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我國食用菌生產發展迅速,總產量居世界首位。特別是加入WTO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工業化、標準化水平越來越高,發展勢頭喜人。但機遇必然包含挑戰,競爭並非沒有新的壁壘。近年來,退貨、滯留甚至索賠等事件頻頻發生。FDA的數據顯示,2001年7月,美國海關扣留了96批來自中國的蘑菇產品,其中85批因有毒有害物質被扣留,9批因不潔被扣留。2002年春節期間,是食用菌產品的銷售旺季。結果香港衛生檢驗部門“抽查了所有含有致癌甲醛的蘑菇(香菇)”,因此取消了新加坡、北美、中國、臺灣省和香港的多項出口訂單。事實上,事件的起源始於2001。壹是日本媒體宣傳中國香菇含有農藥殘留或其他汙染,稱中國香菇有批次甲醛超標,而鉛、鎘等重金屬以及砷、氯、多菌靈、二氧化硫、毛發、竹絲、泥粉、蠟等也檢出超標;2006 54 38+0 5-7月,中國輸歐香菇被檢出甲醛。接著,歐美、東南亞等國家的媒體紛紛發表文章稱中國香菇“有毒”,“有毒”多指甲醛。通過前期的輿論準備,2002年6月5438+10月,日本政府實施《出口日本鮮蘑菇分批檢疫臨時檢疫措施》,通過逐批檢驗,拒絕中國蘑菇進口。導致我國蘑菇的經營和生產損失巨大,壹些大型蘑菇交易市場部分或全部停止交易。壹般來說,這些“綠色貿易壁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認證壁壘
比如國外對食用菌小包裝產品的要求,中國生產企業就不壹樣。有的需要在進口國註冊,符合進口國食品標簽的管理規定。例如,美國的食品警告標簽、日本的原產國(JAS)等等。以香菇為例。雖然中國產蘑菇和日本蘑菇在質量上沒有區別,但因為不是日本產的,只能以低1倍的價格出售。日本的經銷商會很好的利用這種現象來賺錢。他們會把便宜的中國蘑菇換上“日本制造”的標簽,仍然以同樣的價格出售日本蘑菇。日本公司Mori的商業策略更加精明。他們在中國購買蘑菇塊或投資生產蘑菇床,然後裝滿蘑菇後運到日本銷售。這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能以日本制造的高價出售。其實原料和工藝都沒什麽區別。
(2)農藥殘留限量標準。
我國原料中農藥殘留對蘑菇產品的影響並不明顯。根據國內權威部門的檢測結果,日本關註的十幾種農藥在國內大部分蘑菇中均未檢出。雖然檢測到了六六六和滴滴涕,但還不算超標,離限值至少差了壹個數量級。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9月,日本實施了新的《食品衛生法》修正案,對進口食品實施了更嚴格的“綠色貿易壁壘”。比如日本公布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清單中,菠菜的毒死蜱限量為0.01 mg/kg,而歐盟的菠菜為0.05 mg/kg,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和美國的蔬菜中毒死蜱最嚴格限量為0.05 mg/kg。顯然,日本的農藥殘留限量標準明顯嚴於國際標準。
此外,在壹些國家的食品安全指標中,放射性殘留物、金屬錫、銅、鉛砷、汞和化學添加劑的含量也非常苛刻,使得進口商品很難甚至不可能達到其標準。
(3)包裝標誌及其他
壹些國家對包裝材料和包裝標簽也有嚴格的要求,如包裝應節能、無廢棄物、可回收或自然降解、絕對不汙染環境等。,且標簽應標註圖形和文字,包裝在生產、使用、消費和處理過程中不得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其他方面,如包裝的緊密程度、包裝標簽的顏色、貨物運輸方式、國家間計量單位的差異等,都可以成為部分國家抵制我國食用菌產品進口的原因。而這些標準,在目前的知識、思維和實踐的基礎上,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能達到這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