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制的理論,歷代本草都有壹定的解說,如酒制提升,姜制溫散,入鹽走腎,用醋止痛,乳制潤枯生血,蜜制潤燥益元。麩炒資其谷氣,蒸熟取其味厚,炒黑人血,煆淬使其脹脆、純凈,黑豆湯、甘草水浸解毒,去瓤者免脹,抽心者除煩……等等。
這些理論多是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些是有科學根據的,如姜制溫散(姜中的揮發油有發汗解熱作用),蜜制潤燥益元,(蜂蜜有滑腸及增強營養的作用),煆淬使其脹脆、純凈(藥材經高溫處理,有機成分破壞並逸去,故藥材松脆,且保留了較純凈的無機成分),甘草水浸解毒(因甘草酸水解後生成之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如何用中醫臨床用藥理論和現代科學方法,闡明各種炮制原理,是工藝革新和制定炮制規範的依據。因此探討中藥炮制理論,具有重要意義。這方面的工作正在開展,現就有關資料,闡述如下:
-改變藥物的性能,緩和或提高防物的療效
-降低或消除藥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
-便於制劑、煎服和貯藏
-清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
2明代繆希雍、莊斂之的《炮制大法》(1622年),曾將古代炮炙方法歸納為《雷公炮炙十七法》,即1炮、2烘烤、3火上燒、4炙、5煨、6炒、7煆、8煉(長時間的火燒)、9制、10度(量藥之長短)、11飛(水飛)、12伏(潤藥或火制後貯存相當長時間稱伏山)、13鎊(削、刮、刨)、14擊碎、15煞(曬)、16曝(強烈日光下曙曬)、17露(將藥物日曬夜露;或溜水的提取)。此十七法長期以來,在中藥加工業中有深遠的影響,但由於歷史變遷,其實際涵義尚難闡明,僅供參考。 修制 修制是最簡單的壹種炮制方法,也可以說是多種藥物進行炮制的準備階段,主要通過修治,以除去雜質,並將大塊段變為小塊小段,便於再加工。炮制。 修制的方法包括揀、摘、揉、擦、磨、刷,刮、鎊、刨、剝、切、搗、敲,碾、簸、籮、篩、劈、鋸、紮、榨等項目。 1、揀:用於揀去不入藥的部分和雜質,壹般是除凈核粒、果柄,枝梗、皮殼、蟲蛀、黴粒、走油種仁(油粒)、泥塊、沙石等,如棗仁、柏子仁揀凈核殼,連翹揀去果柄,杏仁揀凈油粒,佩竺、荊芥揀去須根和雜草,乳香、沒藥揀去木屑、五靈脂揀去泥沙。 2、摘:將根莖、花葉等類藥物的殘莖、葉柄摘除,使藥純凈,夏枯草摘梗柄,川連摘除絨根及時葉柄等。 3、揉:對某些藥物須揉碎後,再通過篩、簸除去莖梗雜質,如桑葉、臭梧桐葉等;某些質地松軟而呈條狀的藥物,須揉搓成團,便於調配和煎煮,如竹菇、谷精草等。 4、擦:用二塊木板,將藥物置於中間來回唐擦,達到除去外皮和擦碎,如萊菔子、火麻仁、牛蒡子等。 5、磨:用石磨墊高磨芯,把藥物磨去外皮、殼、刺等,如扁豆衣、刺蒺藜、蒼耳子。 6、刷:用刷子刷去藥物表面的灰塵或茸毛,如枇杷葉、石葦須刷去葉背的絨毛;瓦楞子、牡蠣刷去沙土。 7、刮:用鐵刀、竹刀或瓷片刮去藥材外面的粗皮或青苔,如杜仲、肉桂、厚樸、黃柏等;刮去茸毛的如金狗脊、毛知平等。 8、鎊、刨:用鎊刀或木刨,將藥物鎊刨成薄片,便於入藥煎汁,如鹿角片、羚羊角片、檀香片,蘇木片等。 9、剝:將藥物敲擊後,取殼去種仁,或取仁去殼,如蔻仁、蔻殼、草果仁、砂仁殼、使君子仁、石蓮肉、白果、桃仁、杏仁等。 10、切:切法廣泛應用於根莖、藤木、皮殼、葉、草類藥材,將原藥或潤軟後的藥材,按不同的藥物用刀或切片機切成片或小塊。壹般分橫切的園形、咀片,斜切的斜片,直切成順片,橫或直切成絲、方塊等,切片的厚薄長短,簡介如下: (1)根、根莖和藤類:質地比較硬的切薄壹些,約1.5mm左右,如獨活、川芎等;質地比較疏松的切厚壹些,約3mm左右,如肉蓯蓉、鎖陽等,形狀細長的可切成小段,約長1―1.5cm,如茅根、蘆根,夜交藤等。 (2)皮類:質地堅硬而厚可切成絲絲,寬約6mm,如厚樸、黃柏;質地較疏松而薄的可切成寬絲,寬約1―1.5cm,如杜仲;質地松脆者可不切,如地骨皮、遠誌等。 (3)葉類:質地厚而韌者,不易碎者,切成寬約o.3-1.5cm的絲,如枇杷葉、石葦等。 (4)全草類:莖較細壹般可切成長1.5cm的段,如麻黃、薄荷等,較粗的壹般可切成長O.6-lcm的段,如藿香,佩蘭等。 (5)花、果實和種子類:較大的或難以幹燥的果實可切成片,約切成3―4片,如山楂,木瓜等;有些果皮可切成絲,寬約o.5-lcm,如瓜蔞;花和較小的果實,種子壹般不切。 由於藥物軟硬不壹,大小不壹,除了少數藥材可以幹貨直接切制外,壹般都須通過不同程度的水浸、水洗,噴灑淋水等法,使其濕潤回軟後才可切制,也有需要先經烘煨、蒸軟後才能切制的。 潤藥的辦法可歸納為:水浸法,如檳榔等;水洗法,如威靈仙等;沈水法,如桂枝等;噴水法,如枳殼、薄荷等;淋水法,如荊芥、藿香等。潤切法,如三棱、莪木等;蒸切法,如雞血藤、肉蓯蓉、黃芩等;煨切法,如木香、肉豆蔻等;烘切法,如獨活、當歸等。 總之,切片既利於藥材的幹燥和制劑時的粉碎,又便於配方時的稱量和煎藥時有效成分的煎出。 11、搗:是將藥物打碎或打爛的方法。量多者放石臼內搗,量少者置沖筒內沖擊搗碎,如生姜搗汁、鮮生地搗汁、砂仁搗碎等。 12、敲:用鐵錘或木錘將堅硬的藥物敲擊成小塊或碎粒.如磁石、牡蠣、石決明,海蛤殼等。杏仁、桃仁、蔞仁以手工或機械敲壓扁,麥冬可敲後去心。 13、碾:將藥材置碾槽(鐵船)中碾碎或成粉。 14、簸、籮、篩:都是用來除凈藥物中的非藥用部分和雜質,去掉葉屑可用簸法,除去枝梗可用篩法,除凈灰屑可用籮法,壹般都是同時采用的凈雜方法。 15、劈,鋸:將粗、大長枝,難以切片的藥物,先行劈小或鋸短,如松節、茯神木、雞血藤,鹿角、柘木等。 16、軋、榨法:軋法現將藥物軋成二片,或軋曲在壹起,如川楝子、枳殼,現已改機械切片。榨法,用榨床榨去藥物中之油質,以減去毒性和刺激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生姜搗爛後榨取姜汁,煎膏滋藥時榨取藥汁。 水制 將藥材用水洗、浸泡等方法加以處理,稱水制法,其目的是使藥物達到潔凈(除去雜質、異物、非藥用的鹽分、泥沙、穢惡氣味等),使植物類藥物變軟,便於切片;使礦物類藥物質地純凈,細膩、同時能降低毒性、減少副作用。水制法包括洗,淘、浸、潤、漬、腌、提、水飛等項目。 1、淘洗:用水洗漂去藥物表面的泥土、雜質。淘法適用於種子、果實,比較細小的塊根、根莖類藥材,操作時藥在水中攪拌,除去浮起雜質,反復淘洗至水清藥凈為度,如菟絲子、王不留行等。此法適用於較大的根和根莖,洗去泥沙為主,洗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損失藥效,如羌活、防風要動作快,水中洗滌時間短、又稱“搶水洗”;有些含多量粘液成分的種子,水洗粘結成團,不宜水洗,如車前子、葶藶於;對貝殼及某些動物藥材,如牡蠣、石決明、刺猬皮等臟垢較多,洗的時間要長壹些。 2、淋潤:藥材不直接放入水中,而用水或其它溶液(酒、醋)反復淋灑,並乘濕用草包或蒲包包裹,使藥材軟化,便於加工切制,如薄荷、佩蘭等。 3、浸泡:浸是將藥材用於或酒,醋短時間浸漬,以溶液為藥材吸盡為度,能使藥材軟化,便於切制,如威靈仙、常山。 泡是將藥物較長的伺浸在水中,它能減除藥材的毒性物質,如半夏、南星,能除去動物藥材附著的不潔物,如龜版、鱉甲、驢皮,虎骨等。浸泡的時間長短、應隨地區、氣候、季節不同而異,校情況須定期換水和不斷攪拌,防止藥材發黴、腐爛,變質;氣溫較高的季節浸泡時間宜短、氣溫較低的季節浸泡時間可稍長,壹般浸泡至七八成透即可撈去,悶潤至全部軟透,動物之甲骨需將其附著物泡至腐敗,能與骨甲分離為度。 4、水漂:將藥物浸於清水中,反復清洗,利用水來溶解、清除某些藥材的毒性,鹽分及腥臭味等,便於服用和增強療較。 水漂必須註意季節、時間以及水的多少和換水次數等,最好的季節是春秋兩季,此時溫度適宜,夏季氣溫高,易腐爛,冬季低溫,易凍結,都可能致使藥材變質影響藥效。漂的時間,天涼稍長,天暖較短,並宜按不同的藥物和藥用部分而定,最好在流水中漂洗,半夏、南星等有毒根莖類,漂藥時間可長些,海藻、昆布等無毒物,漂洗時間可短些。 5、漬:其目的和方法和浸、潤近似,適用於根莖類藥材,浸潤壹般用清水,潰法既可用清水,也可用酒、醋,如大黃、黃連用酒漬。 6、腌:腌法是用食鹽或生姜、明礬等浸漬藥材,能達到解毒、防腐的目的,如鮮附子以鹽鹵水腌制,鮮半夏以鮮生姜、白礬腌制。 7、提:提煉,主要使結晶體鹽類藥物通過水溶、沈澱濾去雜質,重結晶使藥物純凈,如樸硝得煉成芒硝。 8、水飛:系借藥物的微粒大小不同,在水中有不同的沈降速度,以制取微細粉末的壹種方法。壹般常用於礦物類藥材,操作時把已經粉碎的藥物加水***研,研至乳缽底部無響聲時,再加較多的清水攪拌,這樣藥材自然細浮粗沈,傾倒出上部的混懸液,然後再將剩下的粗末繼續加水研磨,如此反復操作,至全部藥材都變成混懸液為止。將混懸液合並靜置沈澱,傾出清水,將沈澱物曬幹研細備用。 水飛能防止藥材研磨粉末時飛揚損耗,能將原藥中可溶於水的鹽類分離,能使藥物特別細膩,內服時易於吸收,不致損傷腸胃,外用時可減少刺激,更可提高療效,故不溶性的礦物、貝殼類藥材,如朱砂、雄黃、爐甘石、珍珠層粉、珍珠等,用作軟喉、點眼、制丸劑的掛衣,均可采用水飛法制備。 火制 凡將藥材直接或間接(或加入其他輔料)放置火上加熱處理的方法,統稱為火制法,本法使用廣泛,其目的除把質地堅硬的藥物,使之脆、酥便於制劑,使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的藥物容易發揮藥效,防止藥物的黴蛀。此外,尚有少數藥物有毒或藥性猛烈者,火制後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火制法的適用範圍雖廣,然某些芳香性藥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應用,火制會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揮發,損失藥效,礦物中的雄黃、朱砂不能火制,見火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劇毒性。 根據藥物的性質,以及臨床的需要,使藥物幹燥、酥松、焦黃或炭化,主要采用炒(炙)煨、炮、煆、煉、烘、焙、烤、燎等火制方法。 1、炒:經過修制或加工切制的幹燥藥材,置於鍋內用火加熱,不斷翻動至壹定程度稱為炒,是常用的壹種火制法,又分清炒和加輔料炒兩類: (1)清炒:根據炒的程度不同,分炒黃、炒焦、炒炭。 ①炒黃將藥材置於鍋內,以微火短時間加熱翻動,炒至表面黃色,內部基本無變化,並能嗅到藥材所散發出的固有氣味,外部鼓起爆裂。炒黃是使藥材膨脹,易於煎出有效成分,能矯臭,能使含甙類藥材中之酶被破壞,有利於藥材的保存。如炒白芍、炒黨參、炒杏仁、炒棗仁、炒王不留行。 ②炒焦:將藥材置於鍋內以較強的火力加熱,炒至外面焦黃或焦褐,內部淡黃並有焦香氣味為度。如焦六油、焦山楂,此類藥物炒焦,可增強健脾消食作用。 ③炒炭:將藥材置於鍋中以武火加熱,炒至表面枯黑,內部焦黃或褐為度,此謂炒炭存性。為防止炒後全部炭化而失去藥性,出鍋後及時翻動,促使熱量散發,如地榆炭、槐花炭,炒炭可增強止血、收斂作用。 (2)輔料炒:根據所加輔料不同,分麩炒、土炒、米炒等,加液體輔料(蜜、酒、酷等)炒稱炙。 ①麩炒:利用麥麩加熱時發生的煙以薰黃藥材的方法稱為麩炒。麩炒藥物多能增強健脾和胃之功,並能減少藥物中的不良刺激性,或起到矯味、矯臭作用。 操作方法:先將鍋加熱,將幹麩皮適量散布於鍋內,麩皮遇熱即發煙,待起濃煙時,放入藥材,不斷炒拌,以將藥材薰黃為度,炒好立即出鍋,傾入鐵篩中,篩除炒焦的麩皮及灰末,晾涼即可,如出鍋色澤淺者,可將出鍋之藥材和麩皮壹起燜壹些時間,如要求色淺些,過篩除去麩皮即可。 所用麥麩之量,壹般十公斤藥材用麩皮壹公斤,以將藥材薰黃為度,如麩炒白術、枳殼、僵蠶、椿白皮等。 ②土炒:用竈心土與藥材同炒,使藥材成焦黃色或土黃色的方法。因竈心土性味辛溫,有溫中、止血、止嘔之效,井能中和胃酸,與藥材同炒可增強補脾和胃、止嘔止瀉功能。 操作方法:先將竈心土研成細婁,置於鍋內拌炒,等土熱並驅除壹些揮發物後,再將欲炒之藥材倒入,炒拌至焦黃色,並可嗅到藥材的焦香味時,出鍋,篩去竈心土即可。 土炒所用竈心土之量,無嚴格規定,與藥材炒拌後,使能均勻地掛上壹層即可。如土炒白術、山藥、白芍等。 ③米炒:將藥材同大米同炒,借助熱力與米的煙氣將藥材薰黃,這樣能使藥材增強補中益氣的作用,並能降低藥材的燥性、毒性。 操作方法:米和藥材同置鍋中,文火炒至米呈深黃色,藥物亦薰至黃色,出鍋,篩去米,放涼即得,如米炒黨參、山藥,斑蝥米炒去毒(其米有毒應棄去,並深埋之,以免雞鴨等食之中毒。) ④蜜炙(炒):用蜜炒藥材的方法。蜂蜜性味甘平,有補中潤肺,緩急寧嗽、解毒矯味的作用,所以蜜炙的藥物,能增強補中潤肺之作用。操作方法先將蜂蜜置鍋中用文火熬煉至沸,去雜質,即得煉蜜。蜜炙的方法有蜜拌後炒,炒後加官蜜、先下蜜後下藥物,常用者為煉蜜略加適量開水和勻於鍋中,然後倒入藥物,不斷翻炒,使蜜與藥物攪勻,蜜汁吸入藥中,炒至色黃不粘手為度,然後出鍋晾晾。煉蜜要註意適度,太老質稠不易炒拌,色澤不艷;太嫩則水分不易幹燥、藥物易粘手。 蜜炙後增加滋補、潤肺作用的藥物有炙黃氏,炙甘草、炙麻黃、炙紫菀、炙桑皮等。 壹般用蜜量,多為每公斤藥物用400克左右,體輕質松之花、草類用蜜多壹些,體質較硬的極莖種子類藥材,用蜜量可少壹些。 ⑤酒炙(炒):藥物加酒炙炒的壹種方法。酒甘辛大熱,能引藥上行、活血通絡。藥材經酒炙後可緩和寒性,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有助於生物堿、揮發油的溶解煎出以提高療效,也有矯臭矯味之作用,如酒炒黃芩、川連、當歸、桑寄生、牛膝等。 操作方法:將藥材用黃酒或白酒適量噴灑拌勻稍燜後,置熱鍋內炒至黃色或深黃色時取出。亦可將藥材先於鍋中炒熱,再於藥料上徐徐噴灑定量的酒,使其吸入藥材,炒至有藥材香氣,藥色微黃,立即出鍋,涼後備用。 用酒量隨各藥而異,壹般每公斤藥材用酒200至300毫升。炒時要掌握火候,以藥材不能聞到焦味,藥材內部不變色為宜。 ⑥醋炒:藥材與米醋同拌炒的壹種方法。醋酸苦微溫,能引藥入肝,增強行氣止痛作用,能與藥物中遊離生物堿結合成可溶性鹽,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並有矯味除腥除臭之作用。 操作方法:將藥物與壹定量的米醋拌勻,等醋被吸收後,置熱鍋內,文火炒至藥物微黃、藥香逸出(也可先炒熱藥材,後噴壹定量的醋,邊炒邊噴使之均勻吸收)取出攤晾。每公斤藥材用醋200毫升左右。如延胡索、香附、青皮、三棱、莪術均用醋炙炒。 ⑦鹽炒:將食鹽或鹽水與藥材拌炒的壹種方法。鹽味鹹寒,能清熱涼血,入腎軟堅、防腐、矯臭矯味。 操作方法:將食鹽置鍋內文火炒熱,將藥物倒人拌炒,炒至藥物發胖呈黃色為度,如炒懷牛膝,竈杜仲等。也可以將食鹽化水,先將藥材於鍋內炒熱,噴灑鹽水,炒至幹燥,取出攤晾,如鹽水炒補骨脂、黃柏、川斷等。每公斤藥材用鹽50克。 ⑧姜汁炒:藥物加姜汁拌炒的方法,生姜辛溫,有驅寒性、健胃止嘔、解毒之作用。 操作方法:生姜搗爛,榨取其汁,與藥材拌勻燜潤使姜汁吸盡,置鍋內文火炒至微黃或黃色,略見焦斑時取出,如姜汁炒黃連、厚樸、竹茹、半夏等,增強藥物的溫散、止嘔作用。 姜汁用量,各地略異,壹般為每公斤藥材用姜汁100―250毫升。 ⑨油炙:用油炸或油拌炒藥材的方法,常用芝麻油、羊脂油,使藥材炙後酥脆、易於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並可祛毒。 操作方法:將油置鍋中熬至微沸,投入藥材,隨時翻動,炙炸至酥脆變黃,取出晾涼。如炙虎骨(使酥脆)、羊脂油炙淫羊藿(炒,可增強補腎壯陽作用),油炸馬錢子(去毒,油含毒應棄去,不供食用)。 用油量視炸炙藥材多少而定。 ⑩鱉血拌炒:用新鮮鱉魚拌炒藥材,可增強退虛熱、止瘧的作用。操作方法:將活鱉砍頭取血,用清水、黃酒稀釋,拌入藥物內,稍潤,置文火炒至微具焦斑時,取出攤晾。如鱉血拌炒柴胡、青蒿。 2、煨:將藥材用濕紙、面團包裹置於炭火中,烘房中烘烤,或放於鍋內燙炒的方法,以除去不利於治療的油脂、揮發性物質,達到緩和藥性的目的。煨法可分為下列幾種: ①面裹煨:將面粉加水和成團塊,包裹藥材,放鍋內以熱沙土燙煨,或直接放人炭火中,煨至面黃黑為度,除皮備用。如煨訶子、肉豆蔻等。 ②紙漿煨:利用粗草紙將藥物包裹三層以上,放入水中濕透,置鍋內熱沙中或炭火中煨至焦黃為度,如煨甘遂、煨生姜。 ③隔紙煨:將藥材切成飲片,平鋪在草紙上、藥片上又鋪紙,紙上又鋪藥,這樣層層堆起,置爐火旁烘烤,使部分揮發性成分及油脂,受熱滲到草紙中,以減低烈性和副作用,如煨肉豆蔻、煨木香。 ⑤直接煨:將藥物直接埋於無焰之灰火中,使藥物受熱而發泡或近裂,質地松脆,如煨牙皂等。 以上諸煨法,常致藥物焦化或煨制不勻,亦不適合現在配方需要,目前改為將藥物置鍋內清炒或麩炒,同樣可達到吸去油脂及揮發性物質、麟少副作用的目的,如煨木香、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3、炮(燙):將藥物用武火急炒,或同沙子、蛤粉、滑石粉、蒲黃粉壹起拌炒的方法,炮與炒只是火候上之區別,實質相同,炮燙用武火,炒炙用文火,炮燙後使藥材酥脆易粉碎,有效成分易煎出,以提高藥效。 (1)炮:藥材用武火急炒,迅速取出,使表面焦黑爆烈,內部成分未散失,如炮姜,用幹姜炮制後起到溫中祛寒、止血止瀉、守而不走的作用。 (2)沙燙:選取顆粒均勻潔凈之粗砂,置鍋內加熱至100℃以上,放入藥材翻炒,使藥材均勻受熱,表面逐漸鼓起,內部組織由堅硬轉為松脆,直至表面焦黃,倒入鐵篩中篩去沙粒。需要醋淬者,可乘熱傾入醋中,取出晾幹使用,如炮穿山甲片、刺猥皮、馬錢子、雞內金等。 (3)蛤粉燙:蛤粉受熱傳熱較沙慢,燙藥不易焦。動物膠類常用蛤粉燙,使內外受熱均勻,質堅韌轉為松脆。操作方法同砂燙,如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珠),鹿膠等。此外,還有用滑石粉炒燙、蒲黃燙炒者,其燙制方法同上。 4、煆:用強火燒制藥物的方法,使藥材松脆、性能改變、有效成分易於煎出,藥材易於加工粉碎。煆可分為明煆、暗煆兩類: (1)明煆:將藥材直接置火上或鍋內煆燒。直火煆燒至藥材紅透為止,如磁石、自然銅、礞石、牡蠣、石決明等;或將藥物置坩鍋內煆,使熔化、發生氣泡,待完全冷卻後取出,如白礬煆後為枯礬,硼砂(月石)煆後為煆月石等;亦有將直火煆紅之藥材,迅速投入醋或藥汁盆中,使其酥脆易碎,可反復煆淬,如煆磁石,煆自然銅.煨爐甘石等。 (2)暗煆:(燜煆或幹餾):將藥材放於鍋中,上蓋壹小鍋,合縫處以黃泥封固,上壓壹重物,小鍋上放數粒米,以文火烤燒,等米變焦黃,停火後取出藥材,本法適於煆炭,如血余炭、艾葉炭、陳棕炭,蓮房炭等。 各種煆法要按具體品種來掌握操作過程和煆的時間,如礦石類要煆到紅透為度,時間宜長;貝殼類只要煆至微紅為度,時間宜短,煆得不透,不能使藥疏松,煆得太過,使之灰化,則失去藥效。 5、煉:藥材放入坩鍋中,經加熱提煉,使藥物純凈或變化稱煉,其主要內容壹是化學方法提煉,使幾種藥物混合壹起加熱煉制,使升華或化合為另壹種物質,如煉制升丹;壹為凈化藥物,使能久藏,如芒硝煉制,失水及雜質而成純凈之玄明粉。 6、烘、焙、烤:此三法都是把原生藥或半成品,經加熱,使藥物幹燥,便於保貯、粉碎制劑。烘焙烤壹般在烘房進行或用爐竈之余熱來幹燥藥材,為了不致影響藥材質量,必須掌握好溫度,壹般幹燥,溫度不超過80℃,烘焙時間在半小時之內,含發揮油及芳香性生藥,溫度應控制在50℃以下。 7、燎:是用炭火將藥物的外刺、毛、須根燒去的方法,如金毛狗脊、升麻、刺猥皮等。鹿茸的茸毛,壹般用燎法將毛燎焦,再用利刃刮凈。 水火***制 凡將藥物通過水、火***同加熱,由生變熱,由硬變軟,由堅變酥,以改變性能,減低毒性和烈性,增強療效,同時也起矯味作用的制法,統稱水火***制法。本法包括蒸、煮、蟬。 1、蒸:將藥材置於蒸罐或籠中隔水加熱的方法,能改變藥性,增強療效,便於加工切片,利於保存。如酒蒸熟地、酒蒸大黃等。 2、煮:將藥材置於水或藥液中加熱煮的方法,以消除藥物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如醋煮芫花等。 3、蟬:藥物在沸水中短時間處理的方法,有助於除去非藥用部分,及破壞酶的活性,使有效成分得以保存,如杏仁、桃仁蟬後搓去皮尖,並破壞其苦杏仁甙酶,以保存有效成分甙。 有些藥物的炮制,並不單純運用以上各種操作方法,有壹些特殊品種,需用下列諸法: 1、發酵:將藥物加水加溫,在壹定溫濕度條件下,使其發酵生上菌絲。如六神曲、半夏曲做成小塊後,用草或麻袋蓋緊,待其發酵生上菌絲後取出曬幹。此法在通過發酵,能增強藥物健脾胃,助消化、散風寒之作用。其它有豆豉亦通過發酵制造。 2、發芽:將燦稻、大夏、黑大豆等用水浸濕潤,在壹定溫度下使其發芽。發芽之目的,主要在於增加藥物的健脾和胃,助消化,解表邪的作用。如谷芽、麥芽、大豆卷等。 3、制霜:將含油脂的藥物去殼研碎.用數層草紙紗布包裹、壓榨去其油脂,反復數次至無油為度,所得粉末稱“霜”。制霜的目的可減低毒性,緩和藥性,如巴豆霜、千金子霜、蔞仁霜、蘇子霜等。此外,鹿角熬膠後之殘角亦稱鹿角霜;西瓜去瓤,中置芒硝,將其封固於黃砂罐中,放陰涼通風處,數日後罐外有白色如霜的結晶物析出,掃下即稱西瓜霜。 4、染衣:藥物的外表,拌上另―種藥粉,以加強主藥的作用。如朱砂拌茯苓、茯神、朱砂拌燈芯、青黛拌燈芯,稱朱茯苓、朱茯神、朱燈芯、黛燈芯。 5、制曲:按曲方配全藥材,分別或混合加工研成粉末,用面粉調糊作粘合劑,做成方形小塊,再通過發酵法,以制成曲,如六神曲、采蕓曲、範誌曲、半夏曲等。 從以上各種炮制方法說明,藥物療效的高低,不但取決於藥物本身,而且與炮制的好壞有很大關系,正如明代陳嘉謨所說:“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也就是說炮制壹定要適度。
3法規
《中國藥典》、《全國中藥材炮制規範》和地方中藥材炮制規範三級標準的飲片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