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李政說,在他們鎮,有壹家私人診所存在多年,壹直屬於無證經營狀態。“經常有群眾去打針吊水,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無證的。”李政表示,他是村醫出身,知道這家診所內幕。無獨有偶,韓先生表示,在他們鎮多個居民小區內,都存在著私人小診所,“以內科、牙科為主。”韓先生表示,有些黑診所打著健康理療的旗號,從事非法行醫。
據介紹,在建制鎮以上的城鎮設置診所的申請人,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壹)依法取得國家承認的醫師資格或經衛生行政部門註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二)取得《醫師執業證書》或醫師職稱後,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從事五年以上同壹專業臨床工作。
“農村地區無證行醫的人中,幾乎都無法取得醫師資格證,更不可能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有從業經驗。”某衛生局壹位工作人員介紹,壹些行醫者倚仗自己會醫術,就擅自開張營業了。
衛生部門表示,這些黑診所“神出鬼沒”,查處難度很大。據介紹,在衛生部門查處之後,壹些黑診所往往過不了多久就會換壹個地方、換壹個名稱,繼續營業,“醫生還是那個醫生,只不過換了個‘馬甲’罷了。”
據介紹,農村黑診所亂象驚人:診所大多房屋面積狹小,吃住混在壹起;塑料針管和吊瓶等醫療垃圾,被“醫生”拿來燒爐子;更令人憂心的是,部分藥品沒有生產批號,還有大量過期藥品。惡劣的就醫環境,非但治不了病,反而給患者健康埋雷。
有專家表示,非法行醫、黑診所屢禁不止的壹個重要原因是合法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夠合理,而黑診所能滿足部分患者便捷或廉價的就醫需求,有利可圖。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老百姓甄別能力弱,給了黑診所生存空間。
對此,專家呼籲,除了衛生部門加大打擊力度外,醫藥、工商、公安等部門應當***同參與整治非法行醫,制定標準統壹、操作規範的監管細則,對私人診所加強監督、管理和引導,杜絕“非法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