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姨媽家吃痛經藥。姨媽建議不要吃痛經藥,痛經藥是三分毒。為長期被痛經困擾的女性介紹應對痛經的五招:1。疼痛引起交感神經緊張和血管收縮,而血管收縮和血液循環不暢又進壹步加重痛經,形成惡性循環。建議:給身體加熱,用能緩解痛經的東西泡腳。這也是對付痛經的五大絕招之壹。通過喝熱水和多穿衣服來加熱身體,可以擴張血管,加快血流,抵抗子宮平滑肌收縮,進而緩解疼痛。實驗證明,口服安慰劑在加熱機體的同時,其鎮痛效果可以與口服鎮痛藥物相媲美。如果在加熱身體的同時口服鎮痛藥物,藥物起效時間可提前壹半。2.發現大腦緊張會降低人體對疼痛的耐受力,所以痛經的嚴重程度與大腦緊張成正比。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進壹步證實,大腦中感受別人疼痛的區域與感受自己疼痛的區域是相同的,這意味著看到別人痛經可能會加重妳的痛經。建議:避開那個“痛苦”的人;看壹部爆笑喜劇放松大腦。當我們全神貫註於影片時,體內會產生大量的內啡肽,可以切斷疼痛信號,暫時緩解疼痛;壹旦感到快樂,身體就會釋放多巴胺,激活腦細胞膜,起到鎮痛的作用。3.經期的女性雌激素含量最低,對疼痛的耐受力也最低,這使得經期疼痛比其他任何時期都更難以忍受。建議: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女性對疼痛的耐受力與體內雌激素的多少密切相關。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可以增加女性對疼痛的耐受力。4.便秘引起的應激反應加速消化道蠕動,刺激子宮收縮,引起短時劇烈疼痛或加重痛經癥狀。建議:飲食清淡,易於消化。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可以避免因消化道劇烈蠕動而加重經期疼痛癥狀。5.如果經血不能從子宮頸自由流出,而是留在子宮內慢慢流出,就會造成盆腔充血,加重經期疼痛和腰疼。建議:頭低臀高。痛經時跪在床上擡高臀部,可以改善子宮後位,便於經血流出,緩解盆腔瘀血,緩解疼痛和腰背不適。
經期能不能喝中藥,要看藥的性質。經期盡量避免壹些涼性的中藥,同時也要避免壹些活血通絡的中藥,以免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其實醫生並不建議女性經期喝中藥。
專家指出,經期不宜吃任何中藥補品,因為燉肉過多會影響子宮收縮,使經血難以排出,所以最好不要喝中藥。同時,由於月經期間抵抗力下降,情緒容易波動,有些人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腰酸背痛、乏力等癥狀。尤其是月經過多的人。
壹般來說,在月經周期中,停止治療方案,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輔助治療。尤其是藥物,會在妳不知情的情況下影響生理周期和月經量,還可能擾亂內分泌系統。所以能避免的就避免。根據中醫理論,服用中藥(人參、當歸等。)經期燉雞有補血補氣兩大功效。這種食補方法適合月經不調、失血過多、體虛乏力的人。
月經後最好吃當歸,因為當歸有活血的作用,可能會增加月經期間的失血量。至於有些人在經期服用中藥燉雞,月經量減少,可能是因為其具有補氣止血的功效。如果是因為經期吃中藥燉雞減少月經量,就不要吃了。如果停藥後仍長時間月經量過少,就需要去看醫生,看看月經量減少是否有其他原因。
中醫認為,中藥的治療,如果有活血通絡之類的藥物,經期不宜使用。如果不是這種藥,月經期間可以經常用。比如治療感冒和上火的中藥,壹般都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性涼,所以可能會引起宮寒腹痛。但影響不大,不用擔心。用暖水袋暖壹下,多喝點紅糖水緩解壹下。
經期可以適當吃壹些中藥。希望妳在經期能掌握好這些中藥的藥性,以免影響月經的正常。對於月經不調的情況,可以在生活中服用壹些中藥來調理,但是要註意用量。
經期不能服用任何藥物的女性的生理變化,使得用藥必須謹慎,經期用藥的安全性應引起充分重視:壹方面,有些藥物會引起月經異常,另壹方面,經期出血也會影響某些藥物的療效。女性月經期,需要慎用。那麽經期不能吃什麽藥呢?
1,不能服用抗凝藥物:抗凝藥物可引起月經過多,甚至大出血,經期應避免,如香豆素、肝素、溶栓劑等。
2、不能吃減肥藥:減肥藥含有很多抑制食欲的成分。如果在月經期間使用,可能會導致月經失調、多尿或排尿困難,或心悸、焦慮等。,更有甚者,婦科用藥會導致閉經。
3、不能吃治療婦科感染的陰道外用藥物:洗液、栓劑、泡騰片等。對於陰道炎癥的治療應暫停。因為月經期間,子宮黏膜充血,宮頸松弛,陰道內有血,非常適合細菌的生長繁殖。如果此時局部使用陰道,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細菌逆行入侵子宮腔和子宮內膜。
4、不能吃活血化瘀中藥:此類藥物不僅有抗凝、抗血栓作用,還能擴張血管,加快血流,從而引起月經量過多。
5、不能吃止血藥:止血藥如羅安血、維生素K等。,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促進毛細血管收縮,用後會造成經血不暢。另外,止血作用強的中藥或中成藥要慎用。
6、不能吃瀉藥: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有劇烈的腹瀉作用,可引起壬苯醇醚栓反射性盆腔充血,故月經期應禁用;其他胃腸動力藥也應慎用或有禁忌癥。
7、不能吃性激素類藥物:女性的性激素合成和代謝平衡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因此,經期不能使用性激素類藥物,以免引起月經紊亂。例如,雄激素可引起月經減少、停經、周期不規則等。,而黃體酮(孕酮)會引起乳房疼痛或不規則陰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