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全球多國央行同步加息應對通脹,通脹可能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給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帶來危機。
所以,作為投資者,我們要未雨綢繆:在實體經濟衰退的情況下,哪些行業還能保持業績和股價增長?
過去的教訓是未來的教訓。長期經濟衰退最典型的案例無疑是日本失去的30年。
特別是中國和日本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壹些經濟發展路徑,老齡化等,所以日本確實可以給我們未來的行業發展帶來壹些借鑒。
1:繁榮與衰落
自1971尼克松改革國際貨幣體系,推廣浮動匯率制以來,世界金融市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然而,隨著美元的持續走強,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問題開始顯現。到1984,國際油價下跌,這個數字擴大到1125億美元。
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遭受了壹點挫折,此後幾年貿易壹直繁榮。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日貨”充斥世界各個角落,甚至很多美國人驚呼“日本時代已經到來”。
1985年9月22日,美、日、德、英、法五大經濟大國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齊聚紐約酒店,正式達成協議,共同幹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匯率貶值,以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
歷史稱之為“廣場協議”。
此後,國際匯率劇烈波動。短短壹年時間,美元兌日元從240暴跌至120,買入美國國債的機構大面積虧損。為了規避風險,大量資金進入日本市場。
與此同時,為了補貼因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行業,日本政府實施了寬松的貨幣政策,流動性逐漸泛濫,房地產和金融資產瘋狂升值。
短短5年時間,日本住宅用地增長了近1.5倍,商業用地增長了近4倍。
漸漸的,日本的實體經濟慢慢被摧毀,國內整體消費水平降低,人們的錢幾乎被牢牢套在樓市裏。
但樓市的黑洞似乎永遠無法填補。當時的日本經濟就像壹棟沒有地基的房子,隨時都有可能倒塌。
1989 12,“平成桂平”三重野康出任日本銀行行長。他認為,打工仔壹輩子買不起房的社會是畸形的,要緊縮財政,抑制地價。
僅僅壹周後,日本央行就開始大幅加息,進行大力的金融整頓,並主動刺破經濟泡沫。
在此期間,日本社會經歷了財政部對土地投資和地價稅的打壓,日本六大城市的地價從1991開始下跌。到了1992的7月份,下跌了14.7%。
於是,日本房地產開啟了長達30年的熊市。日經指數連續30個月下跌,日均成交量下跌89%,市值損失56%。
根據日本經濟學家顧朝明的計算,1989之後,資產價格暴跌,日本至少損失了1500萬億日元的財富,產生的缺口使得許多家庭和企業至少要償還15年的凈債務。
這種資產負債表的衰退,反過來消滅了相當於GDP 20%的需求,徹底把日本拖入了蕭條的泥潭。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趨勢和失業率急劇上升。對未來的悲觀預期導致消費和投資收緊,甚至提前還貸。這和最近國內出現的提前還貸現象類似。
當需求不足時,寬松的貨幣政策無法傳導到實體企業,利潤最大化轉向債務最小化,導致經濟長期通貨緊縮。
被稱為“失去的三十年”
但是,即使在這30年裏,真正優秀的日本企業積極調整應對挑戰,成功跨越牛熊的經驗,也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2:穿越牛熊
本世紀以來,中國GDP超過日本,人們對日本的了解似乎只有動漫、旅遊和糾紛。對其經濟結構和發展的研究,幾乎還是對泡沫破滅教訓的總結。
當時日本央行連續加息刺破房產泡沫的做法在某些方面是明智的。短痛不如長痛。
這些年來,雖然從表面上看,日本的經濟壹直停滯不前,但其內在質量確實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前十年,在GDP增長2%~2.5%左右的背景下,日本制造業占全球利潤的份額壹直保持在10%左右,這是壹個驚人的水平,反映出日本企業技術壁壘高,議價能力強。
據粗略統計,截至2021,日本近二十年來崛起最強勁的產業是廉價零售、醫藥制造、互聯網產業和精密制造。
分開來看。
廉價零售包括服裝、藥品、食品等。自從房地產泡沫被擠出後,日本市場的商品不再講究高價和噱頭,開始走廉價路線。與此同時,那些買不起房的居民,消費能力明顯提高,生活幸福感更高。
比如優衣庫。可以說是日本經濟崩潰讓優衣庫成功了,擠掉了成衣中的利潤,原本賣壹萬多日元的毛衣已經降到了1000日元。
過去30年,日本人均消費變化不大。考慮到商品價格上漲和通貨膨脹等因素,實際上水平在下降。
醫藥制造業對於老齡化社會來說是絕對必要的,而最近二十年來生物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創新藥物的發展,攻克了很多以前的疑難雜癥,也為這個行業持續提供了可觀的毛利。
事實上,醫藥行業的整體長期繁榮可以在許多老齡化國家得到體現。
同時,在大環境下,從1990到2021,日本在財政預算中的社會保障支出從13.3萬億日元上升到129.6萬億日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0.5%,用於養老和醫療。
近30年來,醫療保健等與老齡化相關的行業全面崛起。在修復整個泡沫經濟的過程中,頗有點浴火重生的意味。
這個經驗值得借鑒。
事實上,互聯網行業是人類進入數字時代的必然趨勢,本身就是壹個正在成長的行業。
至於最值得關註的精密制造業,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高端制造”。
這是日本的強項,有很多隱形冠軍把壹項技術或者零部件做到世界第壹,很好的體現了所謂的“極限工匠精神”。
雖然在我們的固有印象中,日本在全球消費電子領域的地位已經被中國、韓國等市場取代,這不僅讓人懷疑其創新能力。
但其實日本很多真正的科技巨頭都是在這些年經濟倒退中崛起的。
比如,松下從傳統消費電子轉向汽車電子和家用能源;夏普轉向機器人和醫療保健;索尼轉向高精度相機,等等。
大致有四個關鍵領域。
汽車工業。
盡快近幾年全球份額有所下降,但看時間線,日本的汽車工業依然強勁。
2021年,日本52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汽車企業有6家,其中豐田、本田、日產的營業收入超過6543.8+0000億美元,位居世界前列。
更值得壹提的是,除了汽車制造,還有汽車相關產業。比如汽車玻璃、汽車金屬材料、汽車電子等相關產業,加在壹起,在工業領域占50%以上。汽車及相關產業為日本勞動人口提供了至少10%的就業崗位。不用說,經濟和社會價值對日本很重要。
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