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為山地結構,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譽為“黃山四絕”。神奇的冬季景色和壯麗的日出讓遊客流連忘返。山中有三十六峰,三十六小峰。他們或矯健,或帥氣,布局錯落有致,渾然天成。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是黃山的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並以三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墜入深谷,隆升成峰崖,呈現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巒怪石怪松更奇,雲水飛山。”遍布峰巒峽谷的黃山松因碎石而生,挺立在險峻的懸崖上,或挺拔,或婀娜多姿,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黃山總是松散的,奇怪的古松難以計數。最著名的有迎客松、臥龍松、海探松、黑虎松等30多株。多少年來,他們抵禦風雨,磨礪刀劍和冰刀,從巖石中吸收壹點水分和營養,面對太陽,堅定地站在懸崖峭壁上。而黃山雲在萬千峰巒和峽谷之間流淌,或成雲海,無邊無際,或隨日出日落,五彩繽紛,氣勢磅礴。
黃山溫泉,古稱靈泉、湯泉、朱砂泉,水質清澈,可飲可浴,為黃山壹絕。黃山是長江和錢塘江的分水嶺。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36個大峽谷,36個源頭,24條溪流。山河迸瀑,懸如練,濺珠噴玉。壹夜的山雨過後,這裏到處都是飛泉。在著名的瀑布中,有“人字瀑布”、“百丈泉”、“九龍瀑布”。
由於黃山花崗巖巖體垂直節理發育,斷層、裂隙縱橫交錯,形成雄偉的花崗巖洞穴和通道,使其成為峽谷,處處通。更有雄厚的文化積澱,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跡200多處。再加上日出、日落、雲、松、佛光、秋色、松樹、冰掛等自然奇觀,整個景區就像壹幅立體壯麗的畫卷。
黃山是美麗的綜合體,是大自然的寵兒。任何地方,無論是松石,還是雲海中的清泉,都是美的無處不在。置身其中,讓人仿佛置身於天地之間,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麗的黃山,以其博大的胸懷,張開了熱情的雙臂,歡迎五湖四海的朋友。
黃鶴樓簡介:沖破巴山群峰,納瀟湘雲水,浩蕩的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它最長的支流漢水相遇,造就了兩江相隔,三鎮並立的武漢雄姿。它位於江漢平原的東部邊緣,鄂東南的丘陵在葉萍的湖泊和沼澤之間起伏。龜蛇夾在兩座山之間,江上的系列船織在斯裏蘭卡。
黃鶴樓是古典和現代鑄造、詩意和藝術建築的傑作。她在山川交匯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風民俗、親近自然的空間意識和崇尚宇宙的哲學理念。登上黃鶴樓,不僅會讓妳心情愉悅,還會讓妳的心靈和宇宙的形象相互滲透交融,從而凈化心靈。這大概就是黃鶴樓的美麗魅力歷經風雨和日月的原因吧。
黃鶴樓,高聳於武昌蛇山之上,享有“天下第壹景”的美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王騰亭並稱“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建於三國時期吳二年(公元223年)。傳說它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造的。孫權築城防守,築樓期待“武力治國”(武昌之名由此而來)。到了唐代,它的軍事性質逐漸演變成了壹個著名的景點,歷代文人墨客都到此遊覽,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豪寫道:“古有黃鶴載聖人上天,今無黃鶴樓。黃鶴壹去不復返,千百年來不見悠悠白雲。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因陽光照射而變得清澈,鸚鵡洲被甜美的青草覆蓋。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浪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成為千古絕唱,也讓黃鶴樓聲名遠播。
到了唐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經達到了壹定的規模,讓不少江夏名士“遊宴”。但戰亂、火災頻發,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壹座“婁清”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近百年未重修。
10年6月,黃鶴樓改建工程破土動工,1985年6月竣工。主體建築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但更大更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鋼筋混凝土框架模仿木結構。有五個飛檐,壹個尖屋頂,金色琉璃瓦屋頂,高度為51.4m,底邊寬30m,頂邊寬18m。大樓各層都布置了大型壁畫、對聯和文物。建築外,青銅黃鶴造型、造像寶塔、牌樓、軒閣等壹批附屬建築,將主體建築襯托得更加富麗堂皇。爬上樓梯俯瞰,我看著長河滾滾向前,三鎮盡收眼底。
黃鶴樓自建立以來,歷代造型各異,但都是巍峨雄健,富有個性。黃鶴樓與嶽陽樓、王騰亭相比,平面設計是壹個四邊八角形,稱為“四面八方”。這些數字揭示了數字在古代建築文化中的象征和倫理表意功能。從建築的垂直方向看,每層樓的屋檐都與建築名稱直接相關,形似黃鶴,蓄勢待發。整個建築宏偉精致,充滿了變化的神韻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