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年至0947年,黃緯祿在英國倫敦大學獲得電信碩士學位後立即啟程回國,但當時他雄心勃勃,沒有辦法報效國家。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黃緯祿才找到了報國之路,先後在華東工業部電工研究所和交通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工作。1956年初,黃緯祿參加了部隊組織的報告會,聽錢學森講了外國火箭技術和發展中國火箭工業的設想。第二年,他與電信技術研究所合並到國防五院二分院,開始研究火箭控制系統。
從P-2導彈的仿制到洲際導彈的研制成功,黃緯祿領導解決了液體導彈制導和穩定性方面的許多工程技術問題,並在控制系統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1970年任七機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長,任潛射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從主持液體火箭的控制系統研制,到全面主導固體戰略火箭的研制,他開始投身於壹種新型火箭的誕生。在黃緯祿的主持下,為了保證潛艇火箭體的氣密性、水密性和結構強度,進行了認真的分析、計算和設計,采用了嚴格的工藝,保證了生產的可靠性。由於火箭尺寸的限制,儀器艙相對較小。技術人員用集成電路代替分立元件,大大縮小了設備的體積,使計算機的體積縮小到原來的壹半以下。部分設備合並,外殼形狀根據儀器艙形狀特別設計,設置更加緊湊。最初設計的固體火箭,它的發動機不能按要求隨時關閉。經過認真的分析計算,設計者在二級發動機前頭部布置了三個反向噴管,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黃緯祿的指導下,利用發射模型火箭解決了如何保證潛艇水下發射安全、如何調平平臺、如何瞄準目標、如何綁定數據確定射程、如何控制火箭發射後的姿態角、如何點燃發動機等壹系列問題。
對於潛艇火箭來說,飛濺深度非常重要。為了防止潛艇發射的火箭因故障落入水中並使潛艇沈沒,黃緯祿帶領總體部的研究人員設計了壹套智能排水裝置,在火箭水箱中的水落回水中之前將其排出,從而減輕沖擊重量。但把水箱裏的水抽幹的火箭,從高空落回水中後能走多深?會對潛艇造成威脅嗎?還必須通過飛濺試驗進行驗證。根據河橋濺水試驗結果,火箭入水深度不超過20米,潛艇排水後濺入水中是安全的。黃緯祿選擇直接從海上發射模型火箭,按照“平臺、筒、船”三步走,跨越了國外發展的七個階段,取得了成功。
壹年夏天,黃緯祿帶領壹支科技人員隊伍來到南京,利用長江大橋做火箭彈體入軌試驗。當時天氣炎熱,火箭外殼被太陽灼傷。然而,他們必須進入箭頭,粘貼防水膠囊。人蹲在裏面就像進了蒸籠,渾身冒汗,悶熱難當,刺鼻的化學品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黃緯祿身先士卒,先鉆進箭體工作,每隔10分鐘左右出來叫壹聲空氣,直到試驗任務完成。這為攻克水下發射的技術難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79年5月,黃緯祿帶領試驗隊到海軍基地進行模型火箭水下發射試驗。前四輪未能在海況下獲得滿意的彈道參數,尤其是第四輪因電池電壓不足未能獲得遙測數據。因此,黃緯祿指示試驗小組對前四枚模型火箭的問題逐壹進行糾正,不留隱患,不留疑點。第五、第六枚火箭按照設計要求精心準備,每壹個環節、每壹道工序都嚴格把關。最後,第五次和第六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1982年,黃緯祿研制的潛艇運載火箭進入了最後的沖刺階段。同年5438年6月+10月,渤海之濱,近百艘船集結,數萬參與者各就各位。新華社受權發布公告:中國將於10月7日至26日進行水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1982+65438。黃緯祿對自己的火箭了如指掌,充滿信心。這壹次,從火箭系統的檢查到發射方案的編制,從試驗隊的各種意見到發射與否的利弊,他都做了周密的考慮、分析和權衡。他拿起電話向上級報告:“我認為發射條件已經具備,不應推遲。”上級同意黃緯祿的意見,決定按時發射。10 10月12日,黃緯祿首先聽到指揮員下達“發射”命令,然後看到運載火箭像壹條劈波斬浪的巨龍躍出海面,直沖雲霄。數百秒後,終端區傳來火箭命中目標的喜訊,中國首枚潛艇水下火箭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人們不知道黃緯祿和研究人員為這壹天付出了多少。僅在發射基地的兩個月艱苦工作,就讓黃緯祿的體重從64公斤減到53公斤。黃緯祿仍然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悅和幸福,因為在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自行研制潛艇運載火箭、掌握水下發射技術的國家。
經過這次海試,黃緯祿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胃潰瘍復發不得不住院,但他仍在考慮下壹步的治療。在考慮如何提高水下運載火箭性能的同時,他還提出了潛艇火箭從海上到陸地的設想。黃緯祿認為,在研制潛艇火箭的過程中,它成功地用發射架在陸地上發射,現在它已經通過了水下發射。如果搬到陸地上,裝上帶發射架的公路車,又多了壹個陸基固體車載發射車!他的想法具體化了,得到了上級的支持和認可。所以他采取了雙管齊下的方法。他壹方面繼續指揮和改進水下發射的運載火箭,另壹方面開始領導第壹代陸基機動發射車的研制。黃緯祿不顧身體虛弱,壹出院就在6個省的科研和實驗單位呆了5個月,了解情況,指導工作。不管是在成功還是失敗中,他總是鼓勵大家說:“只要我們不驕不躁,從成功中學習,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我們都會有前進的動力。”
在壹次陸上發射試驗中,火箭在空中轉彎時,平臺框架被阻止旋轉,因為慣性平臺的蓋子被更換了,並且沒有在地面上進行充分的測試。火箭失去基準,姿態不穩。結果它在空中爆炸,自毀了。黃緯祿帶領科技人員總結教訓:今後在地面進行實驗時,壹定要盡可能模擬空中飛行的實際情況,提前發現和解決問題。壹切都經過了毫無疑問的檢驗,這是成功的法則。
在火箭的總裝測試中,壹個繼電器偶爾無法接通。經過反復測試,這種現象沒有再出現,有人認為可能不是繼電器的問題,於是停止了尋找原因的努力。黃緯祿不同意。他嚴肅地說:“我們搞科學要有科學的態度。我們不能得出“可能”或“也許”。我們必須抓住這個‘偶爾’,壹探究竟。”於是,他和大家壹起測試、觀察、分析,發現繼電器的銜鐵上有壹片極小的鐵屑。當小鐵屑站起來的時候,繼電器不會吸引,但是當小鐵屑掉下來的時候,可以吸引。原因找到了。黃緯祿指著壹小塊鐵屑對大家說:“不要小看這個小東西。如果在火箭飛行過程中突然豎起來,會導致整個飛行試驗失敗。”大家都對黃緯祿嚴肅的科學態度印象深刻,都贊賞他壹絲不茍的精神。
不僅如此,黃緯祿作為壹名技術指揮員,知識淵博,實踐經驗豐富,對火箭各部分及其工作狀態了如指掌,在關鍵時刻總能當機立斷,鎮定自若。壹次,運載火箭進入發射前“5分鐘準備”的關鍵時刻,突然出現壹級伺服機構反饋的電壓表指針擺動的現象。人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應對。黃緯祿淡定地問:“平臺有問題嗎?”平臺檢測負責人回答:“平臺沒有問題!”黃緯祿想了壹下,果斷決定:“準時發射!”指揮所裏的每個人都在為他的決定捏壹把汗,每個人的心都快跳出來了。隨著壹聲巨響,mega launch在火焰中升起,發射成功。後來,在回答人們的問題時,黃緯祿說:“我們的火箭對陣風或微小的振動非常敏感。在地面測試時,我發現當有人靠近它時,會有反饋電壓擺動。所以當我向平臺詢問情況正常時,我確定火箭本身沒有問題,是外部原因造成的。這就是啟動的決心。”中國陸基固體機動運載火箭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火箭技術邁上新臺階。
航天工程是成千上萬人的集體事業,所以黃緯祿總是依靠每個人的集體努力,集中每個人的智慧來克服技術困難。他總結了四句話:“有問題壹起商量,有困難壹起克服,有富余壹起掌握,有風險壹起承擔。”他說:“這四句話的核心就是“* * *同”字,回想我們在研制固體火箭的過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難,克服了多少困難,沒有什麽不是集體解決的。作為總設計師,我只是扮演壹個集體成員的角色。但是,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黃緯祿對中國固體運載火箭事業的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