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讓所有人頭疼!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頭痛是神經科最常見的疾病。與所有疾病相比,每年因頭痛導致的殘疾人數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們對頭痛的認識還不夠透徹,很多人甚至認為吃止痛藥就好了,頭痛不是病。
“頭痛是壹種疾病,它有壹定的生理機制。對於經常頭痛的人來說,服用止痛藥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科醫師、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世斌說。
?頭疼讓所有人頭疼!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頭痛是神經科最常見的疾病。與所有疾病相比,每年因頭痛導致的殘疾人數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們對頭痛的認識還不夠透徹,很多人甚至認為吃止痛藥就好了,頭痛不是病。
“頭痛是壹種疾病,它有壹定的生理機制。對於經常頭痛的人來說,服用止痛藥並不是最好的方法。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科醫師、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陳世斌說。
陳世斌在17年前加入了楊蓉的頭痛研究小組,致力於解決頭痛之謎。他是國際知名的腦神經研究專家,研究成果突出,曾於18獲得科技部“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他主要研究兩種最痛苦、最棘手的頭痛——RCVS(可逆性腦血管收縮綜合征)和偏頭痛(偏頭痛)。RCVS是最嚴重和最危險的頭痛類型。如果發現得太晚,很有可能發生中風(缺血性腦梗死或腦出血)。偏頭痛是世界上導致殘疾最多的神經系統疾病。
但是腦神經的運作相當復雜,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壹樣。因此,陳世斌的作用不僅僅是看病和開藥,還包括投入研究和解決頭痛之謎,以便對癥下藥。
陳世斌是國際知名的腦神經研究專家,研究成果突出,曾獲科技部108“吳大猷先生紀念獎”。(圖片/陳世斌提供)?閃電頭痛的第壹個癥狀是在臺灣發現的。RCVS帶來的痛苦才是頭疼之王。患者在發病期間會出現瞬間爆發性頭痛,也稱閃電性頭痛。陳世斌說:“這種疼痛是壹種可怕的頭痛,會讓妳在地上打滾,尖叫,尋求幫助。」
這種頭痛通常由排便、性行為、洗澡或情緒激動等動作誘發,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困擾。通常,病人害怕洗澡或排便。北榮頭痛門診1-2%的患者屬於這壹類。
但在2007年之前,世界對這種疾病並不熟悉,只有北榮、美國、法國三個研究團隊關註過。rcv的名字也是當時專家定的。陳世斌說,將開始這壹系列研究,主要是因為起初,壹名患者患有無法用藥物解決的頭痛,然後他在視覺皮層中風,失明了。該團隊開始研究這種神秘的疾病。
研究小組發現,在RCVS患者的腦血管造影中,可以看到血管壹個接壹個收縮的痕跡,並且收縮逐漸從小血管向中心血管區移動,因此在檢查開始時很難看到。RCVS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癥,如可逆性後部白質病變或腦水腫高達9-38%,缺血性腦梗死高達4-54%,腦出血高達20%,必須盡早診斷。
?左邊是腦血管收縮的圖片。白色箭頭表示血管收縮,黑色箭頭表示血管擴張有時會伴隨血管收縮,因此血管看起來像珠子,而右邊則恢復正常。(圖片/陳世斌提供)?楊蓉頭痛研究團隊是國內第壹個闡明RCVS臨床表現、建立檢查治療標準流程、發現並發癥、開發新的影像技術輔助診療、探索疾病生理機制的團隊。rcv領域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世界第壹。
血管為什麽會收縮?陳世斌承認,目前RCVS的生理機制還不全面,但世界上只有楊蓉頭痛研究團隊研究並發表了RCVS生理機制的論文。現在已經知道,患者的交感神經容易過度激活,產生過度的氧化應激,導致血管收縮。這些現象都與某些基因的患者有關。此外,血液中內皮祖細胞數量少,修復腦血管的功能弱,也是RCVS的易發患者。
最近,該團隊通過對全基因組關聯的研究也有了新的發現。陳世斌說,RCVS患者的基因位點分布與其他人有很大不同,這些基因也與血腦屏障破壞、中風、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有關。?左邊是正常的大腦,從左到右是腦出血、中風和腦水腫的外觀。(圖片/陳世斌提供)?“也就是說,並不是單個基因遺傳控制RCVS,而是很多基因貢獻了壹部分。如果妳的基因位點(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位置)非常不好,就像得了壹手壞手,很容易得這些病。陳世斌說。
目前,對RCVS的治療將采用腦血管特異性“鈣阻滯劑”,即血管擴張劑。陳世斌提到,有趣的是,它可以立即緩解頭痛,但它不能立即改善血管收縮。當患者的頭痛消失時,是最嚴重的血管收縮,需要繼續服藥,直到血管恢復。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麽,也沒人知道為什麽洗澡會觸發rcv。
關於這種疾病還有很多謎團,等待研究團隊努力解開!
?大腦沒有痛感,那麽偏頭痛是怎麽來的呢??與RCVS相比,偏頭痛是壹種被大眾忽視的疾病。
陳世斌說,偏頭痛是壹種疾病,但有時會被誤認為是簡單的感冒或月經綜合癥。在臨床上,他看了很多患者頭疼,壹個月超過15天。他們到處打針吃藥,吃了肝、腎、胃都壞了,但頭痛還是治不好。據北榮統計,目前重度慢性偏頭痛患者約為1.7%,比例相當高。
陳世斌提醒說,偏頭痛不壹定是壹側頭痛。可以是兩側疼痛,也可以是頭頂疼痛,有時甚至是肩頸或整個頭部疼痛。發病時有惡心、嘔吐、畏光、怕噪音等癥狀。有些人在發作前會有視覺上的征兆,眼前會有閃光或盲點,但看不清前方的情況。
?視覺預兆會在他面前呈現出模糊的視覺。(圖片/陳世斌提供)?偏頭痛的病理生理機制也相當復雜,最重要的假說是三叉神經血管學說。陳世斌解釋說,大腦本身沒有痛覺神經,但腦膜中有痛覺神經。頭痛來自腦膜周圍的三叉神經末梢。當這些神經纖維被激活時,會引起局部的神經炎癥,進而激活痛覺神經的末梢。信號到達大腦中樞後,我們會感到疼痛。
?偏頭痛的原因之壹是腦膜周圍三叉神經末梢纖維激活引起的連鎖反應。(圖片/陳世斌提供)?為什麽有人的三叉神經更容易被激活?陳世斌說,基因是影響偏頭痛的原因之壹。父母有偏頭痛,孩子容易偏頭痛。近年來,歐美國家對全基因組關聯進行了大規模研究,發現了44個與偏頭痛相關的基因位點,而北榮的研究團隊發現了4個位點,其中兩個與歐美發現的壹致,另外兩個是中國臺灣省人特有的。
陳世斌說,有壹個偏頭痛基因位點“TRPM8”是通用的,它負責離子通道,並且與寒冷* * *引起的疼痛有關,這表明天氣變化或溫度變化,如在炎熱的日子裏突然進入寒冷的房間,確實與頭痛有關。因此,未來有可能針對這種離子通道設計藥物,達到事前預防的效果。
陳世斌認為,對於重度偏頭痛患者來說,未來的目標是通過篩查,看看是哪些基因導致了頭痛,然後預防癥狀,調整體能,減少頭痛的頻率,而不是只吃止痛藥治標。
?後記:醫生是最幸福的。
?盡管他的研究很出色,陳世斌仍然最喜歡當醫生。“做很多研究不壹定有結果,但是治好病人是壹種成就感,所以我更喜歡臨床。」
他印象非常深刻。他升任主治醫師不久,就接診了壹位年輕患者,昏迷了壹兩個月,但她的CT和MRI都正常。這時候正好科室主任出國了,交給他。當時大家都找不到原因。他覺得這個病人的病程很像國際神經學會美國研究小組報道的壹個病例。
“當時臺北榮總還沒有人確診這種病,於是我決定寫信到美國,請發現這種病的醫生幫我檢測病人的抗體,然後把病人的血液送到美國,後來證明是抗NMDA受體腦炎,壹種免疫疾病(註:這種病被寫成小說,拍成電影《火燒腦》)。陳世斌說,當時緊急做了血漿置換,只有壹半的病人清醒了壹個小時,然後繼續昏迷。後來經過壹段時間的治療,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愉快地離開了醫院。
這件事讓他很激動,他下定決心要做好研究,造福病人。雖然“研究中困難重重,不知從何下手”,但他坦言突破困難後收獲頗豐。而且,如果不是他當醫生的時候被教授指定做動物實驗,他也不會獲得另壹個研究武器,可以做流行病學以外的研究。
?陳世斌曾去哈佛大學神經血管實驗室深造。他笑著說,他每天上下班走五公裏,所以曬得很黑。(圖片/陳世斌提供)?陳世斌笑著說,神經科學是基於科學家無數的錯誤和突破。過去神經科學被嘲笑為“什麽都知道,什麽都不做”,但是在科學家的努力下,很多退行性疾病,比如癡呆癥、帕金森病或者壹些罕見的疾病,比如漸凍人、多發性硬化癥,都有了壹些新的治療發明,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它們將不再是絕癥。想到這壹點,陳世斌覺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