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誰有關於五代十國的資料,政治、文化、軍事、人文、地理,方方面面都可以,給我****,欣賞壹下,謝謝!

誰有關於五代十國的資料,政治、文化、軍事、人文、地理,方方面面都可以,給我****,欣賞壹下,謝謝!

五代十國(907~960年[1-2])這個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五代(907~960年[1][3])與十國(891~979年[1][3])的合稱,也指唐朝建立至北宋滅亡之間的歷史時期。五代是指 907 年唐朝滅亡後,先後取代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960 年,趙匡胤篡奪後周,建立北宋,五代局面結束。唐末、五代、宋初,中原之外還存在著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諸多政權,《新五代史》和後世史學家將這十個政權統稱為十國。北宋建立後,遺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相繼統壹,基本實現了大壹統。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60年[1-2]),是指以唐朝滅亡為起點

五代十國(後梁時期)地圖

,以宋朝建立為終點的中國歷史時期;也可以定義為宋朝統壹十國殘余政權之前的時期。這壹時期包括五代(公元 907-960 年[1-3])和十國(公元 891-979 年[1][3]),以及其他許多割據政權。五代十國基本上是唐朝宗室統治和晚唐政治的延續。唐末黃巢起義後,宗族割據的局面更加嚴重,壹些強大的宗族相繼稱王,他們建立的封國實際上是高度自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宗族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其中位於中國北方、軍事實力強大的宗族控制了中原地區,形成了五代政權,其中壹些政權是由沙陀宗族建立的。中原地區的這五個歷代政權雖然強大,但沒有能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諸侯型的朝廷。[4] 其他氏族,有的自稱皇帝,有的以五代為基礎(後梁時期的晉、齊、吳除外),稱王稱帝,《新五代史》和後世史學家將持續時間較長、稱王稱帝的十個政權統稱為十國。在這壹時期,經常發生地方實力派為奪取皇位而發動的叛亂,從而引發了更多的戰爭,統治者重武輕文。中原內亂也給契丹國帶來了南侵的機會,遼國建立。[5]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定南軍(後為西夏)和歸義軍(後為交趾)逐漸獨立,而歸義軍(後為越南)則從此永久性地脫離了中國。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朝,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公元 907 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是為五代十國之始。公元 923 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都是李克用的後代和部下。經過後唐明宗的擴張和整頓,後唐成為壹個強盛的國家,但被石敬瑭率領契丹軍隊攻滅,後晉建立。[4][6] 不久,契丹與金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金,建立遼朝。與此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王朝,收復中原。郭威篡奪後漢,建立後周,後周世宗柴榮統壹後周的希望渺茫,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病死。後周被趙匡胤篡奪,趙匡胤建立了北宋,結束了五代時期。[3][7]

江南十國,初為吳國所據,後被李曄篡位,建立南唐,其後為吳越和閩國所據。湖南和廣東被荊南、南楚和南漢占領。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楚,但屢次用兵導致國力衰落,最後敗於後周。蜀中有前蜀、後蜀,國富民強,曾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但遲遲不得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唯壹壹個在北方的國家,由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宗建立。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兄宋太宗橫掃天下,最終於公元 979 年滅北漢,統壹中原,結束了十國鼎立的局面。[1][3][5]

五代十國延續了唐末的政治體制,但設置了許多 "節度使 "的官職。

五代十國圖(後漢)

五代十國變化多端,官職廢置,三省六部主管行政,三司主管財政,樞密院主管軍事,後為宋朝所繼承。十國雖然臣服於五代,但其政治結構與五代大致相當[8]。[8] 由於地方長官不受控制,經常背叛中央政府,朝廷加強了禁軍的軍事力量,以鎮壓地方豪強派系。為了應對五代以來的軍事幹預現象,宋朝采取了強幹弱枝的政策。[9] 在外交上,唐朝出現了胡漢融合的局面,外族在中國進進出出。唐朝滅亡為五代十國後,出現了壹些外族國家,如沙陀人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五代。契丹人先建立契丹國,後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其他還有黨項人。這些都對宋朝的國際形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0]

由於北方內亂、外族入侵和自然災害,南方十州在人口、經濟、文化和技術等方面都超過了北方五朝。這也是中國南方經濟再次超過北方的時刻,這壹局面自此再也沒有逆轉過。[11] 為了擴大經濟規模,十國重視水利和經濟作物,發展貿易、茶葉和紡織業;錢塘江石塘也是在這壹時期修建的。由於關中經濟的崩潰,五代大都都於隋唐大運河的樞紐開封,都城的因素和燕雲十六州的陷落影響了宋朝的軍事和經濟。[11] 在文化上,這壹時期是文字發展的關鍵時期,禪宗也在這壹時期進入鼎盛時期。五代時期引入了《九經》的雕版印刷術,保存了許多儒家經典。繪畫在南北朝時期獨樹壹幟。[12]

政治:

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大體沿襲唐朝,但朝代更叠頻繁,官職多有廢置,制度比較混亂。朝廷設三省六部主管行政,三司主管財政,樞密院主管軍事。由於五代十國戰亂不斷,樞密院的權力往往大於三省,所以宰相往往同時兼任樞密院首輔。五代十國以 "使 "為名的官員很多,據《五代史》記載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飛龍使、翰林使、五方使等30多種之多。十州中雖有從屬於五代的,但在制度上仍是獨立的國家,政治結構與五代相當。由於五代十國大多以行省節度使起家,輔佐他們的幕僚往往在新朝廷中得到職位,而前朝老臣則得到三司、三公或行省節度使等虛職。而將領有功,也會得到官爵賞賜,以籠絡他們。這些情況後來成了宋朝冗官的根源。

樞密使

中唐以後,宦官專權,神策二校尉、樞密使二人,號稱 "四貴",經常僭越相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唐亡前夕,朱溫殺宦官,開始以朝臣為樞密使。後梁初,改為崇政院使,唐亡後恢復舊名。後來,除後晉曾短暫廢止外,歷朝歷代都沿用了相同的設置。樞密使通常由皇帝最信任的官員擔任,且多為武將,皇帝常與他們商議軍國大事,有時由樞密院直接下令任免宗室。當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居宰相之位,但樞密使的權力高於宰相(宰相有時也兼樞密使)。由於戰事頻繁,因此軍國大事成為樞密院的主要職責。宋代由中書省和樞密院分管軍事和民政,始於五代。當時,其他政權大多也設有樞密使或與之相當的職位[5]。[5][8][63]

三司

唐朝初期,財政主要由戶部下設的戶科、吏科、金科、倉科四個司管理。中唐以後,戶部、度支、鹽鐵三司主管租稅、財政收支,以及鹽鐵專賣、物資轉運等事務,常由非戶部官員以判官名義,分別或知或使分司管理。

唐昭宗在位時,以宰相崔胤兼領三司,才開始出現三司的官名。唐代以後曾設租庸調三司,管轄三司,並曾任命尚書判三司,最後正式設立三司兼專職副使,掌管中央財政。地方財政也聽命於三司。後來,歷代王朝相繼不廢,北宋的三司理財制度也沿襲自五代。[5][8]

法律

五代十國的刑法,基本沿襲了唐代的法律格式和詔令匯編,但由於歷朝歷代都有新的詔令、匯編之利,使前後詔令的格律出現重復矛盾。恒基四年(公元957年),世宗令群臣整理,將唐代法律條文佶屈聱牙,加之註釋繁雜的格致詔書,加以刪改,編為《大周刑統》二十壹卷。北宋初年編纂的《宋刑統》對此書略有增刪。

軍事

唐亡前夕,朱溫殺宦官,解散了宦官領導的神策軍。後來,朱溫以玄武軍稱帝,即以玄武鎮天兵為禁軍,在京師設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改為侍衛軍,設馬步軍都指揮使,是為侍衛。後周增設殿前司,亦有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殿前都點檢,職在都指揮使以上,而侍衛部分馬步軍二都指揮使,不設都指揮使。[64]

五代不時擴充禁軍,武官制度也多種多樣。離後梁太祖最近的軍隊是 "堂子都",裝備精良,氣勢兇猛,太原晉軍聞風喪膽。建國後,玄武軍擴編為禁軍,並抽調禁軍精銳建立衛所親軍。在京師設左右龍虎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左右龍驤軍,皆以親王為軍,後改名。後唐禁軍的前身是河東軍,李克用以眾多養子為骨幹,建立了 "義兒軍",這是他最精銳的軍隊[65]。[公元 915 年組建的魏博銀槍效捷軍是這支軍隊的主力,在滅梁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國後,在京城設立了燕威左、右軍和桓正左、右軍。後唐明宗時期,以其鄴都起義的將士為骨幹,建立衛軍為禁軍,又稱隨駕軍。其中,石敬塘兼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六軍都護副使。後晉還在京城設立了聖護軍,其主力軍來自石敬塘在河東起義的軍隊,其部下劉知遠也曾擔任馬步軍都指揮使。後漢的軍事制度沿襲後晉,沒有太大變化。後周在京師設置龍捷左、右軍和虎捷左、右軍。後周世宗改革軍制,實行練兵選拔制,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壯健兵員,配備殿前都指揮使、水陸都部署、殿前都點檢等高級軍官,形成 "殿前班 "禁軍。其中,殿前都點檢掌握兵權,後來擔任此職的趙匡胤在後周世宗死後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建立宋朝。[8] 其次,嚴明軍紀,命令兵部尚書張昭遠制定新的軍法。最後是限制宗族勢力,如禁止打造軍器和幹涉民政。[9]

由於戰爭頻繁,兵役負擔沈重。當時,為了防止士兵開小差,就在士兵的臉上刺上軍號,以便各地的關津能認出他們並進行追捕。此外,各地都征調男女從事運輸,途中累死的人畜不計其數。後梁太祖攻打青州王範時,甚至把為攻城而征發堆積土山的人、牛、驢埋在土山中。劉仁恭在幽燕征召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自給軍糧,****,共二十萬人。北漢要求十七歲以上的男子都要入伍當兵。南唐時,除老弱外,所有人都被迫從軍。吳越國大臣錢俶 "集全國男子 "當兵。在湖南,馬錫五動員朗州所有男子當兵。民朝後期,全民皆兵,不限制人數。除兵役外,還有各種土木建築勞動。後唐莊宗夏建營樓,"日役萬人"。荊南修江陵郭外,驅役軍民萬余人。閔主建廟宇宮殿,"百役興"。賦役的嚴重性,使飽受戰爭摧殘的北方社會經濟難以恢復,也極大地阻礙了南方經濟發展的進程。[8][11]

6經濟

正文:?五代十國時期的貨幣

晚唐時期,安史之亂、藩鎮割據、黃巢之亂,使得北方戰亂不斷,人口南遷,田地荒蕪。至五代十國時期,五代交替頻繁,北方戰亂始終未能平息,北方經濟相對落後,人口持續減少。直到晚周,人口才逐漸恢復,但經濟實力始終不如南方。另壹方面,南方比較穩定,不斷吸收北方流民,給南方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農耕紡織技術,加速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十國擺脫了北方的經濟負擔,君王們重視發展生產,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的若幹經濟區域。蜀地農、工、商發達,倉廩充實。江南、兩淮重農桑、茶葉、水利和商業貿易,其中吳越、閩與南漢的貿易最為繁榮。湖廣則依靠茶葉的銷售和貿易,向黃河運輸茶葉,交換衣物和戰馬來獲利。這些地區相互交流,並與華北和外國進行貿易,商業繁榮。因此,此時南方已完全取代北方,成為整個中國地區的經濟中心。[11][66]

農業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經濟

《周本通寶》[67]

受到長期戰爭和自然災害的破壞,河北、河南、山東、關中壹帶成為戰亂地區。例如,公元943年,晉朝出帝後,春夏災害初起,秋冬洪水泛濫,蝗蟲大起,境內的竹木樹葉都被蝗蟲吃光了;再加上軍事上人為地決定黃河放水,淹沒汴、鄂兩州,使北方的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另壹方面,自漢、魏、六朝以來,相對穩定的江南、湖廣、巴蜀地區經濟不斷發展繁榮,成為中原人民投奔之地。此外,江南被細分為幾個國家,每個國家都被精心管理,以提高其經濟實力,這使得十國的經濟實力遠勝於註重武力的五代。[11]

雖然五代戰亂頻仍,但仍有不少君王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後梁太祖即位後,重視農業,任命張全義為河南尹,恢復河南的生產。公元 908 年,他還下令各州滅蝗,以利農桑。[5] 後唐明宗時期,他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民生疾苦,使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後周時期,後周太祖郭威為了減輕農民的壓力,於公元 952 年直接將軍屯的營田賜給佃戶,以增加賦稅收入,並廢除了後梁太祖朱溫實行的 "牛租",免除了農民的牛死租賦負擔。[11][68] 到了後周世祖時期,建立了均田制,根據實際占用的畝數征稅。這與隋唐以前的舊制不同,但與兩稅法之後普遍實行的財產稅相壹致。[5]

南方十州主張發展經濟,重視水利、防水和防治蟲害。如吳越、南唐獎勵農桑,閩、南漢提倡海外貿易,前蜀、後蜀也發展農耕和絲織業,使南方經濟得以發展。唐代,巴蜀地區十分富庶,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戰亂之後,在前蜀王建和後蜀孟知祥、孟嘗父子的經營下,政局相對穩定。他們還註意興修水利,廣開墾荒,在褒中壹帶還組織屯田,使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後蜀時期 "民富","鬥米三錢",米賤如鬥三分。兩廣地區也讓很多人遷居到這裏,五十年來,嶺南無事,使得南漢府庫逐漸充盈起來。[11]

吳越和南唐所在的兩淮、江南、太湖地區,在隋唐時期十分繁榮,是唐朝的糧食重鎮。[龐勛之亂和黃巢之亂後,當地朝廷支持大規模開墾荒地和修建水道,該地區逐漸恢復。吳國和南唐在丹陽疏浚蓮湖、句容疏浚鑒湖、滁州疏浚白水塘、壽州疏浚安豐塘,少則灌田數千頃,多則灌田萬余頃。吳越王錢镠在錢塘江築錢塘江石塘防潮,[70] 疏浚西湖、太湖、鑒湖,[71] 招民開墾荒地,免征田稅,使杭州壹帶成為江南富庶之城。唐末福建地區經濟不強,王潮、王審知兄弟占據閩國後,勸民農桑,在連江縣車湖壹帶築堤,可灌田四萬余頃。南唐、吳越農民也築了壹種堤,即水田。南唐時開旱引水

《唐國通寶》[67]

灌田,閉洪拒水,使低窪水田變為良田。[11]而湘、粵之地,在東晉南朝以來也十分興盛。馬殷據湖南建立楚國後,繼續提高湘中、湘西的糧食產量。周行逢主政湖南時,百姓 "躬耕稼穡,四五年之間,倉廩充實"。這些都使長江中下遊地區成為 "天下余糧,江南為十九",宋代有 "蘇州、常州(或湖州)熟,天下足 "之說。[66]

江南除糧食作物繁盛外,在茶葉、絲棉等經濟作物方面也很興盛,並進入了專業化的地步。當時,茶葉不僅在山區種植,在平地丘陵系統也有建立。據《四時編》記載,當時江南茶園發達。五代時期,楚國馬殷的茶葉、蠶桑、棉花十分興盛,帶動了楚國商業貿易的發展。閩國發展茶葉經濟,獎勵海上貿易,大大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66]

文化

歷史

歷史取得了重要成就。舊唐書》是這壹時期最重要的

五代十國-吳越錢王祠[74]

史書。唐代有吳兢、韋述編撰的前朝國史,歷朝實錄也比較完整。然而,由於安史之亂和藩鎮之爭,許多歷朝實錄失傳,尤其是武宗以後六十年的實錄,無法流傳下來。這給唐史的編纂帶來了困難。五代時期,唐代史料的搜集工作首先受到重視。後梁末帝下詔征集唐代的家世以及公私章疏;後唐明宗設三川搜書使,到成都地區搜羅唐人記載,並明令保護唐人碑碣,這為編纂《舊唐書》作了重要而及時的準備。[3]後晉天福六年(公元941年)至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劉昫、張肇元等人撰寫了《唐書》二百二十卷(今本二百卷),後人稱為 "舊唐書"。雖然傳統上認為《舊唐書》有許多缺點,主要表現為缺乏對原始材料的加工,唐憲宗以前抄錄的國史、實錄,唐穆宗以後編纂的雜說、列傳,還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材料,為後世史家所重視。此外,王仁裕撰寫《開元天寶誌》記載唐玄宗的禦前逸事,王定保撰寫《唐獻》記述唐朝的朝貢制度,尉遲偓撰寫《中朝故事》記載唐末四朝舊事、柳崇元寫了《金華子》,記述唐末朝廷故事;孫光憲寫了《北東奏議》,記述唐朝和五代土人的逸事,等等。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著作不僅是唐朝歷史的集大成者,也是唐朝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著作具有不同程度的史料價值。[63]

詩歌

詩歌五代十國時期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西蜀和南唐詞人較多,水平較高,成為兩個中心:西蜀有韋莊、歐陽炯等人,他們的作品後來被趙崇佐等人收入《花間集》;南唐有馮延巳、中主李靖、後主李煜,李靖父子的作品被後人收集刻成《南唐二主詞》。李煜是這壹時期最重要的詞人。晚唐五代詞大多描寫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題材庸俗,境界狹隘,風格柔媚。花間詞派的作品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李煜早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的詞寫的是亡國被俘後的生活,或感慨人生,或懷古傷今,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愁緒寫得十分真切,突破了晚唐以來專寫風花雪月、男歡女愛的陳規,在內容和意境上都有所創新,為北宋詞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領域。[63]

繪畫

五代十國繪畫中著名的畫家有後梁的荊浩、關仝,五代的董

。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75]

元、巨然、徐熙,後蜀的黃筌。荊浩善畫崇山峻嶺,關仝師承荊浩,善畫關河形勢,二人合稱 "荊關",是五代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壹。董源、巨然善用濃墨或淡墨描繪江南景色,被稱為 "董、巨",是北宋南方山水畫的主要流派之壹。黃筌善畫宮廷珍禽異獸,徐熙善畫江湖水鳥花卉,二人被稱為 "黃、徐",當時有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的諺語,形容二人作品的不同風格。此外,顧鴻忠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也為傳世的藝術珍品。[63]

8科技

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五代十國的科技不如唐朝發達,而南方的十國比北方的五代興盛。但總體而言,制瓷和雕刻、農業和水利以及火器等方面仍有發展。[73][76]

天文學

由於藩鎮割據,皇歷無法普及全國,為了有歷法可用,人們采用了民間歷法。其中,唐代曹時編纂的《授時歷》流行於唐末、五代和北宋民間,歷時數百年。伏天歷》以鹹清五年為歷年,以雨為氣首,以壹萬為基本天文數據的分母,大大減輕了計算工作。由於它不是官方頒布的歷法,因此被貶稱為小歷。[73]

醫學

在醫學方面,五代時出現了官方醫官,後唐清泰年間增設了翰林醫官壹職。北宋以後,改太醫署為太醫局,設翰林醫官院。後蜀韓寶生是壹位中醫,他詳察藥物,深知藥性,用藥效果神奇。在後蜀皇帝孟昶的支持下,他以唐代《新修本草》為藍本,重新編輯成《蜀重光應宮本草》,史稱《蜀本草》,後失傳。[73][76]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唐末,西蜀的雕版印刷較為發達,印刷品主要是占蔔書、字書等。唐朝後期,開始雕版印刷《九經》。長興三年(公元932年),明宗命國子監根據西京石經,校正《九經》,抄寫註釋,並聘請刻工雕版印賣。這項工程歷時二十年,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公元 953 年)六月才雕刻完成。從此,《九經》雕版廣為流傳。後蜀還專門從事印刷,造成 "蜀文學復興"。後漢時,《周禮》等未刊行的 "四經 "被雕版印刷。九經》的雕版印刷推動了儒家經典的普及,促進了文化的傳播。[63]

農業和水利

五代的農業和水利也得到了高度發展。韓鄂壹般被認為是晚唐五代人,他參考了《齊民要術》等唐以前的農書,寫成了《四時綱目》,是繼《齊民要術》之後的又壹部重要農書。該書以 "月令 "的形式編寫,按月安排農民每月的任務,其中以農業為主。書中還記錄了許多當代農業技術,包括首次記錄茶葉、棉花、蘑菇和山藥的種植,以及人工養蜂。唐代對茶的研究在五代時期依然盛行,前蜀毛文思等人著有《茶綱》。[73] 由於五代時期河患增多,治河的規模和頻率都超過了前代。再加上南方十州努力發展經濟,壹些沿海堤防或河道工程也得到了積極建設。五代時,已經有了遙堤。公元 924 年,唐朝修建了酸棗河大堤,次年伏羲修堤成功。五代時,"帚工 "還用於護岸、堵口、保護堤防水工。它主要是將柴、竹、軟草等用土石捆紮成壹束束掃帚,然後連接在壹起,具有很好的抵禦水流沖擊的作用。最後,它在宋代成熟並被廣泛使用。五代時期,江南吳越國和南唐重修河道,引湖水漕運,繼續發展唐代的塘浦圩田制度,還修建錢塘江石塘,防止潮水侵襲。[73][76]

9個民族

回紇汗國從8世紀中葉開始稱霸漠北,為唐朝平定安史之亂、收復兩京(長安和洛陽)立下了汗馬功勞、公元 9 世紀初,回紇被迫分三支西遷,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消滅了吐蕃,史稱河西回鶻、甘州回鶻,恢復了北庭。公元 788 年,回紇改稱回鶻。在鄂爾渾河流域受到攻擊的工匠被迫分3支西遷,被迫分3支西遷的工匠通過西域到達西域。五代時,後唐占有營、平二州(今大淩河流域和灤河下遊)。壹支南下到以甘州(張掖)為中心的河西走廊破吐蕃,稱為河西回鶻,甘州回鶻除統壹青藏高原外,11世紀初為西夏所兼並;壹支西遷到以高昌(吐魯番)為中心的新疆東部,稱為西川回鶻;壹支遷到新疆西部和中亞。壹支遷至新疆西部和中亞,於10世紀中葉至12世紀建立了河漢王朝,沙州人張義潮於公元850年將瓜、沙等十壹州歸唐。[60]

東北的局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契丹人和奚人擺脫唐朝控制後日益強大,10世紀初,契丹阿保機統壹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契丹帝國。後晉時期,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並攻占了唐朝的耀州都督府,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河北和晉北地區。五代末年,中原與契丹的分界線以河北的白溝河和山西的內長城為界。[10][60]

西邊是吐蕃的崛起之地。吐蕃居住在今西藏雅魯藏布江沿岸,到 6 世紀末,與吐谷渾和蘇毗並稱為青藏高原三大強國。7 世紀下半葉,吐蕃統壹了青藏高原,成為漠北地區的霸主。公元 840 年左右,吐蕃率先與唐朝爭奪安西四鎮。[10][60]

西南有南詔建國。隋唐時期雲南洱海壹帶以吳蠻為主與白蠻等部族長期融合形成六部於唐開元年間。天寶年間南詔決定叛唐歸附吐蕃,史稱 "六詔",詔即王的意思。孟舍位於六詔破吐蕃之南,收必頭抹,又稱 "南詔"。唐高宗設姚州刺史(治姚安),支持南詔統壹六朝。7世紀80年代吐蕃勢力進入洱海地區。唐朝支持南詔統壹六詔,以牽制吐蕃勢力。902年被鄭氏篡奪,建長河國。南詔死。後來,趙氏天興國(928-929 年)和楊氏義寧國(929-937 年)建立了大理國。到了 937 年,政權落入段氏(白氏)之手,段氏建立了大理國。[60]

越南北部地區自漢代至五代壹千多年間壹直是中原王朝的直轄地,10世紀中葉脫離中原王朝獨立。明朝初年,曾在該地區設立過交趾布政司,僅持續了 20 年。

  • 上一篇:快遞運輸酒類,怎麽包裝快遞包裹呢
  • 下一篇:新疆新農現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怎麽樣?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