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遊蛇科Colubridae
遊蛇科多達300屬1600~1800種,爬行動物的最大壹科,包括現存2/3的蛇,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且為除澳洲以外各地的主要蛇類。遊蛇科成員非常復雜,相當於進步蛇類的收容所,亞科眾多,劃分混亂,有時有些成員被列為獨立的科,其中最有爭議的是分布於非洲和中東的穴蝰,和新蛇亞目各科的成員均有些相似,但親緣關系均不很近,有時被單列為穴蝰科Atractaspididae(右圖)。遊蛇科多數為無毒蛇,部分為後溝牙毒蛇,其毒性多數不大,但也有極少數劇毒的種類和少數毒牙前置的種類。遊蛇科成員形態多種多樣,其中有些種類壹個種就有多種不同的花紋,最著名的就是美洲的王蛇Lampropeltis getula和乳蛇Lampropeltis triagulum(下左)。王蛇有10余個亞種,彼此之間差異甚大,從外表上往往會誤認為是不同的種類。乳蛇亞種多達25個,雖然無毒,但是外表與劇毒的珊瑚蛇非常相似,不同亞種的乳蛇看起來很象是不同種類的珊瑚蛇。遊蛇科最奇特的種類當屬亞洲熱帶地區的幾種金花蛇屬成員Chrysopelea(下右),它們可以在空中滑翔壹段距離,有飛蛇之稱。劇毒的遊蛇科成員主要分布於非洲,如非洲樹蛇屬Dispholidus(下中)和非洲藤蛇屬成員Thelotornis,它們的毒性均可致命,且非洲藤蛇的毒液尚無抗毒素。
(2)眼鏡蛇科Elapidae
眼鏡蛇科有70多屬310多種,是前溝牙的毒蛇。眼鏡蛇科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個溫暖地區,在陸地和海洋均有分布,其中在澳洲是主要蛇類。眼鏡蛇科常被分成陸生的眼鏡蛇科Elapidae和海生的海蛇科Hydrophiidae2個科,而海蛇科又常被分成尚須依賴陸地來繁殖的扁尾蛇科Laticaudidae和高度適應海洋生活的海蛇科Hydrophiidae2個科。眼鏡蛇科成員形態大多數與遊蛇科類似,但少數種類,如大洋洲的棘蛇屬Acanthophis體型極似蝰蛇科成員,這可能與大洋洲沒有真正的蝰蛇科成員有關。眼鏡蛇科成員的毒牙不能折疊收回,所以毒牙不能太大,遠小於蝰蛇科成員,其中體型最大的眼鏡蛇毒牙並不大於最小型的蝰蛇,但眼鏡蛇科成員的毒性往往更加劇烈,陸地上毒性最大的蛇是澳大利亞的內陸泰攀蛇(細鱗泰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左上),其壹次排毒量可以殺死25萬只老鼠!而壹些種類的海蛇毒性可能更大!陸棲的眼鏡蛇有45屬250種,在大洋洲、亞洲、非洲和美洲都有壹些著名的種類。眼鏡蛇在大洋洲是主要的蛇類,由於缺少其它蛇類,眼鏡蛇占據了比較多樣的生態位,著名的種類除了前面提到的泰攀蛇和棘蛇以外,還有虎蛇Notechis,伊澳蛇Pseudechis等,其中伊澳蛇屬包括澳洲最常見和分布最廣的毒蛇。亞洲的眼鏡蛇中最著名的當屬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右上),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大者體長可超過5米。非洲的眼鏡蛇以曼巴蛇Dendroaspis(右下)最著名,曼巴蛇主要為樹棲蛇類,但黑曼巴蛇Dendroaspis polylepis常在地面活動,黑曼巴蛇是非洲最大的眼鏡蛇,體長可達4米,黑曼巴蛇也是非洲毒性最大的蛇,且動作敏捷,攻擊速度快,非常危險。亞洲和非洲還有幾種噴射毒液的眼鏡蛇,主要攻擊對手的眼睛。美洲的眼鏡蛇以珊瑚蛇Micrurus和擬珊瑚蛇Micruroides為代表,它們是色彩最艷麗的蛇之壹,也是美洲毒性最大的蛇類之壹,壹些美洲的無毒蛇如乳蛇擬態成珊瑚蛇來保護自己。扁尾蛇有1屬6種,多分布於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近海,但有壹種分布於所羅門群島的湖泊中。扁尾蛇毒性劇烈,但很少咬人。海蛇有16屬55種,為卵胎生蛇類,完全擺脫了對陸地的依賴而在陸地行動困難或不能行走。海蛇與扁尾蛇分布區域大體類似,但其中的長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左下)不局限於近海而可生活與遠洋中,因此分布非常廣泛,不僅遍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還遠及東太平洋各地直到美洲沿海,它們也是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蛇類。
(3)蝰蛇科Viperidae
蝰蛇科有28~34屬220~250種,是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並可以折疊收回,為最進步的蛇類。蝰蛇科成員的體型多與其他蛇類明顯不同,身體短粗,尾短而突然變細,頭大而成三角形,有些種類頭上還有可感受紅外線的頰窩。蝰蛇科可分為無頰窩的蝰蛇亞科Viperinae、有頰窩的蝮蛇亞科Crotalinae和原始而神秘的白頭蝰亞科Azemiopinae三個亞科,它們有時也被升級為單獨的科。蝰蛇亞科約有12~13屬70余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各地。蝰蛇亞科包括分布最北的毒蛇,其中極北蝰Vipera berus遍布歐亞大陸北部,也是見於英國的唯壹毒蛇,最北可深入北極苔原地區。蝰蛇亞科包括壹些毒牙最大的毒蛇,如非洲的加蓬噝蝰Bitis gabonica的毒牙可長達5厘米。加蓬噝蝰也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壹,身體非常粗壯,與其近親犀噝蝰Bitis nasicornis(右圖)等同為花紋最復雜的蛇類。白頭蝰亞科僅以白頭蝰Azemiops fea(作圖)為代表。白頭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員,分布於緬甸和我國南方等地,非常罕見,目前人們對其所知甚少。蝰蛇科其它成員均屬於蝮蛇亞科,這是壹個非常成功的亞科,分布廣泛,在除了澳大利亞以外的各個大陸都有分布,且在大多數地區都是主要的毒蛇。蝮蛇亞科最著名的當屬響尾蛇Crotalus,以尾部可以發出聲音報警和可以感受紅外線而聞名。響尾蛇主要分布於北美洲,但是有3種見於中南美洲。美國東南部的東部菱背響尾蛇Crotalus adamanteus體長超過2米,是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中南美洲的巨蝮Lachesis muta體型比東部菱背響尾蛇更大,體長近4米,是西半球最大的毒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蝮蛇和最重的毒蛇。在亞洲蝮蛇的種類很多,其中蝮蛇屬Agkistrodon和烙鐵頭屬Trimeresurus的成員是我國最常見的毒蛇,也是我國咬傷人的主要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