斑,江西或謂之斑根。郭景純以甘草釋大苦,而謂其葉如蓮子;沈括駁之,則矣。然沈謂黃藥,不知其所以產也。李時珍以今之黃藥當之,而易荷葉為薄荷,故改而附之矣。宋圖經》稱忠州、萬州有,莖似小桑,秦州謂之赤藥,施州謂之紅藥,葉似小麥,花白色,已明確列出數種。又舉蘇公葉如杏,紅白花,其子肉味酸曰,以為異,則另壹種矣。李時珍所謂黃藥,即今酸汗、滇所稱的茨菇根。李醫所用,或以其根入酒。滇本草》雲:味苦、澀,性寒,攻壹切瘡毒,止咽喉痛,利小便,走經絡,治筋骨疼痛,痰火,陽痿,手足麻木,五淋白濁,婦女帶下赤白,治痔漏亦效。與古方僅治癭瘤、咯血不同。然而,李時珍在黃藥的基礎上,又強取古人治病之證,故能有效地將滇南又有壹種與贊皇極相似的秋深小白花,其葉亦微似杏,土人謂之扒毒物,治瘡有奇效。插枝即生,人多植之。也許它就是蘇公所說的黃藥子,其次,如果是中、皖、秦州所產,我沒有見過,不敢妄加揣測,但它的葉子與荷葉相似,就不是沈括所說的黃藥子了。滇南還有壹種黃山藥,與紅薯極為相似,根圓而多須,即湖南的野山藥。其白藥,又名黃藥。
6、《中國藥材品種博覽》:黃獨為黃藥,《本草綱目》文獻有跡可循,當時原《本草綱目》為明李中立所著,其對藥材圖形的看法和描述與筆者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曾見到保存的清代黃藥標本即為本品。吳其瑞《植物名實圖考》中所說的形似番薯的滇南黃藥當也屬於這壹類型。由此可見,以黃獨為黃藥,至少自明清以來即已如此。(以老蛇為黃藥子,在《本草綱目》中似乎沒有充分的依據。不過,文獻有說'大苦'葉似蓮,而本品壹莖直上,葉掌裂如傘而有毛,以'毛荷葉'名之,且生藥味苦而澀,古人又說似蓮'大苦',是否指此,尚不得而知。李時珍所謂類似羊蹄根的黃連,即《植物名實考》中的 "黃連三味",由其形態描述和圖譜來看,可認定為蓼科虎杖屬的牧野蓼無疑。
7.南方主要有毒植物:零薯,有毒部位:薯塊、小薯。
中毒癥狀:誤食後口腔、舌、咽喉灼痛、流涎、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瞳孔縮小,嚴重者昏迷、呼吸困難、心臟麻痹而死亡。
緩解方法:可考慮洗胃、導瀉;內服雞蛋清或葛粉糊、活性炭;飲用糖水或靜脈註射葡萄糖鹽水。對癥治療:如昏迷,可註射強心劑、吸氧;腹痛可復方樟腦酊止痛。民間用綠豆湯治療法。廣州中醫介紹:方壹,生姜汁壹兩,白米醋二兩,甘草三錢,加水壹碗半,煎至壹碗,先含漱口,後內服;方二,崗梅半斤,加水五碗煎至二碗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