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藥劑型
(1)湯劑:是最原始、古老的劑型。湯劑最突出的壹個特點是可以大量、綜合地用藥。可以用多種中藥配伍,壹大碗中藥煎出壹大碗湯,壹次喝完。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時候吃不下飯,只能喝湯水,就是因為湯水是最容易消化吸收的。而如果把這些藥磨成粉全吃了,良藥苦口,首先能不能吃下去是個問題。再者,就算吃下去了,能不能消化還是個問題。如果病癥復雜、又希望見效快,只能用湯劑。
(2)散劑:是蒸發掉藥湯中的水分後幹燥而成的,融化之後質地也比較細膩,比較容易吸收,貯存和運輸更加方便。
(3)口服液:是過濾了藥湯中的固態顆粒,並加入蜂蜜、食用香精等,重在改善口感,適合兒童和吃不下苦藥的人服用。因為現在得糖尿病的人多,也有些口服液是無糖的。口服液、散劑都是固定的組方,不便於靈活配伍,主要用於治療較簡單的病癥。口服液也有容易吸收的特點,但劑量較小,比湯劑療效差,但因為增加了加工程序,成本較高、價格較貴。
(4)蜜丸:是將中藥磨碎、浸泡、蒸煮後提取其中的濃汁和小顆粒,加蜂蜜制作而成的。蜜丸比自己磨的藥粉更精煉,但比藥液粗糙,有時候很難吃。
(5)註射液:是不經消化道吸收,適用於食欲不振、消化能力極差、昏迷狀態下無法進食的人。
2、自身情況選擇
(1)湯劑:吸收快、效果好、便加減
湯劑是臨床使用最為廣泛的壹種劑型。湯劑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減靈活、針對性強等特點。如麻黃湯治外感風寒、承氣湯瀉下實熱、獨參湯補虛固脫等。
將飲片放在水中煎煮壹定時間,然後取汁服用,就成了湯劑。它既可由單味中藥煎煮而成,也可由幾味、十幾味甚至幾十味中藥配伍組合的復方煎煮而成。
湯劑壹般每天壹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服藥後,應少飲茶、少食蘿蔔,因茶葉、蘿蔔會降低補益藥物特別是參類藥物的作用。
(2)中成藥:毒性低、劑量準、易攜帶
中藥材經炮制後,除了可以按醫師處方要求調配湯劑外,還可以將飲片加工成丸、散、膏、丹以及多種劑型。
丸劑釋放藥物作用緩慢,但藥效長,緩解毒性和刺激性,減弱不良反應。常見的有水丸、蜜丸、糊丸、蠟丸等。近年研制的濃縮丸和滴丸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點。
散劑為粉末狀,因表面面積大,易分散吸收,奏效頗快,如活血止痛散、桂林西瓜霜。
膏劑分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的就是常說的膏滋,有滋補功效,如十全大補膏。外用的就是膏藥,多適用於外科瘡瘍或風寒痹痛等病癥治療,如關節鎮痛膏、燒傷藥膏、狗皮膏。
片劑劑量準確,質量穩定,服用和攜帶方便,品種豐富。但因壓片中需加入黏合劑,使藥物的表面積大減,影響在胃內的崩解和吸收,如刺五加片、銀翹解毒片、復方草珊瑚含片。
膠囊劑外觀光潔,可掩蓋藥物不良氣味,便於服用。該劑型水溶性好,在胃中藥物可迅速分散、釋放,顯效也快,如速效感冒膠囊、十滴水軟膠囊。
顆粒劑是指用藥材的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制成的幹燥顆粒劑型,可用開水沖服,比較方便,如頸復康顆粒、胃蘇顆粒、雙黃連顆粒。
(3)選劑型:適合自己才是最好
由於人的體質有虛有實,病情有急有緩,年齡有大有小,時令有冷有熱,因此選擇的中藥劑型也不同。選擇劑型要全面考慮,適合自己是總體原則。
如患新病、急病、重病的人可選用湯劑,這是因為藥物以分子或離子狀態均勻分散在液體中,更便於吸收。急危重癥的搶救可選用註射劑。註射劑通過肌肉、靜脈途徑進入人體,吸收快,作用迅速。慢性病和病後調養者適合用丸劑。常用的蜜丸和水丸在胃腸道中吸收慢,作用緩和,效力持久,攜帶及服用方便。慢性病及遷延性疾病可選內服膏劑,如雪梨膏等。風濕痛、跌打損傷、皮膚瘡瘍等癥可選外用膏藥,也可選用通經活絡的藥酒。
小兒患者適宜選用顆粒劑、糖漿劑。用開水沖泡即可溶解,服用後吸收較快,有的有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