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
基本概念 催眠術(hypnotism,源自於希臘神話中睡神Hypnos的名字)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並能夠產生神奇效應的壹種法術。 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註意、想象等)引起的壹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並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催眠包括催眠藥物和催眠術。正常使用催眠藥物有利身體健康。催眠藥物能避免失眠對人體的嚴重危害,治療失眠病,提高睡眠質量。官方允許藥店合法銷售許多副作用較小的催眠藥物,這些催眠藥物不屬於精神藥品。
什麽是催眠術
催眠術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受術者進入催眠狀態能夠產生神奇效應的壹種法術。
催眠是以人為誘導(如放松、單調刺激、集中註意、想象等)引起的壹種特殊的類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識恍惚心理狀態。其特點是被催眠者自主判斷、自主意願行動減弱或喪失,感覺、知覺發生歪曲或喪失。
在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遵從催眠師的暗示或指示,並做出反應。催眠的深度因個體的催眠感受性、催眠師的威信與技巧等的差異而不同。催眠時暗示所產生的效應可延續到催眠後的覺醒活動中。以壹定程序的誘導使被催眠者進入催眠狀態的方法就稱為催眠術。
采用特殊的的行為技術並結合言語暗示,使正常的人進入壹種暫時的,類似睡眠的狀態,催眠狀態也可由藥物誘發,分為自我催眠與他人催眠,自我催眠由自我暗示引起;他人催眠在催眠師的影響和暗示下引起,可以使病人喚起被壓抑和遺忘的事情,說出病歷,病情,內心沖突和緊張。催眠還可以作為壹種治療方法(既催眠療法)減輕或消除病人的緊張、焦慮、沖突、失眠以及其他的身心疾病。
在中國,可以說“催眠”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古代的“祝由術”,宗教中的壹些儀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過當時多是用來行騙的,或是壹種迷信活動。在歐美,很早就有人傾力研究催眠。記錄較早的是1775年在巴黎有壹位喜歡心理治療的奧地利醫生名叫麥斯麥爾(FranzAntonMesmer)的“催眠”,他能夠通過壹套復雜的方法,應用“動物磁力”治療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並用神秘的動物磁氣說來解釋催眠機理,按現代理解那就是壹種暗示力。據傳法國政府準備出很多錢購買他的治療方法,但他都不肯,這可能是由於他自己也不清楚。後來,壹位蘇格蘭醫生布雷德(James‘Braid)對該現象發生了興趣,能夠給手術病人引起麻醉,於19世紀提出“催眠”—壹詞,並對催眠現象作了科學的解釋,認為是治療者的所引起的壹種被動的、類睡眠狀態,並借用希臘文“hypnos”(即睡眠的意思)壹詞改為“hypnosis”(催眠),使得催眠術有了廣泛的傳播,至今壹直沿用這壹術語。後來,在前蘇聯生物科學家巴浦洛夫帶領壹班人多年系統深入的研究下,催眠有了長足的發展,催眠真正成為壹門有理有用的應用科學。現在,在很多國家有名望的大學、醫院裏,都設有催眠研究室,並積極開展著把催眠應用於醫學、教學、產業等領域的可行性研究。
乍壹看催眠給人以神秘、魔術般的印象,這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認真研究壹下催眠就會知道,催眠不是像魔術、占蔔那樣虛幻的東西,也不僅僅是催眠、被催眠這壹單純的過程,實際上,它有著非常嚴密、完整的理論,是壹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大有作為的科學。
壹. 催眠術的小史
催眠術是壹項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心理調整技術。
在古代就有很多類似於催眠的記載,由於科學不發達,便借助自身或者外界的力量來治療某些疾病。再如寺廟的僧侶或者教堂的神甫等進行講道、說法、告解等,都有類似於自我催眠的作用。這就是催眠的神學時代。
在18世紀,麥斯默提出“動物磁氣說”,認為生病是人體磁場流通的阻礙,需要借助外力打通磁場,就能治療疾病。
1841年11月英國著名的外科醫生布雷德(G.Braid)在觀看壹位瑞士醫師用催眠術治病表演時,他用挑剔的、蔑視的態度想從中找出欺詐騙局,結果未發現有任何破綻,於是他也開始了對催眠的研究和應用。由於催眠能改變人的感覺敏感性,1841年布雷德開始用催眠來麻醉、鎮痛。布雷德是用凝視水晶球的方法做催眠,他開始提出了眼神經疲勞學說,認為這是壹種類似睡眠的狀態,這種使人進入清醒和睡眠之間的狀態的方法就是催眠術(布雷德首先提出來的)。
現在的催眠學理論的最新發展是二層次學說:
A 第壹層次:物質層次——腦神經系統功能。腦神經接受心理暗示後,進行儲存、分析後通過神經生物的變化,影響生理活動功能,內分泌和植物神經系統發生相應的變化,誘導催眠狀態。
B 第二層次:個人心理活動的接受情況,主要是心理功能的作用如:暗示。在催眠狀態下接受暗示性指示更具作用。
進入催眠狀態後,催眠師和受術者之間特殊的單線聯系,會使得受術者在生理功能和心理感受上發生積極的變化。腦內乙酰膽堿(分泌越多活動越淺緩)、多巴胺(分泌越多越振奮)、疲勞素等分泌改變,影響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從而提高人的身體器官的功能;同時受術者對催眠師的指令願意接受而且能夠合作,在催眠師的幫助下改善情緒,調節壓力,解開心結,開發潛能。這就是為什麽催眠術能夠起到調節身心作用的原因。
二.究竟什麽是催眠術
其實,當壹個人與自己的感覺進行溝通,或者正在做內心觀想工作,便是處在壹定程度的催眠狀態了。催眠術是通過特殊的誘導使人進入類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技術,在此種狀態下,人的意識進入壹種相對削弱的狀態,潛意識開始活躍,因此其心理活動,包括感知覺、情感、思維、意誌和行為等心理活動都和催眠師的言行保持密切的聯系,就象海綿壹樣能充分汲取催眠師的指令,能導致這種狀態的技術就叫催眠術。
三.催眠的基本形態
催眠有兩種基本形態,那就是母式催眠與父式催眠。所謂母式催眠就是用溫情去突破受術者的心理防線,也就是壹種柔性攻勢;父式催眠就是以命令式的口吻發布指示,讓妳感到不可抗拒,而不得不臣服。在催眠過程中,常常根據不同的對象,或同壹對象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選擇使用不同的催眠方式。
四.生活中的自然催眠現象
其實催眠現象是人的壹種自然適應的反應,生活中也有這樣的自然催眠現象。比如公路催眠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駕駛員長途駕駛,單調的汽車馬達聲會誘發催眠狀態容易發生事故,所以在修築公路時會在路旁設置壹些醒目的標誌,或者有意識地將公路築成彎道,避免誘發公路催眠。
長途乘車旅行也是同樣。長途旅行中單調、刻板的車輪轉動聲也會成為催眠性刺激誘人進入催眠狀態,在催眠中似乎能聽到列車員報站的聲音,而對其他聲音則迷迷糊糊甚至壹無所知。
凡是單調、重復、刻板的刺激都能誘發不同程度的催眠,我們每壹個人都有這方面的體會,這是人的正常反應功能;而催眠術則是幫助人們開發和利用自身的這些功能,為調整身心狀態,提高生活質量服務的。
催眠術的應用
長期以來,催眠術在人們心目中壹直帶著壹種神秘的色彩,奇異的作用,或視為江湖術士的妖法而排斥在科學殿堂之外,使它的聲譽受損,遭到非議。特別是在我國長期封建社會的影響下,尤其被那些不法之徒用作愚弄和欺騙人們的伎倆達到他們的個人目的,使催眠術遭到致命的傷害。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科學的興起,人們努力探討催眠術的奧秘,使其不斷科學化、系統化。催眠術作為心理調整和治療技術,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它作為心理學之瑰寶,受到各界人士的關註,研究越來越深入,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心理保健和醫學界、商業界、教育界、體育界、司法界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註重生活的質量。現代都市的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也看重精神生活;關註身體健康的同時也關註著自己的心理健康。越是高層次的人,越會註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催眠術作為壹種特殊的心理調整和放松技術,在緩解都市人心理壓力,調整身心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發揮特殊的作用。
現在主要提供的催眠服務:
1.減壓放松,消除身心疲勞感
2.改善睡眠,提高休息質量
3.心理調整,體驗自信與充實
4.改善情緒,面對生活遊刃有余
5.自我催眠,提高自身調整應變能力
實施催眠的相關註意事項
壹 實施催眠的環境和時間設置
環境設置:最好選擇安靜、舒適、溫馨的環境,有利於放松心情的環境,使人能自然而然地感到輕松、舒適和安全。
時間設置:壹般壹次催眠壹個小時左右,根據催眠中要解決的不同問題視具體情況調整。作為治療性的催眠最起碼5次治療,第壹次為適應性治療,第二次才真正開始治療;壹般每10次為1個療程。當然,由於個體差異有人並不壹定需要做完整個療程就全面恢復。
二 接受催眠調整期間的生活習慣
每次治療前要排空大小便,不要吃得太多太飽;消除雜念,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治療;絕對禁止飲酒(飲酒後會出現頭昏、頭痛、煩躁等反應),盡量不服用人參、激素等;盡量保持有規律的生活制度;向催眠師真實反映治療後的體驗和變化。
三 實施催眠的禁忌癥
雖然至今未見催眠暗示伴發嚴重後果的實例報導,但實施催眠仍應註意選擇適應癥,同時註意禁忌癥,避免可能出現的不良情況。禁忌癥範圍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精神分裂癥或其他重性精神病。這類病人在催眠狀態下會促進病情惡化或誘發幻覺妄想。
2 腦器質性精神疾病伴有意識障礙的病人。催眠可使得癥狀加重。
3 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心力衰竭等。
4 對催眠有嚴重的恐懼心理,經解釋後仍然持懷疑態度者。
關於催眠的常見疑問
1 問:催眠術是否就是會讓人睡覺?
答:催眠術並不是催人入睡的技術,催眠狀態和睡眠狀態也有很多區別。雖然表面看起來好像睡著了壹樣,但其實受術者和催眠師保持著密切的感應關系,他的潛意識活動在催眠師的引導和幫助下發揮積極的作用;雖然催眠狀態下也是在休息,但休息的深度和質量高於壹般的睡眠,有時只睡了十多分鐘,感覺就象睡了很久。雖然催眠術對於治療睡眠問題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它不僅僅限於這壹個方面的作用,而是可以對人的身心狀態進行全面的調整。
2 問:催眠中被催過去後會不會醒不過來了?
答:催眠過程中受術者和催眠師保持著密切的感應關系,所以看起來受術者好像什麽都不知道,但其實他在和催眠師進行潛意識的溝通,與外界保持著聯系,在催眠師的指令喚醒後就會醒來。當然,如果任其催眠狀態持續下去,則可進入自然的睡眠狀態,經過充分睡眠後受術者也會自然醒復,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或者不良後果。同樣,在正常的自然睡眠狀態中,也可以通過催眠術轉入到催眠狀態,這稱為睡眠性催眠術。
3 問:催眠就是要讓人什麽都不知道了,然後就會發生壹些神奇的改變嗎?
答:催眠並不是要剝奪人心理活動的能力,雖然有意識活動的水平降低,但人的潛意識活動水平反而更加活躍,這時有的受術者會有迷迷糊糊意識不清的感覺,好像只能聽到催眠師的聲音;而有的受術者覺得自己很清醒,什麽都聽得見,甚至認為自己完全沒有被催眠,這些感覺在催眠狀態下都可能會出現,也都不會影響催眠的進行和治療效果。當然,受術者越是按催眠師的指令去感受和體驗(而不是去檢驗),就越有利於從催眠中獲得更多有益的東西。
4 問:在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看到被催眠後催眠師要人幹什麽人就會去幹,要人說什麽人就會說什麽,是真的嗎?這樣會不會被別人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隱私?
答: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關於催眠的描寫都有誇張和失實的成分。每個人的潛意識有壹個堅守不移的任務,就是保護這個人。實際上,即便在催眠狀態中,人的潛意識也會象壹個忠誠的衛士壹樣保護自己。催眠能夠與潛意識更好地溝通,但不能驅使壹個人做他的潛意識不認同的事情,所以不用擔心會被控制或者暴露自己的秘密。並且,即便不是屬於隱私,但作為催眠師來說,也應該對於催眠過程中的情況為受術者保密,這是基本的職業道德。
5 問:催眠就是被暗示,所以是不是只有哪些沒有主見或者意誌不堅定的人,或者那些文化水平素質低沒有檔次的人才會被催眠?
答:催眠現象產生的原因相當復雜,暗示只是其中的壹個因素,並不是全部內容。催眠感受性是正常人都具備的壹種心理特征,所以並不是說只有缺乏主見的人才會被催眠;同時,根據催眠學界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催眠現象產生的第壹層次是物質層次——腦神經系統功能;第二層次是個人心理活動的接受情況。由此看來,那些越容易接受催眠的人往往是那些腦神經系統功能狀態良好,心理活動功能強效率高而且敏銳的人,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往往越是文化水平高、心理素質好、感受性敏銳的人越能夠從催眠中獲得好處,而過於年幼的兒童和過度衰老的老人以及生活中的低智能者因為腦神經系統功能狀態不佳而難於被催眠。
6 問:催眠對心理健康會不會有不良影響?
答:催眠術本身是壹種非常安全的心理調整和治療技術,只要施術者規範操作,不會對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即便催眠後有感不適,也能在下壹次催眠中得以解除,不會給受術者留下“後患”。當然,由於催眠術的特殊性,在實施催眠,特別是帶有心理治療和訓練內容的催眠時,應該由接受過專業訓練並有實踐經驗的催眠師實施催眠。
7問:如何選擇催眠治療師?
答:要選擇有相關的知識背景,經過嚴格專業訓練,有豐富實踐經驗,有高尚道德觀念的催眠師實施催眠才是安全的。例如:英國薩裏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蔡仲淮老師;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郝濱老師;中國催眠研究會,馬維祥老師;北京廣安門醫院,王衛東醫生等國內外著名的催眠治療師。
8問:催眠?那我的秘密不是都讓人知道了嗎?
答:這是很多人的疑慮,認為只要被催眠,就好像自己失去了意識,所有能講不能講的;通通講了出去……多難為情啊!這是因為壹般人,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以為催眠就仿佛被人點了穴,或是吃了迷幻藥般不醒人事,這或許是被壹些舞臺催眠秀,以及電影、小說對催眠的誇張描述,所產生的誤解。其時被催眠時,人的意識是清醒的,有時甚至因為內心的雜念平息,所以感覺上比平常更清醒,況且妳的潛意識,會保護著妳,妳可以選擇說與不說。
但是話又說回來,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妳有的欲望;別人也有,妳有的貪、嗔、癡、世俗人也都會有,雖然妳自己可以選擇說與不說,但是以我的經驗,只要妳很信得過妳的催眠師,而妳自己秉持著壹顆開放的心,那麼妳將是這個催眠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
既然催眠的時候,當事人的意識是清醒的,而使得有些人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被催眠?不禁要問:這樣催眠會有效嗎?是的,會有效!幾乎所有的催眠治療,都可以在「感覺上很清醒」的催眠狀態下完成。
9問:為什麼有些人容易被催眠而有些人卻很難被催眠?
答:常聽有些人自信滿滿的說:我壹定很難被催眠,因為我的意誌力很強。其實這跟意誌力壹點關系都沒有,但跟妳的頑固和偏執卻有絕對的關系;因為如果妳刻意抵擋被催眠,那妳就絕對不會被催眠,因為那時候妳是緊繃的,而被催眠的必備條件之ㄧ;就是要放松。而壹般來說;約有百分之95的人,都有相當程度的催眠敏感度,其中百分之5的人,非常容易被催眠,另外百分之5的人,很難被催眠。大部分的人都能夠被催眠,只是有些人,必須施以反覆、長時間的誘導,例如二、三個小時,才能進入催眠狀態,這樣就超過催眠師的正常負荷了。催眠大師密爾頓?艾力克森就經常使用無聊、重復的語言,經歷漫長的時間,成功的催眠了別的催眠師視為很難催眠的人。
而年紀越輕,也越容易被催眠,因為年輕人的腦細胞較有活力,而年紀越大者,腦細胞因為喪失了活力的關系,所以相對的較難被催眠。壹般來說,有下面這些特質的人,他的催眠敏感度會比較高。
壹、年紀輕
二、容易放松
三、對催眠師有安全感及信賴感
四、想像力豐富
五、專註力高
六、好奇心強
七、智商高
有些人認為容易被騙的人,比較容易被催眠,這恐怕是穿鑿附會的錯誤看法,事實上許多社會成就高、精明能幹的人很容易被催眠。倒是有些人自以為很聰明,目空壹切,偏執強烈,通常都很難進入催眠狀態。被催眠其實是壹種能力,這種能力越高的人,越能獲得催眠的益處
催眠術的出身不好
催眠術的出身的確不好,這是事實。雖然我們是催眠術的擁護者、使用者,但對這壹事實也無法回避。
催眠術,說得更準確壹些是“類催眠術”,在久遠的古代就已經有了,但它總是與宗教活動、甚至迷信活動聯系在壹起的。像中國古代的江湖術士所慣用的讓人們神遊陰間地府、扶乩等等,事實上都是借助於催眠術的力量,使人們產生種種幻覺或進入自幼書寫狀態。印度婆羅門教中的壹派所進行的“打坐”,就是壹種自我催眠的方法。後來這種方法被引入佛教,成為盡人皆知的“坐禪”。與此相似的便是道教中的“胎息法”。
古羅馬的僧侶每當從事祭祀活動的時候,就先在神的面前進行自我催眠,呈現出有別於常態的催眠狀態下的種種表現,然後為教徒們祛病消災。由於僧侶們的狀態異乎尋常,教徒們疑為神靈附體,故而產生極大的暗示力量。在古羅馬的壹些寺廟裏,還為虔誠的教徒們實施祈禱性的集體催眠,讓他們凝視自己的肚臍,不久就會雙眼閉合,呈恍惚狀態,從而可以看到“神靈”,還可聽到神的旨意等等。
總之,無論是在西方還是在東方,其宗教活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類催眠”現象。那時的催眠現象帶有濃厚的神秘與迷信色彩,有時成為宗教活動不可缺少的壹部分。
至於正式以治療為目的的催眠術的開端,也是與偽科學有所瓜葛。那就是麥斯默術。
德國人麥斯默(1734~1815),畢業於維也納大學,是壹位富有的開業醫生。他對占星術頗有研究,深得其中三味。曾寫過壹篇《關於行星給予人體影響》的論文。在文中,他將早先廣為流傳的“動物磁氣說”發揚光大。“動物磁氣說”認為:在天地宇宙之間充滿著壹種磁氣,壹切生物都依靠這種磁氣的養育,人類經常從星星中接受這種磁氣。麥斯默推論,既然人們要依靠這種磁氣的哺育,那麽這種磁氣的力量也會使壹切疑難雜癥煙消雲散,使人們康復如初。他的觀點在維也納未得到承認,1778年他來到歐洲的文化中心巴黎。在那裏,他把自己的理論變為實踐,運用被後人稱之為“麥斯默術”的方法,為人們治療疾病。
他的治療方法是這樣的:
在壹間光線昏暗的房間中央設置了壹個金屬桶,在桶內放壹些化學藥品和金屬,使之發生化學反應。然後讓眾多的病人握住金屬桶柄,或用發亮的銅絲觸及到患痛部位。同時暗示病人,會有壹種強大的祛病去痛的磁氣通過妳的軀體,從而使疾病痊愈,身體康復。壹切準備就緒以後,絲竹聲起,裹著絹絲衣裳的麥斯默飄然而至。他壹面在眾多的患者之間來回穿梭,壹面用長鞭或手指觸摸患病部位。壹段時間以後,患者就進入到麥斯默所說的“臨界狀態”——患者忘卻了自我,大聲喊叫,還有些人激烈痙攣或昏睡過去。壹陣興奮過去以後,病就好了。麥斯默術出現以後,巴黎城為之轟動,在上流社會的婦女中更是交口傳誦,壹睹為快,甚至連當時的法國皇後瑪麗·安托萬內特也熱衷於此道了。
毫無疑問,磁氣本身根本不可能治愈任何疾病,患者們之所以能夠康復如初,完全是由於自我暗示的緣故。麥斯默正是利用人類易受暗示的心理特點,用這壹奇特的方法誘導患者,使得牢牢壓抑著患者的潛意識心理釋放出來,通過疏導作用來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名噪壹時的“麥斯默術”引起了各界的註意。有人專門設計了相應的實驗對其進行探討。其結論是:麥斯默術是壹場騙局,所產生的治愈疾病的效果並不是由於磁氣的作用。囿於當時的認識水平,人們認識不到自我暗示的強大力量以及生理與心理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因此,法蘭西科學院宣布麥斯默術是壹種江湖騙術,毫無科學根據。加之國王路易十六世對此也很反感,並認為有傷風化,從而把他趕出法國。晚年的麥斯默在瑞士的布登湖默默地結束了他的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