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轉基因,即不是轉基因
非轉基因大豆是通過自然界優勝劣汰選擇基因的變化。從而消除了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可能造成的潛在危害。長期食用,安全可靠。
2013年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產業遇危機,據有關專家判斷,如果不采取拯救措施,用不了幾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可能消亡。
市場轉換
世界上最好的大豆生產在中國東北地區(非轉基因),價格很高,中國把這些大豆出口到美國,這些錢再從美國進口美國大豆,轉基因大豆由於產量大所以很便宜,而且出油量也很高,這樣回到中國的大豆數量就變成原來的3~4倍,主要做成大豆油,價格便宜。
市場歡迎率
在英國和日本,95%以上的人都不接受轉基因食品,是轉基因的要明顯標出來,而且價格特別便宜,但是也沒有什麽人買。
市場現狀
由於“洋大豆”大量進口等原因,中國大豆產業正面臨嚴重危機,黑龍江省九成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虧損停產。據有關專家判斷,如果不采取拯救措施,用不了幾年中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可能消亡。大豆如果完全依賴進口,給中國糧油、飼料、農副產品價格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
在農民棄種大豆的同時, 。據黑龍江省大豆協會統計,全省油脂加工企業日加工能力200噸以上的有88家,年加工產能在1450萬噸左右,但現有九成以上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都已停產,實際加工量只有200萬噸左右,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已經到了“集體倒閉”的邊緣。
想知道什麽叫做非轉基因,即不是轉基因,要先了解轉基因
兩者區別:
非轉基因就是中國沿用幾千年來優選出來的種子,種出來的作物!
什麽是轉基因?
轉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壹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例如科學家認為北極魚體內某個基因有防凍作用,於是將它提取出來,再植入蕃茄之內,制造新品種的耐寒蕃茄,就是轉基因生物。含有轉基因生物成份的食品稱為轉基因食物。
基因作物通過生物技術,將某個(或幾個)基因從生物體中分離出來,之後植入另壹種生物體內,從而培育出的具有新性狀的生物。如Bt轉基因水稻是指將土壤中某種菌的抗蟲基因轉到水稻中,使得水稻具有抗蟲的性狀。到現在為止,轉基因食物對人體健康的長期安全性尚無定論。
轉基因生物具有外來的基因,對大自然生態系統來說是全新品種,若釋放到環境,會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系,破壞原有自然生態平衡,導致物種滅絕和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轉基因生物會在自然界中自我繁殖,並和其近親品種雜交,從而使得外來基因在自然中以不可控制方式傳播,造成不可挽回的基因汙染。
轉基因作物和食品對環境和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
2010年5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經過長達10多年的田間跟蹤試驗發現轉基因棉田的盲蝽蟓數量日益增加,成為棉鈴蟲以外的又壹種棉花的主要害蟲。該研究結果發表於《科學》雜誌上。
2008年11月,意大利國家食品與營養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食用轉基因玉米後小白鼠的免疫系統出現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上。
2007年10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環境科學家發現,大面積種植各種轉基因玉米可能會對水生生態系統造成影響。該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雜誌上。
2005年11月,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的研究顯示,壹項持續4個星期的實驗表明,被餵食了轉基因豌豆的小白鼠的肺部產生了炎癥,小白鼠發生過敏反應,並對其他過敏原更加敏感。該研究結果發表於《農業與食品化學》雜誌上。
轉基因作物和食品汙染事件壹覽
2010年,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發現違法的轉基因稻種、大米和米制品在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廣東的市場上流通。
2009年,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發現海南省存在違法種植轉基因木瓜的現象。
2008年,比利時油菜田被轉基因作物汙染。
2006年,拜耳公司未獲批準的轉基因稻米在全球32個國家被相繼發現(包括中國),估計全球因此汙染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7-12億美元(約為55-95億人民幣)。
2006年,綠色和平在廣州的超市發現違法轉基因大米;在銷往北京、廣州和香港的亨氏嬰兒食品中也發現同樣的轉基因成分。
2006年9月至2008年,在中國出口到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米制品中也發現了這種轉基因稻米成分。
2005年,綠色和平發現違法轉基因抗蟲水稻在湖北大面積種植。
2001年,《自然》雜誌發表了壹篇文章報道墨西哥的地方品種受到轉基因玉米的汙染。
2003年,在墨西哥的多個州包括都發現了汙染,甚至有證據表明有壹些本地品種被四種以上的轉基因玉米汙染。
2000年,壹種名為“星聯”的轉基因玉米在人類食品中被發現,由於這種轉基因玉米可能導致過敏而只被批準作為動物飼料。為了回收市場上可能含有星聯玉米的300多種食品,相關公司支付了約10億美元。
關於轉基因
轉基因技術的理論基礎來源於進化論衍生來的分子生物學。基因片段的來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體基因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轉入特定生物中,與其本身的基因組進行重組,再從重組體中進行數代的人工選育,從而獲得具有穩定表現特定的遺傳性狀的個體。該技術可以使重組生物增加人們所期望的新性狀,培育出新品種。
“轉基因”這個在全球承受無盡爭議的詞匯,成為2014年“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雜誌年度十大科技熱詞之壹。而爭議的關鍵在於人類是否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已經可以代替上帝改造自然。畢竟人類曾經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2015年1月13日,歐洲議會全體會議通過壹項法令,允許歐盟成員國根據各自情況選擇批準、禁止或限制在本國種植轉基因作物。該法令還將提交歐洲理事會,如壹切順利將於今春生效。
技術目的
(1)提取目的基因 從生物有機體復雜的基因組中,分離出帶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或從基因文庫中提取相應的基因片段和PCR技術進行目的基因的增殖。
(2) 將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在細胞外, 將帶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通過剪切、粘合連接到能夠自我復制並具有多個選擇性標記的運輸載體分子(通常有質粒、T4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上, 形成重組DNA分子。
(3) 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將重組DNA分子註入到受體細胞(亦稱宿主細胞或寄主細胞) ,將帶有重組體的細胞擴增,獲得大量的細胞繁殖體。
(4) 目的基因的篩選 從大量的細胞繁殖群體中,通過相應的試劑篩選出具有重組DNA分子的重組細胞。
(5) 目的基因的表達 將得到的重組細胞,進行大量的增殖,得到相應表達的功能蛋白,表現出預想的特性,達到人們的要求。
鑒別方法
人工轉基因技術和人工雜交技術是兩個概念,植物雜交技術是自體基因重組過程,不改變繁殖特性,但有組合優質基因的幾率,基本不會產生變異基因,即沒有剝奪其基本特性的作物。它可通過原生質體之間的融合、細胞自體細胞重組、自體遺傳物質自由組合轉移、自體染色體工程技術獲得,不改變植物的遺傳特性,可以提高優質率水平,從而培育出高產、優質、抗病毒、抗蟲、抗寒、抗旱、抗澇、抗鹽堿、等的作物新品種。
人工雜交技術可分為植物雜交和雜交畜牧,植物雜交是指近緣種間的有性繁殖,嫁接不屬於此列。利用體細胞雜交技術可以做到遠緣的雜交(比如紫菜甘藍、番茄馬鈴薯)。
雜交畜牧是指兩個不同近交系之間,優質品種的雌雄畜牧進行有計劃的交配,雜交所產生的第壹代動物,具有兩親本遺傳的優質特性,用於改良家畜品質,有著正常的生長周期和正常繁殖能力的畜牧品種。
自從人類耕種作物以來,我們的祖先就從未停止過作物的遺傳改良。過去的幾千年裏農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對自然突變產生的優良基因和重組體的選擇和利用,通過隨機和自然的方式來積累優良基因。遺傳學創立後近百年的動植物育種則是采用人工雜交的方法,進行優良基因的重組和外源基因的導入而實現遺傳改良。
因此,人工轉基因技術與傳統技術有著同樣的目的,其本質都是通過獲得優良基因進行遺傳改良。但在基因轉移的範圍和效率上,人工轉基因技術與傳統育種技術有兩點重要區別。
第壹,傳統技術壹般只能在生物種內個體間實現基因轉移,而人工轉基因技術所轉移的基因則不受生物體間親緣關系的限制。
第二,傳統的雜交和選擇技術壹般是在生物個體水平上進行,操作對象是整個基因組,所轉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準確地對某個基因進行操作和選擇,對後代的表現預見性較差。而人工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壹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後代表現可準確預期。
因此,人工轉基因技術是對傳統技術的發展和補充。將兩者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動植物品種改良的效率。
應用領域
目前,轉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醫藥、工業、農業、環保、能源、新材料等領域 。
藥物領域
目前已有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胰島素和基因工程幹擾素等藥物。其使用基因拼接技術或DNA重組技術(即轉基因技術),指按照人們的意願,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產生出人類需要的基因產物,以此生產出的藥物原料和藥品。
基因工程疫苗
使用DNA重組生物技術,把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遺傳物質定向插入細菌、酵母菌或哺乳動物細胞中,使之充分表達,經純化後而制得的疫苗。應用基因工程技術能制出不含感染性物質的亞單位疫苗、穩定的減毒疫苗及能預防多種疾病的多價疫苗。
已經商業化使用的部分基因工程疫苗:
乙肝疫苗、丙肝疫苗、百日咳基因工程疫苗、狂犬病基因工程滅活疫苗、腸道病毒71型基因工程疫苗、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輪狀病基因工程疫苗、Asia Ⅰ型口蹄疫病毒(FMDV)的感染表位重組蛋白疫苗、弓形蟲基因工程疫苗、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等。
基因工程胰島素
在2013年舉辦的第七屆聯合國糖尿病日主題活動上,與會專家指出“中國目前糖尿病患者數達1.14億,全球的1/3”。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島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損,所以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以註射胰島素的方式補充人體內胰島素。要獲得胰島素,最初只能從牛和豬的胰臟中提取。但是,每100千克動物胰腺只能提取出4-5克胰島素,產量低,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
1980年代初,美國壹家公司通過轉基因技術實現了人體胰島素的工業生產。其原理是,將人的基因中負責表達胰島素的那壹段“剪切”下來,轉入大腸桿菌或者酵母菌裏,通過後者的快速增殖達到人體胰島素的大量生產。全球大多數糖尿病人才得到了很好的胰島素治療。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產業化案例:
國家衛計委2013年7月26日公布,全球3.5億乙肝病毒攜帶者中有近1億中國人,全球每年大約70萬病毒性肝炎相關死亡人群中我國占近半。我國乙肝報告病例多年來居所有法定傳染病的首位,約占總傳染病總數的1/3。
20世紀80年代,轉基因乙肝疫苗被研制成功。其原理是,將乙肝病毒基因中負責表達表面抗原的那壹段“剪切”下來,轉入酵母菌裏。被轉入乙肝病毒基因的酵母菌生長時,就會生產出乙肝表面抗原。而酵母菌是壹種能快速生長繁殖的生物,於是乙肝表面抗原就被大量生產出來。這種疫苗技術1994年被引進中國,隨後建成了兩條生產線。1997年9月1日衛生部以衛藥發(1997)第57號文下達了《關於基因乙肝疫苗取代血源性乙肝疫苗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1998年1月起停止陽性血漿的采集;已采集的陽性血漿1998年上半年允許投料生產;合格血源乙肝疫苗使用期限截止於2000年底。2001年以後全部使用高安全性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21]?
同年,利用酵母菌的轉基因乙肝疫苗被正式批準生產。從此,乙肝疫苗終於得以大量生產,中國政府也開始著手給兒童免費接種、甚至免費補種乙肝疫苗。2009至2011年,我國開展了15歲以下人群免費補種乙肝疫苗工作,***補種6800萬余人。全面、免費疫苗接種的開展,使我國5歲以下兒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1%以下;我國每年乙肝新發感染者人數也降到了10萬。根據衛計委的數據,1992年至2009年,全國預防了8000萬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減少了近2000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者,減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430萬人。?[22]?
食品領域
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農作物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方面向人類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得到轉基因農作物。以轉基因生物為直接食品,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的食品,以及餵養家畜得到的衍生食品,在廣義上都可以稱為轉基因食品。因其安全性被廣泛質疑,國際社會對其尚存有很大爭議。
它的研究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但真正的商業化是近十年的事。90年代初,市場上第壹個轉基因食品出現在美國,是壹種保鮮番茄,這項研究成果本是在英國研究成功的,但英國人沒敢將其商業化,美國人便成了第壹個吃螃蟹的人,讓保守的英國人後悔不叠。此後,轉基因食品壹發不可收。據統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確定的轉基因品種已有43種。
如常見的農作物轉入Bt(蘇雲金芽孢桿菌)基因和Ht基因。Bt基因編碼的是蘇雲金芽胞桿菌分泌的壹種對鱗翅目鞘翅目昆蟲(比如小菜蛾)有毒的蛋白質,攜帶有Bt基因的農作物在生長時亦能自己產生這種毒性蛋白,因此不需要使用農藥,靠農作物自身殺蟲。這種毒蛋白只對蟲子有效,尚未證據顯示其對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有致毒致敏作用;Ht基因又叫抗除草劑基因,它指導的蛋白質能夠在植物體內分解除草劑物質,使植物獲得抵抗高濃度除草劑的能力。因此在田間噴灑除草劑之後,雜草會因為對除草劑的抵抗力不足而被殺死,而農作物得以正常存活。相對於非轉基因農作物使用機械來除草,種植轉Ht基因的農作物更加經濟。
發展前景
自1996年首例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技術研究與產業應用快速發展。發達國家紛紛把發展轉基因技術作為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發展中國家也積極跟進,並呈現以下發展態勢:
壹是品種培育速度加快。隨著生命科學、基因組學、信息學等學科的發展,轉基因技術研究日新月異,研究手段、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基因克隆技術突飛猛進,壹些新基因、新性狀和新產品不斷湧現。品種培育呈代際特征,全球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已從抗蟲和抗除草劑等第壹代產品,向改善營養品質和提高產量的第二代產品,以及工業、醫藥和生物反應器等第三代產品轉變,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的重點。
二是產業化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25個國家批準了24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應用。以轉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2550萬畝發展到2009年的20億畝,14年間增長了79倍。
美國仍然是最大的種植國,2009年種植面積9.6億畝;其次是巴西,3.21億畝;阿根廷,3.195億畝;印度,1.26億畝;加拿大,1.23億畝;中國,5550萬畝;巴拉圭,3300萬畝;南非,3150萬畝。值得壹提的是,2000年以來,美國先後批準了6個抗除草劑和藥用轉基因水稻、伊朗批準了1個轉基因抗蟲水稻商業化種植;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哥倫比亞4國批準了轉基因水稻進口,允許食用。
三是生態和經濟效益十分顯著。1996至2007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累計收益高達440億美元,累計減少殺蟲劑使用35.9萬噸。2008年,全球轉基因產品市場價值達到75億美元。
2009年11月27日,農業部批準了“華恢1號”、“Bt汕優63”兩種轉基因水稻,壹種BVLA430101轉基因玉米的安全證書,兩個產品分別限在湖北省和山東省生產應用。獲得兩個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是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及其同事。這是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也是全球首次為轉基因主糧發放安全證書。但是,有關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的消息引來了各種擔憂,也引起了部分網民的強烈反對。
中國於2000年8月8日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國務院於2005年4月27日批準了該議定書,中國正式成為締約方。議定書的目標是保證轉基因生物及其產品的安全性,盡量減少其潛在的對生物多樣性和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損害,在缺乏足夠科學依據的情況下,可對他國試圖入境的轉基因生物及產品采取嚴格的限制與禁入措施。
該公約的第23條規定,對轉基因生物要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增加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應在決策過程中征求公眾意見,向公眾通報結果。
隨著轉基因問題日益成為熱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轉基因,但是同時也出現了關於轉基因的諸多爭議。
許多文章和書籍(例如《生化超限戰:轉基因食品和疫苗的陰謀》)是反對轉基因的代表作之壹。甚至有反對派把支持轉基因者說成了壹種原教旨主義的歇斯底裏。來自於支持和反對轉基因技術的聲音在科技原理、監控和意識形態範疇尚存在巨大紛爭。
主要影響
生態系統
減少溫室氣體排量
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發布2012轉基因作物年度發展報告
《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12》,指出2012年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增幅首次超過發達國家,並認為發展轉基因作物可減少溫室氣體排量。
ISAAA在年度報告中分析了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影響。報告指出,2011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節約了相當於47300公斤的殺蟲劑,高產的轉基因作物節省了相當於1.09億公頃的耕地,同時其效果相當於減少了約230億公斤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通常,種植轉基因作物不需要大面積野外田間耕作。減少耕作能使土壤中保留更多的殘留物,從而在土壤中捕獲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此外,較少的田間作業也必然降低燃料消耗和隨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23]?
轉基因作物因為是人工制造的品種,我們可以把這些品種,看作為自然界原來不存在的外來種。壹般說來,外來物種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造成威脅或危險會有壹段較長的時間。有時需10年的時間,或更長的時間。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種植至今最長也就是5~6年的時間,壹些潛在風險在這麽短的時間內,不壹定能表現出來。可是有些風險在實驗室水平上已經證實。如Mikkelsen等證實抗除草劑轉基因油菜的抗除草劑基因可以通過基因流在壹次雜交、壹次回交的過程已轉到其野生近緣種中(Mikkelsen et al., 1996)。
對於農田生態系統(Agro-ecosystem),同樣存在各種風險,例如:
導致殺蟲劑用量增加(抗性的選擇和轉運到可相容的其它植物中)
產生新的農田雜草(基因流和雜交)
轉基因植物自身變為雜草(插入性狀的競爭)
產生新的病毒(不同病毒基因組和轉基因作物的病毒外殼蛋白的重組)
產生新的作物害蟲
對非目標生物的傷害(食草動物的誤食)
動物影響
真相這個流言來源於2010年4月16日《俄羅斯之聲》(壹個俄羅斯的電臺網站)上的壹篇文章:《俄羅斯科學家證實轉基因食物是有害的》。
此文主要介紹了俄羅斯科學院生態與進化研究所研究人員Alexey Surov的壹項研究結果。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坎貝爾倉鼠分為四組,都餵給它們常規的食物。不同的是,壹組的食物不添加任何東西,壹組添加非轉基因大豆,另壹組添加轉基因大豆,最後壹組則添加更多的轉基因大豆。結果發現,食用轉基因大豆的那些倉鼠,他們的後代相比對照組,在生長速度和性成熟速度上都要慢,並且部分倉鼠失去了生育能力;此外,在第三代的倉鼠中還發現了嘴裏長毛的畸形。
那麽,這個研究結論究竟有多可靠呢?
首先,這項研究結果並沒有正式發表在科學雜誌上。我們檢索了絕大部分重要的科學數據庫(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重要的科學文獻),都未能找到與Alexey Surov博士這項研究相關的論文。在著名的反轉基因專家、國際暢銷書《種子的欺騙》(這是壹本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最暢銷的書籍。——《生態學雜誌》)的作者Jeffrey Smith發表於2010年4月20日的壹篇網絡文章裏,看到了關於這項研究更為詳細的描述。
Jeffrey Smith的文章特別提及Alexey Surov的這項研究預計將於3個月後(也就是7月份)發表。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看到這項研究結果的論文。我們無法猜測論文沒有發表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通過“同行評議”機制的論文結論是不足信的。同時,作為壹位科學工作者,在實驗結果尚未發表時,就向媒體透露所謂的“科學結論”,也是極不負責任的行為。
Alexey Surov的另壹篇文章《壹種新的器官異位:壹些嚙齒動物口腔中的毛發》 [3]於2009年發表於俄國國內雜誌《Doklady Biological Sciences》。文章中描述了實驗室飼養的倉鼠口中長出毛發的發現,並對毛發的生長分布、成分等作了介紹。在文末,作者並沒有發現確切的原因,而是猜測說“可能是實驗室飼養倉鼠用的大豆等食物中的含有的轉基因成分或者是汙染物質引起的”。事實上,這只是壹個偶然的觀察結果,而文章也並沒有對產生這種畸形的原因進行考察,也就不能得出是轉基因食物導致這種畸形的結論。
批準作物
截至2013年9月,我國批準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並在有效期內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準商業化種植。證書的發放是根據研發人的申請和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評審,經部級聯席會議討論通過後批準的,有效期壹般為五年。證書的批準信息已經在農業部相關網站上公布,各批次的批準情況都可以查詢。
取得了轉基因生產應用安全證書,壹般只用於科研,並不能馬上進行商業化種植。按照《中華人民***和國種子法》的要求,轉基因作物還需要取得品種審定證書、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才能進入商業化種植。截至2013年9月,轉基因水稻和轉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種子法規定的審批,沒有商業化種植。而之前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番茄和甜椒的轉基因品種,已因為無明顯優勢而被市場淘汰,現證書已過期。
綜上所述,非轉基因即沒有轉基因,是在沒有經過轉基因技術操作的個體修飾詞。
同時,《非轉基因》是也壹款Android平臺的應用。轉基因技術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於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壹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非轉基因則是不含轉基因成份或沒有經過轉基因的操作。非轉基因網為您提供轉基因危害信息、非轉基因食品指南,行業資訊等。另外本軟件還帶有周邊定位功能,用戶可以快速尋找到周邊的餐廳美食、商場超市、停車服務等信息,讓用戶更方便的體驗移動生活服務平臺。溫馨提示:應用中“關於我們”及“服務”欄目都有熱線直撥功能!在使用過程中請註意!(支持版本1.6及以上固件版本)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轉基因、非轉基因、非轉基因大豆詞條以及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