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先進事跡

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先進事跡

1農村致富帶頭人徐發清,52歲,山東莘縣古雲鎮徐莊村村民。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在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執著拼搏,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實現致富夢。

夢想,如何開始?壹個農民的夢想如何實現?徐發青同誌給了我們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清依靠傳統的耕作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很多投資也是汗流浹背,增產不增收很難發財。2003年,壹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壹條致富信息: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對鴨舍的要求比雞舍低,成長快,見效快,效益大。就這麽辦,集資建養鴨場。從此,他開始了養鴨生涯和發家致富夢。

2004年初,他四處籌錢,買了壹只小鴨子,準備幹壹番大事業。然而,由於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壹場鴨瘟奪去了壹半小鴨的生命。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沒有退縮,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失敗是因為不懂科技。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爬起來。此後,徐發清主動參加農民養鴨科技培訓班,系統學習和掌握了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進行飼養,定期對雛鴨進行防病。在不斷的實踐中,徐發清總結出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品種優良、防疫合理、管理完善、營養全面、環境清潔。同時,徐發清抓住機會,與朝城田甜食品公司、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所有的雛鴨都由這兩家公司提供,經過40天的配種後銷往市場。第壹年,他們凈賺2萬多元。目前,他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起了兩個80米長的鴨棚,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平均壹年6只,年收入65438+萬元。

在同壹個行業的合作,使壹個富有的領導者。

徐發清同誌按照黨員* * *生產者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秉承“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與此同時,徐發清看到其他鴨農養鴨觀念落後、設施簡陋、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養鴨效率低下。看到他心裏著急,就主動聘請了養殖專業的,解決這些人的養殖技術問題,還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提高村裏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裏的養鴨戶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裏有8個專業養鴨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鴨3萬多只,盈利1萬元,戶均收入5萬多元,使村民的腰包鼓了起來,生活水平提高了。

每當提起徐發清,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對他贊不絕口。他在農民中樹起了壹面致富帶頭、創先爭優的旗幟,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農村致富帶頭人的先進事跡2在生活中,勞動必然是壹種不可多得的生活資源和財富,生命的輝煌和燦爛就寫在不斷勞動和勇於創造的過程中!

“勞動模範”是我們的榜樣。說起“特級勞模”,妳壹定會想到那些工作了半輩子,已經四五十歲的工人。然而,在昨天舉行的2010沈陽市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上,壹位“80後”當選為“特級勞動模範”。

在表彰會上,記者見到了這個名叫陳雪嬌的女孩。她是沈陽壹家大型商場的店員,在黃金珠寶區的金條櫃組工作。"她有壹項絕活,就是可以蒙著眼睛打鉆石結."據表彰大會的工作人員介紹,“她賣的東西很有特色,經常用講故事的形式給顧客講解。有了溝通,成交筆數大大增加,420萬元的銷售額創下了集團最高單筆銷售額!”記者了解到,陳雪嬌只有24歲,卻沒有“80後”的女人味。她對待顧客熱情真誠,被顧客親切地稱為“微笑天使”。

堅忍不拔,讓中國同胞不懈努力,迎難而上;勤奮,讓中國成為英雄,充滿激情,努力成為棟梁之才。

“我覺得不管什麽行業,不管什麽工種,不管什麽人,只要立足本職崗位,願意奉獻,就能創造壹定的勞動價值!”重汽能源集團通風隊員工胡明君說。

胡明君是壹名農民工,幹過掘進和采煤,最難忘的勞動是在通風隊搬石頭。在別人看來,搬石頭是重而粗糙的工作,但他卻在搬石頭的過程中創造了安全價值,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壹個班要在井下搬運7個礦車的石頭,接近7噸。說我們不累是假的,其實我們很累。”他說。

勞動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引發了壹系列發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使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大步邁進。勞動之所以崇高,是因為勞動是財富之母,人類所享有的壹切物質成果、科技成果、文化藝術成果,都是勞動的產物。

“無論是勞模、明星還是普通工人,他們創造的勞動價值,無論大小,都應該得到社會和企業的尊重和認可。”在研討會上,60多名與會者向社會呼籲。因為他們發現,在壹些企業中,普通員工的工資待遇與勞動付出不成正比,政治待遇更是難以捉摸。因此,他們呼籲全社會像關註明星、勞動模範壹樣關註每壹個普通勞動者。只要他們通過勞動創造了壹定的價值,無論價值大小,都應該有經濟和政治的雙重回報,每個勞動者都應該有奔頭和夢想,讓普通勞動者在被尊重和認可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很多時候,命運給了我們黑暗的機會,卻沒有剝奪我們追求光明的權利;命運給了我們坎坷的經歷,卻沒有剝奪我們快樂的心境。命運沒有給任何人太多。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向命運低頭,放松!所以,如何正確對待工作和勞動,其實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思想內容,也是我們每個人如何選擇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在今天的生活中,我們最需要的是適當的勞動,只有勞動才能更好地譜寫生命之歌。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3陳建能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平時幹完村委會的所有工作後,他利用業余時間搞漁業和養豬。

農業的發展隨著時代的步伐而變化。單純的疾病要靠科學,傳統的防控手段不能用,既費時又費時。他結合實踐,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生產的藥物對癥下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用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的經濟利潤,用更少的投入獲取更多的利潤,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生豬市場價格波動較大,虧損現象嚴重。在此期間,他的損失基本為零。原因是采用了壹條龍效益生產,即從母豬到商品豬,都是自產自養,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降低仔豬死亡率,提高效率。今年生豬價格飛漲。他采用自繁自養的技術,平均壹頭豬能增加200元的利潤。

在打魚養豬取得好成績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當年教他養殖優質魚豬技術的農民,決心幫助他們早點致富:壹是迅速把自繁自養豬的技術推廣到全村,和群眾壹起致富。二、更好地幫助農民掌握技術,支持生豬養殖。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播給當地農民。向本村養豬戶介紹關鍵技術,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壹年的推廣期內,村裏有20多戶自養農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作為壹名村委會幹部,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作風,樹立艱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和世界觀,凡事走在群眾前面,在平時的崗位上為群眾作出表率,發揮黨員的模範作用,絕不參與個人利益或集體利益。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材料4熊,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現任東安村黨支部書記。近年來,熊帶領的東安村不僅躍入種糧大戶行列,還帶動全村走上了種糧致富的道路,湧現出86個播種200多個年的種糧大戶。糧食生產在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抓糧食大生產的新格局。他帶領群眾擺脫貧窮落後,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小康。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鄉第壹,達到人均7369元;100%的道路接通,100%的農戶有自來水和衛生廁所,100%的農戶有先進的家用電器和農業機械;外包領域,位居全縣第壹,達到1萬畝;群眾在縣城買了30套商品房,在村裏蓋了樓。其主要先進事跡如下:

第壹,真誠、熱情、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我2003年剛進村委會,當地糧食市場疲軟,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外出務工人數劇增。壹些土地貧瘠,壹些作物種植後沒有人工管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產。熊看在眼裏,但他的痛卻在心裏。和土地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想:這麽好的土地荒廢了,多可惜啊!對人民來說,食物是最重要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谷物市場的疲軟應該是暫時的。古人曾說:“漂亮不要急,累了不要懶。”我為什麽不承包農民工的土地,讓他們安心在外打工,增加我的收入。當年承包耕地100多畝。由於管理科學,施肥合理,成本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嘗到甜頭後,熊蕭寧更加堅定了自己種糧的信心和決心。到2011,種植面積突破2000畝,糧食產量達到1.8萬公斤。他的示範和帶頭作用,立刻給當地群眾吃了壹顆“定心丸”。他們先後找到書記,要求熊帶頭走出東海岸,來到與他們壹江之隔的和朱崗農場,找到了他們的領導。他們把兩個勞改農場的全部田地逐年承包給村民承包,實行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他的事跡很快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重視,並以他為榜樣,在全鎮廣泛宣傳普及。目前,我鎮已湧現出種糧大戶722戶,種植面積超過654.38+0.3萬畝,成為我鎮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蕭寧重視糧食生產,更加註重愛惜土地,不讓土地閑置,並盡力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他每年都熱情歡迎科技下鄉和農機推廣。陪著農技幹部做宣傳,挨家挨戶發動推廣先進適用的種植技術,因為他心裏想的不僅僅是他要科學種田,還有他身邊的農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學種田。每年村民進行技術培訓,他總是第壹個到,坐在第壹排,聚精會神地聽。如果有些村民無知,不願意接受新技術,他會幫助動員他們。如果他沒有理解技術要點,他就用認真聽講和勤奮練習獲得的知識無私地幫助別人理解。在生產過程中,他嚴格按照技術規程管理土、肥、水,不偷懶,不知疲倦。堅持良種良法,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100%。由於他的努力和智慧,他獲得了1000公斤糧食的好收成。

第二,無私,誠信,帶動周邊農民科學種田。

熊書記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比任何人都更相信“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每年他都欣然接受農技部門安排的試驗田。試驗中,部分品種因適應性差或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和栽培條件而減產。農業部門例行補償他的時候,他說:“我不要妳補這個錢,這樣就見外了。”我把妳當親人,讓我和妳壹起做點事,篩選出哪些品種適合我們這裏,哪些品種好。我們普通人按照他們買,買的放心。我只是高興,我去哪裏要妳的錢?”壹席話讓農業幹部心裏暖暖的。熊就是這樣壹個淳樸、無私、誠實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識確實感染了壹些村民。大家都消除了偏見,願意和農技幹部聊天,願意接近他們,學習技術。東安村糧食生產面貌大為改觀,產量突飛猛進,成為當地糧食生產優質高產示範村。

為解決勞動力嚴重不足和機械短缺的矛盾,他率先購買了6臺排灌機械和收割機械,在田間進行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在他的帶領下,通過自籌資金和縣農機部門的補貼,先期購置了238臺小型收割機、肥料深施機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探索出了壹條適合該村農業生產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新路子。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推廣應用,提升了該村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機械化耕作年面積可達9850畝,占耕地總面積的95%。它把農民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對幫助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被評為黨員、南昌市優秀勞動模範。

農村致富帶頭人先進事跡5高,男,9月出生,1973,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壹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五口人。就是這樣壹個普通人,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年來,他堅持農業生產標準化,擁有大型聯合收割機2臺,大型高速插秧機2臺,旋耕機1臺,小四輪拖拉機1臺,機動噴霧機3臺。累計承包耕地1,000多畝,年總產量約400噸,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高中畢業後,他面臨著生計問題。年輕時,他敢在家裏幹活,在外面幹活,當過泥水匠和搬運工。他從65438到0996,在鎮上石門橋開了第壹家網吧。2000年,他用開網吧賺的錢買了壹臺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水稻。這期間,他看到農村年輕勞動力短缺,稻田嚴重拋荒。壹些農民壹直使用傳統耕作方法種植水稻,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加工銷售困難等問題。為此,他通過各種調查和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吧的經營,投身於自己的老本行——農業生產,成為壹名不折不扣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否則誰來種大家的糧食,誰來為老百姓吃的糧食買單?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近年來國家政策利好,農業生產前景十分廣闊。我們要把這個農業蛋糕做大做強。2005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壹開始他只承包了30多畝。

通過科學管理和機械化作業,節約了成本,慢慢承包了1000多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化標準化,註重農業科技應用,努力降低耕作成本。首先是應用優質品種。在糧食品種的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法做好除草和水分管理。根據生產試驗和驗收,采用技術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節約勞動力,每畝可增收節支120元以上。三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應用。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和配方施肥有效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第四,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最大限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有效控制農藥對環境的汙染,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除了自己的收入,他註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民的耕地。他通過與農民簽訂合同、出租資金,不斷撿拾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進行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700公斤。他雇傭壹些農民參與土地信托,並支付相應的工資,讓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勞動,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各種合作關系與農戶形成“利益* * *共享,風險* * *承擔”的利益* * *關系。2005年以來,已完成水稻機械化6萬畝,為當地農民增收400多萬元。

近年來,他先後投入50多萬元擴大種植面積,購置農機,每年投入1萬多元興修水利,疏通溝渠。雖然投入很大,但是收益很大。目前,農業機械不僅可以滿足自身需求,還可以用於租賃。

目前年收入40多萬元。這樣壹個普通人,乍壹看不像老板,倒像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這樣壹個不折不扣的農民,給我們鎮上很多人帶來了壹種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賺了錢,還帶動了很多人周邊。

  • 上一篇:衛生監督所是什麽單位?
  • 下一篇: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有哪些展品?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