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 壹般感冒要吃什麽消炎藥比較好呢?是不是大部分消炎藥都壹樣?
在回答“消炎藥”之前,先簡單說說什麽是“炎癥”。
炎癥是壹個病理學的概念,它是機體組織對抗損傷的壹種防禦反應。所以,首先要認識到,炎癥不是什麽壞事,它是妳自己身體的壹種自我保護。就好像有敵人的軍隊來侵略妳,當妳發現以後,就要調動自己的軍隊,從四面八方的道路上集結過來,設立陣地和敵人交火,抵擋侵略,那麽這就是炎癥反應了。敵人的軍隊就是導致妳炎癥的致炎因子,妳調動的軍隊就是妳血液裏的各種細胞和炎癥因子,道路就是血管,交火的地點就是炎癥發生的地方。
打仗交火不是玩潛伏,玩潛伏那是腫瘤們幹的事兒,悄無聲息,比較陰險。炎癥反應那可是真刀真槍硝煙彌漫,戰場肯定和其他地方不壹樣。所以,炎癥的局部會有所表現,最常見的就是五條:紅、腫、熱、痛、失功能。炎癥的時候,局部戰場要運送很多兵力,所以血管擴張、充血,血流速度增快,使組織變紅,溫度升高;同時血管的滲透性增高以利於血液成分進入周圍組織,所以局部會腫脹;如果腫脹壓迫、刺激到神經末梢,就會感覺疼痛,而且有些炎癥因子也會引起疼痛。而如果這場戰爭正好發生在妳的重要城市,比方說鼻粘膜,那麽就可以出現鼻塞,使妳呼吸不暢,出現功能障礙。同時,局部戰爭可以引起全國的變化,所以,妳壹個部位的炎癥反應,可以在全身有所表現,比較常見的就是全身發熱和外周血裏血象的變化。
再簡單說說可以引起炎癥反應的壹些原因:可以有生物性的,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等;物理性的,比如機械損傷、燙傷、凍傷、激光、輻射等等;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或者藥物接觸;還有就是免疫性的。這個免疫性,除了對外來抗原的免疫,還有壹些人的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識別不了自己的組織,發生自身免疫疾病,就是錯把自己人當成敵人,發生了炎癥反應,比如比較有名的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等。而引起炎癥反應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生物性的原因, 這些由生物性的原因引起的炎癥反應,我們就成為感染 。
了解了什麽是炎癥,就可以說說消炎藥了。雖然炎癥反應不是什麽壞事,但是會引起人的不舒服,向前面說的會覺得疼,會出現功能障礙,那麽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把炎癥消退下去。消炎藥這種叫法很籠統,只要妳能讓炎癥消失的藥,就都可以叫做消炎藥。而讓炎癥消失的方法有很多,能夠避免戰爭或者結束戰爭都算是讓戰爭消失了。比方說妳可以從病因上來看,我只要不讓敵人來侵略,那就不會發生戰爭了,最常見的就是針對細菌感染的 抗生素 。
另外,妳也可以不是針對病因的,而是僅僅針對炎癥反應本身的,就是針對這個戰場的,妳把炎癥因子都抑制下去,或者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就是說妳繳了自己軍隊的械,戰爭也結束了,然後快速打掃戰場,那麽也可以說是消炎了。像解熱鎮痛類的藥物就屬於這壹類,比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撲熱息痛等等,還有像糖皮質激素也有減輕炎癥反應的作用。但是很顯然,壹發燒就用退燒藥,壹有痛就用止痛藥,這是肯定不行的,這壹類的抗炎藥物是不能隨便用的。因為妳消炎的機理是通過繳了自己人的械來實現的,那如果敵人繼續入侵怎麽辦?那就太危險了。所以,如果能有針對病因的藥,那是首選。但是像前面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把自己人當敵人了,那也就只好用糖皮質激素類的藥物來對抗炎癥了。
上面講了這麽多類消炎藥,但是大家壹般平時講到的消炎藥,就是特指抗生素。抗生素又有抗菌譜的不同,對細菌又有抑菌和殺菌不同的效果,依其化學結構又可以分為好多種類。平時經常見到的像“頭孢”、“青黴素”、“先鋒”就都是屬於β內酰胺類的抗生素,壹般抗菌譜比較廣,副作用小,但是發生過敏的相對多壹些。至於各種抗生素的抗菌譜如何、副作用如何,應該如何選擇使用,就太專業了,我就不多說了。
最後再說壹下感冒。我們常說“類似感冒樣的癥狀”,比如鼻塞、流鼻涕、咽喉疼痛、咳嗽、頭疼、發熱等等,但是感冒不是壹個西醫上的診斷,最多見的是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感冒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最常見的侵犯部位是上呼吸道,就是說病毒來侵犯妳了,戰場就在妳的上呼吸道。但是很遺憾,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針對病毒的特效藥物;不過幸運的是,因為人類免疫系統的作用,壹般病毒感染都是自限性的,就是說不用藥,妳自己的免疫力也可以戰勝病毒,但就是時間長壹點,大約壹周的樣子。在這壹周的時間內,妳要忍受這場戰爭給妳帶來的痛苦。而如果實在忍不住了,可以用壹些對癥的藥物,比方說緩解鼻塞、咳嗽用的藥等等。 如果僅僅是病毒感染,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用抗生素也沒什麽效果;但如果同時合並有細菌感染了,比方說發燒、血象升高,甚至培養出細菌來了,那麽就要用抗生素了。 所以感冒既不是必須用抗生素,也不是不能用抗生素,要根據情況而定。
日常生活如何區分抗生素和消炎藥?
最好的辦法自然是看說明書,如果看不懂,教妳壹個簡單的辦法:
壹般藥名裏含有磺胺、黴素、西林、頭孢、培南、環素、沙星字樣的,大多是抗生素(少數是化療藥)。
日常藥品常見抗生素有:阿莫西林、羅紅黴素、青黴素、氟哌酸、利復星、頭孢類藥物
而消炎藥,壹般有兩類:
壹類是我們常說的激素,如 可的松 、 氫化可的松 、 地塞米松 等;
另壹類是消炎止痛藥,如 布洛芬 、 阿司匹林 等。
參考 為什麽醫生要把抗菌素(包括抗生素)叫做消炎藥呢?
Q:為什麽醫生要把抗菌素(包括抗生素)叫做消炎藥呢? 搞得我跟老媽老爸講道理很費勁,明明消炎藥是anti inflammation ,應該叫做抗炎藥,例如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什麽的,是控制紅腫熱痛脹。抗菌素(抗生素)是anti bacteria,殺滅或者抑制細菌生長。兩者完全不壹樣.是擔心患者對抗生素這個名字太敏感麽?
A:“消炎藥”這個叫法實際上是流傳在患者間的俗稱,醫療圈內部是不使用這個叫法的。醫生只是為了能和患者溝通才說“消炎藥”的。很多患者,在我說“抗生素”時壹臉懵,我改口稱“消炎藥”時才恍然大悟。為了減少溝通障礙,我們也就順著患者的認知來說了,否則解釋什麽是“消炎藥”什麽是“抗生素”都要花好長時間。畢竟,我的職責是診斷治療,並且讓患者或家屬對疾病有壹個正確的認識,至於科普醫學術語,做名詞解釋什麽的,不是診療活動中的重點。
1.抗生素=消炎藥
抗生素不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 而是針對引起炎癥的細菌及部分微生物起到殺滅的作用。消炎藥是針對炎癥的,比如常用的布洛芬等消炎鎮痛藥。
多數人誤以為抗生素可以治療壹切炎癥。實際上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引起的炎癥。人體內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濫用抗生素可能會抑制和殺滅人體內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調,造成抵抗力下降。
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局部軟組織的淤血、紅腫、疼痛、過敏反應引起的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癥等,都不宜使用抗生素來進行治療。
2.抗生素是萬能的
感染可由多種致病菌引起,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抗生素主要針對細菌感染,是殺滅細菌的。對病毒性感冒、腮腺炎、傷風、流感等常見感染性疾病均由非細菌引起,此時使用抗生素並無效果,是浪費也是濫用。此外,長期使用抗生素還會引起細菌耐藥。
3.新的貴的抗生素好
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優勢劣勢各不相同。應根據致病菌種類、感染嚴重程度、患者個體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後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例如常見細菌引起的肺炎,新藥三代頭孢有效而老藥紅黴素基本無效,而兒童支原體感染,老藥紅黴素有效而新藥三代頭孢則無效,同時,紅黴素價格更低。
4.使用的種類越多,越能控制
現在壹般來說不提倡聯合使用抗生素。因為聯合用藥可以增加壹些不合理的用藥因素,而且容易產生毒副作用,造成細菌耐藥。為避免耐藥和毒副作用的產生,能用壹種抗生素解決的問題絕不應使用兩種;輕度或中度感染壹般不聯合使用抗生素。
5.發燒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僅適用於由細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癥發熱,對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有害無益。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為病毒引起,抗生素無效。對於細菌引起的發熱也不能盲目使用抗生素,需根據不同的致病菌進行選擇,最好在醫生指導下用藥,避免貽誤病情。
6.劑量越大效果越好
抗生素除了治療效果外,還具有壹定的毒副作用,超過說明書推薦劑量可使不良反應發生率升高,毒副作用增大,此外,不壹定能夠提高療效。使用抗生素時應按照說明書推薦用法用量或在醫生及藥師指導下使用,在藥效發揮到最大的同時,盡可能降低毒副作用。
7.頻繁更換抗生素
抗生素起效需要時間,如果使用某種抗生素的療效不好,首先應當考慮藥物用法用量是否合適,用藥時間是否足夠。頻繁更換藥物,會造成用藥混亂,也很容易導致細菌對多種藥物耐藥。
8. 壹旦有效就停藥
每種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治療均有其療程,見效後即刻停藥,療程不足可能導致體內殘存的細菌反彈,導致疾病復發,需要重新治療。抗生素治療見效後應在醫生或藥師指導下繼續使用,直至感染控制、療程結束後停藥。
9. 輸液更有效
並不是所有細菌感染都提倡抗生素輸液治療,輸液也需要具備壹定條件。對於輕度細菌感染門診治療患者,目前提倡可以口服給藥就不靜脈輸液,口服用藥既簡單方便,也可減輕患者的額外痛苦。如病情較重需要住院治療者,壹般采用靜脈輸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