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在反動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下,人民生活不下去,被迫起來反抗。出自清代魏源《吳聲集》第九卷:“剛教匪時,皆用官逼民反之言。”
1,李晴·嘉寶《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八章:“廣西的事,壹半也是官逼民反。說真的,三天也幹不完。”
2.朱自清《雅俗鑒賞論》:“逼民造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伯英雄正是被壓迫人民所要的。”
3、《中國評書資料鞭繩綁》:“無論災荒,需要糧錢,鞭繩綁,官逼民反。”
如何贏得民心:
1.公平透明的決策:民心所向關乎公共利益,政府的決策需要公平透明,滿足人民的期望和需求。
2.人民安全和健康的保障:政府需要為人民提供安全和健康的保障,包括提供良好的醫療衛生服務、食品藥品安全、公共安全和災害防控。
3.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人們關註生活質量和經濟水平,政府需要積極促進經濟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福利待遇。
4.社會公平正義:政府需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打擊腐敗和不正當權益,維護社會公平與和諧。
5.用心傾聽和回應民意:政府需要用心傾聽民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回應和解決問題,讓民眾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服務。
孟子曰:“失誌則失民。失其人者,失其心。”
為什麽桀、周二王因為失去了自己人而失去了天下?為什麽他們會失去自己的人?這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
不用說,在結都時代,也就是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中原地區的總人口只有2000萬到3000萬左右。
在那個生產力極低的時代,糧食種植、物質生產、戰爭等等都要靠人民,所以人口對於當時的諸侯國來說是絕對的第壹資源。
所以能否獲得人口就成為壹個諸侯國變強的最重要因素。
所以孟子說:“得天下之道,得民心,得天下。”。得民心,得民心,得民心。擺正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與它相聚;如果妳是邪惡的,就不要還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