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ú líng
2 英文參考Poria cocos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fuling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uckahoe [21世紀英漢漢英雙向詞典]
tuckahoe [朗道漢英字典]
pachyma cocos Fr. [朗道漢英字典]
Poria cocos Wolf [朗道漢英字典]
hoelen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indian brea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ri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ria coco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uckahoo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oria(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dian bread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茯苓
茯苓為中藥名,出《神農本草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幹燥菌核[1]。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記載有此中藥的藥典標準。
4 拉丁名Poria(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Indian bread(《中醫藥學名詞(2004)》)
6 茯苓的別名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茯菟、白茯苓、雲苓[2]。
7 來源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幹燥菌核[1]。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的幹燥菌核[2]。
8 原植物形態菌核球形、長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團塊。表面有深褐色、多皺的皮殼。子實體平伏在菌核表面,厚3~8mm,白色,老熟幹燥後變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0.5~2mm,孔壁薄,邊緣漸變成齒狀。孢子長文武、近圓柱形,壁光滑。
生於砂質土壤、向陽山坡的松屬植物的根際;有栽培。
9 產地茯苓主產於安徽、湖北、河南、雲南[2]。
茯苓主產雲南、安徽、湖北、河南。
10 采收與初加工全年可采挖,菌核挖出後堆置“發汗”後,排開涼至表面幹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分散失後,陰幹。或趁鮮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幹。
11 生藥性狀完整的茯苓呈類球形、扁長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外皮薄而粗糙,黑褐色,有明顯皺紋及縊縮。體重,質堅實,破碎面顆粒性,近邊緣淡紅色,有細小蜂窩樣孔洞;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茯神)。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12 性味歸經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脾、腎經[2]。
13 茯苓的功效與主治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嗽,食少脘悶,大便泄瀉,眩暈,心悸,失眠、夢遺、自濁、小便余瀝、帶下[2]。
煎服:9~15g[2]。
近菌核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稱赤茯苓,具有行水利竅的功效,治小便不利,淋濁,瀉利[2]。
茯苓為眼科常用利水滲濕藥,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的功效:
(1)用於濕邪上泛所致的雲霧移睛、視瞻有色、視瞻昏渺等。常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如五苓散。
(2)用於胞虛如球,上胞下垂,胞輪振跳,及針眼屬脾胃虛弱者。本品能健脾補中,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
14 茯苓的化學成分茯苓含茯苓酸 (pachym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齒孔酸(eburico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茯苓含去乙酰基茯苓酸(Tumulosic acid)、茯苓酸(Pachymic acid)、齒孔酸、去氫齒孔酸、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三萜成分和β茯苓聚糖(βPachyman)、麥角甾醇、卵磷脂等。還含辛酸等脂肪酸及無機元素[2]。
15 茯苓的藥理作用茯苓對大鼠幽門結紮性潰瘍有預防作用,茯苓多糖對多種實驗腫瘤在體外和體內試驗均有明顯抗腫瘤作用[2]。
茯苓聚糖可增強免疫功能。能使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加強[2]。
茯苓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防治作用[2]。
茯苓醇浸劑有明顯利尿作用[2]。
茯苓煎劑對小鼠有鎮靜作用[2]。
茯苓聚糖如切斷支鏈變為茯苓次聚糖時,對小鼠肉瘤180有抑制作用[2]。
茯苓還能抗病原體等[2]。
16 茯苓的藥典標準 16.1 品名茯苓
Fuling
PORIA
16.2 來源本品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幹燥菌核。多於7~9月采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幹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幹,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幹,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16.3 性狀 16.3.1 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壹。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16.3.2 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壹。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16.3.3 茯苓片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不規則厚片,厚薄不壹。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16.4 鑒別(1)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和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取本品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滴,顯深紅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茯苓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2u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壹乙酸乙酯壹甲酸(20:5: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壹乙醇(4:1)混合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主斑點。
16.5 檢查 16.5.1 水分不得過18.0%(附錄ⅨH第壹法)。
16.5.2 總灰分不得過2.0%(附錄ⅨK)。
16.6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用稀乙醇作溶劑,不得少於2.5%。
16.7 茯苓飲片 16.7.1 炮制取茯苓個,浸泡,洗凈,潤後稍蒸,及時削去外皮,切制成塊或切厚片,曬幹。
16.7.2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同藥材。
16.7.3 性味與歸經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
16.7.4 功能與主治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16.7.5 用法與用量10~15g。
16.7.6 貯藏置於燥處,防潮。
16.8 出處《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