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煙的原料是優質的煙草,將它碾成極細的粉末,然後再配兌上香料和名貴的麝香等藥材,經過精細加工,密封發酵,存放數十年才能使用。煙草的原產地在美洲,已有兩千多年的種植史.最初印地安人把煙草當作神聖的植物,作為宗教禮儀的祭品。後來便用煙草和鼻煙作為提神醒腦的辛辣刺激香料。1492年,我國明代弘治五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煙草和鼻煙逐漸在世界各地傳播。明朝萬歷九年,意大利教士利馬竇來中國傳教,開始把鼻煙壺帶到中國,當作提神醒腦活血防疫藥品,治療風寒、頭痛、鼻塞等癥。鼻煙分黑紫、老黃、嫩黃等色,酸、豆、糊、甜等味,其中以甜味最佳。鼻煙輸入中國後,開始只在上層社會中流行,後來壹般的市民、商賈中也有人染上了聞鼻煙的習慣。中國自制鼻煙壺不晚於清初,據清康熙十四年王士禎《香祖筆記》中記載,當時不僅內府制造貯鼻煙的玻璃瓶,而且在民間也大量制造,只是稱之為"瓶"而非"壺"。所以,流傳至今的鼻煙壺,以康熙年間為最早。大約在康熙末年,鼻煙瓶才改稱為鼻煙壺。到清雍正、乾隆時期形成了它的高峰。在當時,嗅聞鼻煙和持有高檔鼻煙壺成為炫耀身份和誇耀財富的標誌。在社會交往中,又可作為互相饋贈的禮品,更有人將鼻煙壺作為行賄的工具。鼻煙壺自康熙年間開始制造,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諸代,清代末葉又出現壹種精美的內畫壺,工藝技法變化無窮,各色精品美不勝收。清朝末年以後,旱煙、水煙、紙煙逐漸代替了鼻煙,它最終被社會淘汰,但應盛放鼻煙而生的鼻煙壺,則作為精美的藝術品,繼續為人們談論、研究、收藏、玩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