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對鮮藥的臨床應用有著豐富的經驗。2000年《中國藥典》中搗爛外敷的鮮品有20種之多,搗汁用或鮮品煎服的有11種。據調查,在2000多種常用中草藥中,有近1/3在傳統用法中是以“鮮”為主的。現代先進科學技術推動了鮮藥的臨床研究事業的發展。現據近年來國內報刊上公開發表的相關研究資料,對鮮藥的臨床應用特點及現代研究狀況作壹綜述:鮮藥在中醫臨床上應用廣泛,最常見的適應證有:①外感風寒、溫病及傷暑;② 咳血、衄血、吐血諸血證;③ 急性菌痢腹瀉;④ 肺炎、肺癰、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白喉;⑤ 腮腺炎、乳腺炎、扁桃體炎;⑥傷科、外科病癥;⑦惡性腫瘤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⑧ 急危重癥的急救與解毒等。可見鮮藥在臨床雜病、急危重癥的救治等方面上,有其獨特之處。鮮藥在臨床上傳統使用方法與普通中藥飲片不完全相同,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幾種:① 直接入湯劑法;② 自然汁內服法;③ 蒸露法;④ 煎膏法;⑤搗爛外敷法;⑥ 自然汁外用法等。以上鮮藥的傳統使用方法,臨床應根據不同病癥及緩急輕重,結合實際情況辨證選用壹種或幾種方法配合使用。傳統中藥的保鮮方法有:① 自然貯藏法;② 砂藏法;③砂植法;④ 冰箱貯藏法;⑤塑料薄膜保鮮法;⑥移栽法等。這些方法在當時無疑為中藥材的保鮮做出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其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
近年來,現代科學技術在中藥保鮮方面的應用進行過不少嘗試,取得了壹些成果,主要有以下幾種:① 限氣(MA)貯藏技術法;②氣調貯藏法;③輻照貯藏技術法;④ 真空冷凍幹燥法;⑤ 冷凍貯藏法;⑥密封冷藏法;⑦ 應用保鮮劑保鮮法等。隨著現代高新科技的發展,鮮藥的制劑工藝也逐步發展起來,通過提取及生化 處理等技術,最大限度地保持藥物的生物活性,達到鮮用的目的。
由於鮮藥的培養、貯藏及運輸成本較高,加上藥材保鮮技術落後,使鮮品藥難以在現代臨床中廣泛使用。壹方面,民間使用鮮藥的經方驗方不斷流失;另壹方面,即使是臨床中醫生,隨著醫藥分家,對鮮品中藥的識別與應用也知之甚少。20世紀80年代,國內中醫藥領域的有識之士呼籲恢復鮮藥供應,並加強對鮮藥保鮮技術等基礎工作的研究。國內許多臨床工作者及科研單位投入鮮藥的研究開發工作中。隨後,鮮藥的保鮮技術研究、鮮藥的化學成分及藥效實驗、鮮藥的制劑開發等工作不斷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