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教育始於遠古,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結繩記事、蚩尤教授育苗技術、契丹教民、後稷教民豐收的傳說和記載。到了夏、商、周時期,出現了官辦的學、庠、令等社會機構。隨之出現了壹批有影響的教育家。
六藝聖人子夏墓
子夏在西河設學
春秋末期,孔子繼承六藝,組織私學,創立了儒家學派。據說孔子壹生有弟子三千,其中蔔子夏是他的得意門生之壹。子夏為儒家經典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比孔子小 44 歲,在儒家學派中以文學著稱。相傳《論語》是子夏等人合寫的,漢人徐邦稱:"詩書禮樂,集自孔子;章句發明,始於子夏"。可以說是對子夏學術地位的客觀評價。
河津蔔子夏祠
蔔子夏在河西壹帶設教授、收弟子,教出了壹批著名弟子,開創了戰國新文化。
據考證,《史記》中所說的西河,應該就是今天的河津壹帶。直到今天,我們還能在運城市河津市看到紫霞墓的遺跡,當地自古就有紫霞在河津講學的傳說。即使在運城市的芮城縣,也曾有紫霞墓、紫霞書院、西河書院等遺跡。
筆者當過幾年教師,寫過壹篇論文《教書與育人》,探討如何處理教書與育人的關系。壹個好老師,不僅要會教書,還要會育人。紫霞的育人可謂碩果累累。他最有名的弟子是戰國初期的賢君魏文侯魏斯。他任用賢士,變法革新,很快將魏國建設成為戰國初期第壹強國。此外,魏文侯手下的壹些著名賢臣據說也是子夏的弟子。比如主持變法的李悝、名將吳起、高士田子方、大商人段幹木,甚至墨家的禽滑厘等等。由於魏文侯君臣以變法著稱,而他們又都是子夏的弟子,所以後世認為子夏的思想中含有法家的成分。
紫霞還是壹位健康長壽的典範,據說她活了 100 多歲。唐玄宗時,紫霞被追封為 "衛侯",宋朝時又被追封為 "河東公"。
據史書記載,漢末魏初的河東太守杜畿,在河東地方長官中仕途顯赫。縱觀漢代,河東郡名人較少,個別衣冠大家族,往往三代而絕,難以延續。但經過東漢時期幾任儒學都督,特別是漢末杜畿的努力,漢代以後,河東郡壹帶人才輩出,風氣大變。
杜畿的治國之道結合了儒家和道家的特點,既寬厚愛民,又清靜無為。遇到訴訟,他秉承孔子 "無訟 "的理念,盡量與百姓講道理,做說服調解工作,不厭其煩地勸說涉訟的百姓回家反省,尋求解決之道。如果不服氣,可以再到府衙,聽知府說理。這樣壹來,百姓的良知被喚醒了,鄉民們紛紛自責道:"有這麽壹位愛民的好太守,我們為什麽不聽他的教誨呢?"於是,民間的糾紛和官司越來越少,社會也穩定了下來。
在移風易俗方面,杜畿經常到所轄各縣巡視,發現孝子、貞婦、順孫,就下令免除他們的徭役,鼓勵他們好好勞動,好好生活。
在經濟方面,農業和畜牧業都受到了重視。杜吉敦促人們努力耕作和紡織,多養牛和馬。就連養雞、養豬、養狗這些小事,杜畿也十分關心,並制定了章程。河東郡的經濟很快就上去了,百姓勤於耕作,豐衣足食,官府也積累了大量的糧草。
杜畿想:"民富,不可不教也"。解決了吃飯問題後,杜畿開始倡導教育。由於時值亂世,軍事不可忽視,他便在冬季農閑時,召集青壯年男子搞軍事訓練。此外,他還開辦學校,以教授的身份講授儒家經典,在全縣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氛圍,極大地改變了社會風氣。河東有位名儒叫樂賢,曾協助杜畿從事教育工作。後來,杜畿向朝廷推薦樂賢為博士。多年後,河東郡的儒生特別多,據說這是杜畿灌輸的結果。魏略》評論說:"至今河東儒者尤多,故為桂故也。"
隋儒文子墓
王通設教於河汾
王通,名仲淹,號文子,約生於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卒於隋大業十三年(617年)。他是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和儒家文化的傳播者,隋末唐初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文學家,隋末大儒,謚號文子。祖籍山西祁縣,北魏遷居河東郡龍門縣(今萬榮縣通化鎮)。主要著作有《東征歌》、《續詩》、《續書》、《禮論》、《樂經》、《易贊》、《元經》等。王通出生於書香門第,年輕時學業有成。二十歲時,他在名臣薛道衡、楊素的推薦下,到長安覲見隋文帝,提出了治國方略《太平十二計》。當隋文帝問及治國方略時,他侃侃而談:"得人才者得天下,施仁政者安天下,順民心者定天下,忘己利者興天下,剛柔相濟者順天下,剛柔相濟者順天下。剛柔相濟順應自然規律的天下,田地不荒蕪,百姓不匱乏物資不阻塞的富足天下,選拔賢能的天下,賢臣當政百姓富強安定的天下,功過是非賞罰分明嚴明統壹的天下,精兵簡政國泰民安的康天下"。隋文帝對於王通的文才十分賞識,便任命其為蜀郡司戶參軍,後又為蜀主讀書。後來,由於朝中壹些人的質疑和反對,他的雄才大略沒有被國君采納。
王通廟
王通帶著失落和不滿離開長安,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官場腐敗,民不聊生,便想到這個腐敗的朝代即將滅亡,不久的將來會出現壹個新的朝代。於是,他萌生了為新政權培養壹批優秀人才的想法。於是,他 "遁入空門",熱衷於著書立說。
王通的家鄉位於龍門,素有黃河護城河之稱,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又因大禹治水而得名玉門。又因鯉魚跳龍門而聞名中外,故稱禹門。鯉魚躍龍門"、"大禹治水"、"蔔子夏西河設教 "等經典故事都發生在這裏。加之這裏山環水繞,風景秀麗,是壹塊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的寶地,所以他把家鄉龍門作為立教的絕佳之地。
他設教的地方,就是當時的龍門縣城。由於隋煬帝無法無天,戰亂不斷,他離開縣城,遷到了現在的山西省萬榮縣吉縣村。後又遷居呂梁山南端黃車山的 "白牛溪"。王通在此隱居十余年,專心著述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