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1957年在烏克蘭迪城農學院學農,1962年畢業於莫斯科精細化工學院稀散元素工藝系。1963~1972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從事鋰、銣、銫萃取研究,任課題負責人。1975~1975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科研處從事鈦的民用化研究,並擔任課題負責人。 1975~1977年,任稀土研究室副主任。1978 年至 1983 年任院科學辦公室副主任,1982 年起兼任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農業研究室主任。1984 年至 1991 年,任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稀土農業技術開發中心主任。1991 年調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稀土局副局長。1993 年至 1994 年,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副主任。1991 年調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稀土局副局長。
1989 年起,他被聘為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稀土專家組成員(後歸國家計委領導)。 1981年,經申報論證承擔了國家 "六五 "重點科技攻關項目 "稀土化合物的農用應用",作為該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組織農業、衛生、土壤、植物生理、分析檢測和冶金等學科的專家開展跨部門、跨學科的聯合攻關。經過近60個科研單位4年的共同努力,稀土農業項目於1986年通過國家驗收,取得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證明了稀土農業技術可以使農作物增產、改善品質、提高抗病能力和環境無害化。十幾年來在各地***的努力下,稀土農業技術已在十幾種農作物上大面積推廣,每年增加經濟效益10多億元。獲獎情況:1986年被評為全國 "六五 "科技攻關先進個人,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兩次獲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990年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主要著作:1988 年出版專著《稀土在農業中的應用》(第壹作者),日文版於 1993 年在日本發行。在國內外刊物和專業會議上發表論文 20 多篇。1920 年 12 月 14 日生於北京,中國***黨員。1995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48 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1951-1953 年和 1956-1958 年兩次赴蘇聯學習有色金屬選礦和稀有金屬冶金。1983-1985 年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CNMIC)執行董事兼科技部主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CNNMC)董事。1983-1985 年,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執行董事、科技部主任。50 年來,他主要從事科研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的工作;1949 年,他研究解決了固體黃藥(選礦采集器)的生產工藝和設備,至今仍在使用。五、六十年代組織和參與利用我國資源提取多種稀有金屬和制備半導體材料的生產工藝,以滿足經濟建設和尖端國防的需要。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長期從事稀土和鈦的開發應用推廣工作。特別是1972年,首次倡議並組織實施稀土用於農業增產,獲得成功。20多年來經過全國各方面的努力試驗和推廣,已在農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水果、林業、牧業和水產養殖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獲得巨大效益,屬世界首創,現處於領先地位。七、八十年代,從事我國主要資源(攀枝花、包頭白雲鄂博、金川)綜合利用和重要有色金屬(鎢、錫、鋁)產業發展政策的研究。
80年代初由國家科委牽頭制定了我國的 "材料技術政策",主持編制了 "有色金屬進步 "大型工業叢書。獲獎情況1987 年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989 年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1939 年 7 月生於武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同年分配到原石油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現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從事煉油催化劑研究開發工作,1984年任催化裂化催化劑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任研究室主任至今。
1962-1966年,他參加了我國催化裂化催化劑工業的起步工作,為成功研制我國第壹種催化裂化用微球型矽酸鋁催化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填補了我國煉油催化劑的空白,受到國家科委的獎勵;他還參與了我國稀土 Y 型(REY)分子篩作為新型催化劑材料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於 1974 年首次研制成功我國第壹臺稀土 Y 型分子篩,1977 年獲國家科委獎勵。他首次研制成功我國稀土Y型稀土(REY)高活性裂化催化劑,配合了我國煉油升級管道催化裂化新工藝的開發,從而在完全依靠國內技術的同時,完成了催化裂化的壹次飛躍,獲國家科學獎二等獎。
同時,他與蘭州煉油化工廠合作研究的 "催化裂化催化劑生產的科技進步 "項目,1998年獲原石油化工總公司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含磷稀土氫Y型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及生產工藝 "獲國家發明專利,不僅開創了分子篩催化裂化催化劑的理想生產工藝,而且發現了催化裂化中性能獨特的高溫固體酸性催化材料,1997年獲原石油化工總公司發明專利金獎、中國國家專利優秀獎、中國第十屆國家專利獎。1997 年獲原石油化工總公司發明專利金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第十壹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1999 年獲中華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雙文明建功立業競賽全國先進女職工榮譽稱號。1937 年 10 月出生於湖北天門,中共黨員。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1962年參加工作後壹直從事固體發光研究,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員。
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和長春物理所合並後,現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中國稀土學會理事,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會理事,吉林省科技突出貢獻人物。
1983~1985年在美國研究稀土復合氟化物的合成、晶體結構和光譜特性以及無輻射能量傳遞。在紐約進修期間,他是中國訪問學者之壹和留學項目負責人。他長期從事固體發光材料及其光學光譜特性和離子間能量傳遞的研究。早先,他提出了光子轉移原理,即光子削波,並豐富和發展了光子削波的內容。根據交叉散射原理,他使不需要的Tb3+的5D3能級躍遷發出的光子剪輯,轉移到需要的5D4能級,從而使5D4→7FJ能級躍遷發出的光子數量增值,大大增強了發射強度。
他研制的 "高亮度稀土熒光粉-HG3 "獲 1984 年國家發明三等獎(第壹名);鑒於對某些三價稀土離子在固體中的發光特性和能量傳遞的研究成果,他獲 1995 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壹名)等獎項。在國內外期刊公開發表論文 190 余篇。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80年) 1922年2月17日出生於中國四川省金堂縣,1939年高中畢業後考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化學系,任普通化學(無機化學)和有機化學助教。1947 年秋赴美國留學,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1947 年秋,他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化學工程研究生院學習,1949 年春獲碩士學位,1951 年獲博士學位。隨後,他前往麻省理工學院(MIT)化學工程系擔任博士後助理。1952 年秋,他最初的博士論文導師 H.F. Johnstone 教授邀請他回到伊利諾伊大學化學工程系,開展氣溶膠通過纖維層過濾的研究。1954 年初,他受聘於杜邦化學公司薄膜分部的耶克斯研究所,擔任研究工程師,參與連續聚酯聚合的研究和開發,使該產品成功投入生產。
1956年回國參加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建設,任研究員,1958年該所正式成立,任水冶研究室主任。1958-1984 年任研究所副所長。現兼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理事、中國勞動保護學會顧問。他還擔任國際期刊《Hydrometallurgy》編委、英文版《中國化工學報》主編、中國稀土學會《中國稀土學報》(中英文)編委、《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副主編。他還是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發表學術論文 160 多篇,獲中國發明專利 11 項,培養博士 28 名,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壹項,自然科學三等獎和發明三等獎各壹項。曾獲 1997 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金屬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1 年)。1940年1月29日生,北京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研究生)。
曾任兵器工業第五十二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顧問。主持我國薄裝甲和第壹代復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焊後不回火的薄裝甲鋼,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為我國第壹代復合裝甲材料和結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火炮身管自緊固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與身管自緊固疲勞壽命研究,先後創造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固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固技術,使火炮身管強度提高了60%至100%,並成倍提高了疲勞壽命。首次應用該技術的 "XXX 火炮系統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壹等獎。上述成果已被列入 "當代中國國防科技",其科研成果已在十余種武器裝備中得到應用,並仍在相關關鍵武器裝備的研制中得到應用。為表彰蔡鴻年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貢獻,1984 年他被授予國家級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 年被授予兵器工業功勛獎和政府特殊津貼。發表論文 31 篇,出版專著 1 部,發表研究報告 30 多篇。1935 年 10 月 31 日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畢業於前蘇聯烏拉爾工學院冶金系,同年回國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1961年至1964年在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稀土研究室從事稀土金屬制備研究,曾任金屬組組長、專題組組長。
近年來,他主要從事稀土和稀有金屬的軟科學研究和項目評估工作,先後撰寫了《"八五 "期間稀土科學發展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我國稀土科技發展的現狀和應采取的對策》、中國稀土科學基礎研究進展及 "九五 "研究重點建議》、《中國稀土科技 "八五 "進展及 "九五 "研究重點建議》、《九十年代中國稀土科技新進展》等。,國家計委稀土軟科學基金》和《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研究報告》收錄了這些論文。此外,他還撰寫了 "面向 21 世紀的稀有金屬"、"中國稀有金屬發展戰略 "等研究報告,參與編寫了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報告 "和 "中國有色金屬 50 年發展報告"。參與編寫《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報告》和《中國有色金屬發展 50 年》。獲獎情況:曾獲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家科委頒發的工業新產品獎、全國科學大會獎,國防科工委頒發的 "獻身國防科技事業 "榮譽獎章,國務院頒發的 "政府特殊津貼 "證書等。1940 年 2 月 16 日出生於北京。1940年2月16日出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化學系,同年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
1962年至1972年,從事稀土元素的分離提取和稀土絡合物的研究。1972年至1972年從事稀土配合物研究,參加包頭礦 "451 "戰役和江西稀土礦分離提取稀土的工藝試驗,1971年首次用溶劑萃取法分離出99.9999%的高純度Y2O3。1972-1977 年,從事無機液體激光器研究,首次研制出 YJG1 型激光微區激光器,用稀土液體激光器作為光源。YJG1型激光微區光譜儀,獲全國科技大會獎。
1988年11月~1989年2月,在日本大阪大學和京都大學從事稀土發光和溶膠-凝膠制備技術研究;1989年1月和1991年7月兩次出訪前蘇聯;1991年11月~1992年4月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固體化學實驗室從事發光材料研究;1994/1994年,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固體化學實驗室從事發光材料研究。研究發光材料;1994 年 1 月,隨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臺灣,參加海峽兩岸材料工業與稀土材料發展研討會;1997 年 12 月至 1998 年 6 月,應邀赴韓國科學技術院從事 PDP 熒光粉的研究工作。
1986~1990年任中國科學院 "七五 "重大攻關項目 "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物地質化學分離分析與綜合利用 "專家組成員兼秘書;1991~1995年任中國科學院 "八五 "重大攻關項目 "稀土新材料 "專家組成員兼秘書。1991~1995年任中國科學院 "八五 "重大項目 "稀土新材料及其開發應用研究 "負責人之壹。
1990年晉升為研究員,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現任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稀土學會固體與新材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84年起為研究生講授 "固體化學 "課程,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余篇,與倪嘉洲院士主編《稀土新材料新工藝進展》壹書,取得成果10余項,專利2項,培養學生100余人。10余項成果,2項專利,培養研究生20余名。1934年8月22日出生於上海,1959年畢業於原烏拉爾工學院(現烏拉爾國立技術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歷任組長、室副主任、主任、院副總工程師。先後從事稀土冶煉、稀土金屬、稀土永磁、磁療、儲氫材料、鎳氫電池等六大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
目前,他是國家 "863""九五 "重點項目鎳氫電池產業化關鍵技術的負責人。協會會員,南開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兼職教授。
與應啟明同誌***合作的 "鈣熱還原法制備釤鈷永磁粉工藝 "獲部級二等成果、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辦公室(現國家計委稀土辦)稀土推廣應用重大成果獎,並已在上海躍東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實現產業化。金屬氫化物-鎳電池已在上海躍龍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實現產業化。金屬氫化物-鎳電池獲部級二等成果,並由賴偉華、嚴廣玲同誌***負責的 "鎳氫電池產業化關鍵技術 "和 "閉端工藝 "使我國AA型鎳氫電池容量達到1525mAh,達到國際水平,推動我國鎳氫電池容量達到1525mAh,達到國際水平,推動我國鎳氫電池。推動了我國鎳氫電池的產業化,獲科委 "九五 "重中之重項目重大貢獻獎。他曾 17 次獲得各種成果獎,6 次獲得榮譽獎。1936 年 11 月生於江蘇省泰興縣。中國 **** 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62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放射化學工程專業。同年分配到包鋼冶金研究所工作。次年改為冶金部包頭冶金研究所,歷任技術員、組長、濕法冶金研究室主任。1971 年,他研究了萃取計算理論在單壹稀土萃取分離中的應用,實現了單壹稀土元素在萃取過程中高純度和高收率的統壹,發表了《萃取計算及其應用》壹文。壹文。
1975年至1993年,任冶金部包頭稀土研究院(原包頭冶金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在任期間,主持多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和重大科研項目,1993年至1997年任包頭鋼鐵公司總工程師,1997年底在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組建科工貿壹體化的大漠稀土有限責任公司,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幾十年來,他壹直從事稀土研究和稀土開發應用工作,先後發表了《萃取計算及其應用》、《包頭資源綜合利用》、《中國稀土應用的最新發展》、《中國稀土應用的最新發展》、《中國稀土開發的最新發展》等近30篇論文和報告。萃取計算及其應用"、"包頭資源綜合利用"、"國內稀土應用的最新發展"、"1989-1993 年中國的稀土 "等近 30 篇論文和報告。1980 年至 1998 年任中國稀土學會常務理事、濕法冶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包頭稀土學會理事長。1988 年被聘為國務院(後改為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第壹、二、三屆成員,1997 年被聘為包頭稀土高新技術開發區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1999 年被聘為內蒙古稀土集團公司專家顧問。1935年10月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黨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2月畢業於蘇聯莫斯科有色金屬和黃金學院稀有金屬冶金專業,回國後歷任核工業化工冶金研究所副所長、核工業生產技術部副主任、中國寶源發展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總工程師兼中國核工業稀土公司總經理、中國核工業稀土公司總經理。中國稀土公司總經理、中國核工業黃金開發辦公室主任、中國核工業稀土應用開發辦公室主任等職。他還是中國黃金學會首屆理事、中國鈾礦冶金學會副秘書長、國務院第二、三屆稀土領導小組稀土專家組成員(後為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
80年代末,負責核工業黃金、稀土開發工作,組織核工業系統地質、礦冶單位,先後為國家上報地質儲量120噸,黃金產品7萬兩;組織領導我國核工業稀土發展方向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以發揮核工業整體優勢為指導思想,制定了我國核工業 "八五 "期間稀土發展規劃,在這壹規劃的指導下,核工業稀土發展迅速、1990年被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認定為我國稀土工業的三大骨幹部門之壹,建成的兩個稀土廠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並被列入我國稀土企業的重點行業 在核工業稀土分析測試中心建成了我國第壹個專業稀土質量檢驗中心,投入開發的稀土項目轉化為生產力,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73%。其中三項科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兩項獲國防科工委 "重大技術改進 "獎,並獲得國務院頒發的獎勵其工作成果的榮譽證書。同年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工作至今,歷任該院稀有金屬冶金室專業組組長、副主任、主任、所長。
1962~1975年參加稀土萃取分離、稀土變元分離等試驗研究;1975~1977 年作為 "技術領導小組 "成員,組織和參加 "布基納法索包頭礦釷的萃取分離法及混合稀土 1977~1980 年作為副組長,主持和參加 "伯胺萃取硝酸釷制備釷 "工業性試驗、首次從包頭稀土礦中分離出近百公斤放射性釷產品,並親自操作濃縮釷產品,與 "包頭礦釷及混合稀土 "試驗相同。與同期合作組織參加的 "氯化稀土原胺萃取 "工業試驗,配合獲得冶金部科技成果四等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壹等獎,成果應用於獨居石處理釷的分離提純工業生產中。
近20年來,他多次參與國家稀土發展規劃的制定,參與或主持了數十項稀土重大工程項目和科技成果的評審論證。他的論文包括"1980 年在全國鈾礦冶金研究所成立大會上宣讀的《釷髓和硝酸釷的制備》,1988 年在日本東京第壹屆中日稀土交流大會上宣讀的《中國的稀土工業與發展》,1988 年在《冶金百科全書》上發表的《稀土生產與開發》。冶金百科全書》"稀土冶金 "和稀土萃取分離詞條,"中國稀有冶金三十年"、"中國稀土萃取分離進展中的問題及改進途徑初探 "等;合著論文有:"我國稀土萃取分離進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途徑》等;合著論文有:《我國稀土萃取分離進展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途徑初探》等。合著論文有:《中國稀土產業現狀及發展建議》等三篇。曾當選為中國核學會鈾礦冶學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稀土學會理事會理事、國家計委稀土專家組成員。1931年7月15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工程系(1948-1950年,中山大學化學工程系;1950-1952年,北京大學化學工程系;1952年,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事稀土研究40余年。曾任稀土研究室負責人、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主任,發光學會副理事長,《稀土》、《化學學報》、《中國化學》、《無機化學》、《應用化學》副主編,1989 年第二屆稀土光譜學國際研討會主席,1997 年第三屆 F 元素國際會議國際科學委員會委員。成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培養博士生9名,碩士生16名,1990年由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出版《稀土光譜學》英文論文集,1993年由河南科學出版社出版《稀土化學》專著,1994年主編《可變稀土光譜學》壹書,由河南科學出版社出版《稀土化學》壹書。1994 年,他主編了《變稀土元素化學與物理》會議論文集。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230余篇,曾獲釔鋇銅銀氧高溫超導體發明專利。
他曾應邀赴法國合作研究,赴德國作訪問學者,赴韓國講學,赴泰國、韓國、巴西、俄羅斯作特邀報告,赴美國、法國、日本、澳大利亞、波蘭、芬蘭參加國際會議,並訪問荷蘭和瑞典。他曾與香港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和美國新奧爾良大學物理系合作。
目前正在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資助的稀土基礎研究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稀土功能材料基礎研究 "項目。有機化學家。浙江上虞人,1948 年畢業於國立藥學院,1955 年獲蘇聯理學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1958年創建並領導核燃料萃取劑課題組,解決了我國國防工業的急需。
70年代,他結合我國有色金屬的綜合利用,成功研制出多種稀土和鈷鎳分離的萃取劑。他與合作者在大量實驗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 "萃取劑結構與性質研究",後來又用量子化學、分子力學、模式識別、因子分析和相關分析進行處理,從而把萃取劑化學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與研究生壹起在有機磷化學基礎研究方面取得良好成果。選礦冶金專家。1934 年 3 月 23 日出生於中國遼寧省進賢縣。1961 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 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教授,1991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 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名譽院長、教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發展了浮選理論,在選礦工程研究中,系統分析了浮選藥劑的結構-性能關系,建立了浮選藥劑分子設計理論,有了壹系列的定量論證和計算公式,並通過分子結構的 "組裝模型 "預測計算了何氏所設計的各組組裝藥劑的具體用途;從理論上統壹了硫化礦浮選研究中長期爭論的三大問題,並在實踐中發展了電化學控制和無捕收劑浮選;提出了鹽類礦物浮選的四大規律,推進了浮選理論的量化和實用化;提出了 "粗粒效應",豐富了細粒選礦理論。化學家。1959 年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畢業,1965 年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現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稀土材料化學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早年研究配位化學和萃取化學,並將兩種滴定法的應用擴展到復雜萃取物的生成。1977 年以後,他主要從事理論研究。他系統地研究了稀土化合物的電子結構,闡明了稀土化合物的成鍵特點、相對論效應的作用和穩定性規律。他提出了雙層點電荷配位場模型和分子中原子和原子軌道的定義方法。提出誘導自洽法,直接從光譜數據求出振動力常數;用量子化學方法推導出正弦同源性線性定律;發現芬太尼類麻醉鎮痛藥的電子結構與藥效之間有較好的相關指數。建立了用密度泛函理論處理多重態結構的理論方法。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於1940年1月4日出生於中國上海,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
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202廠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材料科學家,1920 年 12 月 7 日出生。材料科學家。湖南鳳凰人。別名集美、誌新。1943 年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畢業,1948 年赴美留學,次年獲密蘇裏礦冶學院冶金學碩士學位,1950 年獲密蘇裏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1957 年回國,歷任北京鋼鐵學院(後更名為北京科技大學)金屬物理教授、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材料失效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合金鋼、晶界吸附、脆溶析出、晶間腐蝕、斷裂學、氫損傷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他發現了 "氫滯後"。他發現了 "氫致滯後塑性 "現象,提出了反映缺口下應力腐蝕斷裂韌性的新參數,提出了水溶液中鈦合金氫致開裂和應力腐蝕斷裂動態程序的氫損傷機理。應用斷裂力,分析解決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許多重要的斷裂問題。
著有《金屬的韌性與增韌》、《應力作用下的金屬腐蝕》等;撰寫《材料失效分析、性能預測與結構設計》、《高強度鋼水介質應力腐蝕研究》等論文200余篇。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金相熱處理專業,後留校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功能材料教研室主任、金屬新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現任南京工業大學新金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兼任金屬學會功能材料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表材料學會理事、中國物理學會磁學與磁性材料分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應用磁學學會委員。
1983年以來,完成省部級科研成果技術鑒定十余項,獲國家發明專利三項,國家科技進步壹等獎、三等獎各壹項,教育部科技進步壹等獎壹項,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在國內外發表論文 100 多篇,其中 SCI 收錄 45 篇,EI 收錄 53 篇。著有《稀土磁性材料及應用》和《超強永磁體--稀土鐵基永磁材料》兩部著作,前者獲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均由韓國科學技術部翻譯出版。前者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兩本書均由韓國翻譯出版,此外還有兩本合編圖書。
被冶金工業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3 年 12 月出生於江西省龍南縣。1977年畢業於湖南大學化工碳素專業,長期從事稀土行業的開發和管理工作,特別是稀土礦山的開發和管理、稀土開采工藝的改進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提高、稀土深加工和應用的開發,以及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的創建和正常運行。
1989年,在《稀土》刊物上發表論文《稀土工業的冷卻與加熱》;1989年12月,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調研報告匯編》上發表論文《南方離子型稀土開采現狀及國家應采取的政策》。1989年12月,在《國務院稀土領導小組專家組調研報告匯編》中發表題為《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開采現狀及國家應采取的政策》的論文;2003年12月,在《稀土信息》中發表題為《談談加強離子型稀土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的論文。
1985~2000年,主持隴南稀土工業的開發和管理工作,率先提出了 "統壹領導、統壹計劃、統壹銷售、統壹管理 "的隴南稀土工業管理辦法並付諸實施。新建了隴南稀土冶煉廠和隴南稀土金屬材料廠,初步形成了隴南稀土產業 "開采-冶煉-應用 "的體系;與科研單位合作,率先在隴南稀土行業試驗推廣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產品。與科研單位合作,在隴南首次試驗推廣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地浸出工藝。2004 年 8 月,"贛南稀土礦 D 級儲量可靠性研究 "獲科技進步三等獎。德國富特旺根大學碩士研究生,"中國稀土農業網 "創始人,中國稀土農業應用推廣第二春發起人,"依能科技 "創始人。他還是 "依能科技 "的創始人。
2004年,他參與了國家科委 "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稀土應用工程"、"西部地區稀土農業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與示範"、"西部地區稀土農業材料與技術示範"。"、"稀土應用工程 "重大項目 "西部地區稀土農業新材料新技術應用與示範"。
主要研究方向:如何利用稀土為農業增產、增收、提質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大價值。
百度百科 "稀土"、"稀土在農業中的應用"、"稀土在農業中的應用"、"儀征因
主要著作:"稀土在農業中的科學應用技術""如何培養和打造自己的員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