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嘉明
目前被發現的疾病約有 4,800 多種, 但卻仍只有 250 多種疾病可以被徹底治愈,如此多「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unmet medical needs )的壹大原因,竟是和當前化學藥物的設計有關。
現今壹般的化學藥物,多是針對疾病的單壹致病原因來進行設計,試圖找出治療疾病的方法,然而這種設計方式卻存在著壹個盲點。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教授黃奇英表示,很多疾病非單壹原因造成,導致采「單靶點」設計的化學藥物,無法對部分疾病達到根治的效果。
植物新藥致勝之道,在多靶點治療
不同於化學藥物,近來當紅的植物新藥就是采非單壹、多靶點的治療方式。黃奇英指出,植物新藥是經中華民族數千年人體試驗的結晶,寶貴的臨床經驗傳承,值得珍惜和善加利用。
2010 年,我國 TFDA 發出第壹張植物新藥藥證:黃耆多糖註射劑,核準適應癥為「癌因性疲憊癥」;黃耆多糖註射劑是由北耆中的膜莢黃耆,經系統化的研究試驗,以西方科學的方式加以驗證療效。
近年來, *** 致力於推動中草藥產業,包括行政院於 1995 年通過「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並將科學化中草藥列優先發展產業; 2001 年起,由經濟部主導執行的「中草藥產業技術發展五年計畫」,鼓勵法人研究單位,例如工研院、生技中心等,以及更多藥廠投入該相關領域的研究。
用化學指紋圖譜, 為植物新藥原料把關
現今,植物新藥仍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之壹,便是來自大自然的植物,必須具有不同批次原料的「壹致性」。黃奇英表示,美國 FDA 已經核準 2 個植物藥,但對植物新藥查驗申請相當嚴格,會針對植物新藥至少 3 個不同批次,就其主要成分和化學指紋圖譜進行審核把關,以精準化標準植物新藥中的成分項目和含量比例,確認其符合西方科學和臨床疾病治療的品質要求標準。
黃奇英強調,許多蛋白質藥物及大分子藥物,會以生物晶片來量測不同批次的相似度,現也透過同樣的技術來檢視植物新藥的品質與作用機轉。
精制黃耆多糖降低粒線體受損, 預防癌疲憊
以黃耆多糖註射劑為例,其原料來自內蒙古生產的膜莢黃耆,為世界衛生組織 WHO 藥典認可收錄的黃耆品種,功效成分之壹的精制黃耆多糖體濃度高,透過現代化專利的濃縮純化制藥技術制成植物新藥,同時也經嚴謹的人體臨床試驗。據生物晶片的研究數據顯示,以 3 個不同的精制黃耆多糖批次,對細胞進行處理並觀察細胞基因變化,發現其變化相同度達 99% ,證實其品質具壹致性。
臺灣癌癥安寧緩和醫學會於 2015 年調查研究發現,高達 92 %癌癥病人罹患癌因性疲憊癥,其中更有 1 / 4 已達需要藥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癥。黃奇英表示,有些化療會造成細胞內的粒腺體受損,粒線體有細胞發電廠之稱,是產生能量的主要來源,壹旦受損,將產生許多副作用,導致身體許多機能出狀況。而實驗顯示,化療時搭配精制黃耆多糖,能降低粒線體受損,研究團隊正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壹周三次精制黃耆多糖, 七成癌疲憊患明顯改善
包括長庚、馬偕等***九家醫學中心,日前完成壹項大規模四期臨床試驗,收治 310 名罹患中重度癌因性疲憊癥的癌癥病人,壹周給予三次「黃耆多糖註射劑」治療,顯示近七成受試者的癌疲憊狀態獲得改善。
研究同時發現,在體能尚未下降的癌癥病人,及早使用改善效果更好。臨床成果也撰寫成論文,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 Cancers 》於 2019 年 2 月刊登。
化療搭配精制黃耆多糖, 降低副作用
另壹項由臺北榮總和陽明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讓卵巢癌患者接受化療和精制黃耆多糖的合並療法,能改善其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 NLR ,癌癥預後評估因子之壹),而且血液中數項生物指標,也逐漸趨向健康、正常人應有的數值,該項研究成果也已發表於 2019 年的臺灣癌癥聯合學術年會( TJCC )。
榮獲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癌癥研究與臨床腫瘤學雜誌》刊登,由林口長庚醫院腫瘤團隊執行的研究,發現鱗狀細胞癌患者(占口腔癌患者 9 成人數),化放療時若搭配使用精制黃耆多糖,能降低貧血、厭食、嘔吐等副作用發生,改善生活品質。
黃奇英表示,由先前多篇研究報告顯示,精制黃耆多糖對癌癥的幹細胞有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