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世界進入了以計算機為核心技術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計算機的研發成為科技的先鋒,誰掌握了計算機技術,誰就站在了時代的風口上。俗話說: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微軟的比爾-蓋茨、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這些計算機巨人正是站在風口上的人,但他們的前面其實站著壹個中國人,這個人叫王安。
他曾以自己創造的計算機和存儲硬件等設備稱霸世界計算機界,1986年財富值峰值20億,全美排名第五,王安公司聞名世界,創造了中國人在美國的科技奇跡。但王安公司就像堂吉訶德壹樣,壹直在與 IBM 電腦巨頭單挑,最終因決策失誤而敗下陣來,令人極為惋惜。
比爾-蓋茨已經認識到,如果王安能做出正確的決策,抓住機遇成功轉型的話,就沒有微軟什麽事了。王安就像劃過科技夜空的壹顆流星,絢麗奪目,卻又曇花壹現,他是壹個悲情的英雄。
天才
王安 1920 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在家鄉昆山度過。他 1920 年出生於上海,少年時代在家鄉昆山度過。16歲時,他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
在他的職業生涯末期,他遭遇了淞滬會戰,導致上海全面淪陷。
1941年,王安被迫流亡西南,他不甘落後,和七位同學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國軍設計無線電設備,也算是為國家的苦難出了壹份力。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政府派王安作為公派留學生到美國學習技術,以支援戰後建設。
王安作為公派留學生被派往美國學習技術,以支援戰後建設。
到達美國後,王安走上了壹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當其他留學生選擇在美國科技公司工作時,他選擇去哈佛大學讀研究生,學習更先進的技術。眼界和思維決定了壹個人的人生高度。此時此刻,王安手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但他已經把目光投向了世界頂尖學府--哈佛大學。
上天喜歡眷顧有準備、有膽識的人。王安精心準備了哈佛大學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的申請材料,抱著試壹試的態度找到了哈佛大學。
磁芯存儲器的發明者
在哈佛,王安遇到了他壹生中最偉大的啟蒙者--世界上第壹臺通用計算機的設計者霍華德-艾肯。王淦昌憑借非凡的創造力獲得了博士學位,並留在導師的實驗室工作。之後,他擁有了自己的專利發明--磁芯存儲器。
這是壹項劃時代的發明,因為原來的計算機存儲是用真空管做的,既耗電又容易造成計算機死機,壹旦停電,計算機死機,原來計算機的存儲就會全部消失。
自動雲端同步
與雲端服務同步無需手動操作。
磁芯內存迅速成為新電腦的標準配置。 王安不僅是個技術狂人,而且很有商業頭腦,他立即想到為自己的發明註冊專利。但由於他的實驗項目是由美國空軍資助的,哈佛大學只能申請公共****ing 健康方面的專利。
此外,王安的研究成果也屬於他導師的研究項目,他的導師不同意他申請專利,認為計算機發明應該公開向公眾提供。Wang沒有申請專利,而是聘請了壹位專業律師幫助他,最終他獲得了使用部分磁芯內存的專利。
王安的公司橫空出世,向 IBM 發起挑戰
王安在獲得專利後從實驗室辭職,以每月 600 美元和 70 美元的價格租了壹間小辦公室,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取名王安實驗室,開始了他的科技創業之路。王安想改變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傳統印象,必須在科技前沿做點事情,向美國人證明,中國人不僅僅會開餐館和洗衣店。
但王安不是菜鳥,來來回回與IBM談了十幾個回合,價格談不攏。IBM使出殺手鐧,以"待申請專利"為由要挾王安,王安被迫以5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專利權賣給IBM。這是他們鬥爭的開始。
王安走向巔峰
通過這次交鋒,王安抓住了 IBM 的弱點,由於大公司對計算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反應遲鈍,王安意識到自己的小公司有機會扳倒對手。 很多人認為王安與世界頭號電腦巨頭IBM競爭是個笑話,世界上其他所有電腦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還不到IBM的1/4,更何況王安幾十萬美元創建的小公司。
王安就是這麽有種。作為 "天選之子",王安臥薪嘗膽十幾年,終於把玩笑變成了現實。隨著 250 萬張 g 票的發行,憑借王安在計算機界的威望和王安計算機的質量,迅速擴張的王安公司市值壹路飆升,不僅還清了債務,規模也急劇擴大。
1975 年,王安公司首創了世界上第壹個具有文本編輯和檢索功能的系統,正是這壹核心技術使王安公司與 IBM 公司分庭抗禮。此後,王安公司又相繼推出了卡片識別器、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印機等新產品,每壹種產品都迅速風靡全球,占領市場。
到80年代初,王安公司的分支機構已遍布全球105個國家和地區,美國總部員工達到3萬人,年營業額達到30億美元。此時,比爾-蓋茨領導的微軟還只是電腦界的小弟,比王安差了十萬八千裏,喬布斯創辦的蘋果公司每月電腦銷量只有400臺,兩人都被王安視為行業老大。
1986年,王安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他回國後還受到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公的接見,鄧公握著王安的手說:"妳白手起家,家大業大,全靠個人奮鬥啊",此時的王安已是中國首富。
王安在雷厲風行的時候,還出了壹本書叫《經驗教訓》,其中最有名的壹句話就是,只要妳撿起石頭不會砸到自己的腳,久而久之,就會被認為是天才。
王安的第壹個錯誤
誰能想到,王安自傳的書名成了對王安公司末日最大的諷刺,壹語成讖。80 年代的計算機行業是行業的風口,但行業市場的風雲變幻轉瞬即逝,稍有決策失誤就會被公司摧垮,成為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十多年來壹直是世界首富,他掛在嘴邊的壹句話是:微軟離滅亡只有18個月了。
王安公司在雷聲大雨點小的情況下,從巔峰到破產只用了短短六年時間,王安公司的兩次戰略決策失誤將這家聞名世界的王安公司帶入了萬劫不復之地,自己搬起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IBM和王安都生產企業用和軍用計算機,80年代以後,個人電腦成為新風, IBM和王安都面臨著轉型的問題。
壹向保守遲鈍的 IBM 這次率先開放,聯合了壹批個人電腦小廠商進行集團化生產。 這些小廠商的技術規模和業務範圍有限,但他們的優勢在於設備的兼容性和易用性,並且擁有自己的軟件開發陣營。
當年這些很不起眼的小腦袋小生產商,壹個是蘋果,壹個是微軟,壹個是ARM.IBM通過抱團取暖,在新壹輪的電腦市場革新中站穩了腳跟。而王安卻判斷錯了方向,他認為開發個人電腦沒有前途,並將公司戰略定位為開發與個人電腦不兼容的高價機。
王安公司生產的電腦與 IBM、微軟等公司生產的電腦不兼容,甚至顯示器也不兼容,這立即引起了王安公司眾多客戶的抱怨。這壹失誤使王安公司錯失了暴利,成本上升,市場萎縮,使王安公司嚴重虧損。
更糟糕的是,王安公司沒有自己的軟件團隊。王安錯過了 PC 的繁榮期。 在受到市場重創後,王安終於放棄了他畢生引以為豪的用靜電晶體制造 Lohse 臺式機的夢想,隨波逐流,開始向 PC 轉型。
王安犯下的第二個錯誤
憑借王安在電腦界的強大影響力,王安生產的個人電腦大賣,公司逐漸回暖。盲目樂觀的王安認為公司重回巔峰只是時間問題,他想與 IBM 壹決雌雄。
IBM 是美國官方支持的涉及科技和經濟命脈的龐然大物,王安壹個小小的科技公司,如何對抗實力可怕的龐然大物,王安確實有點自不量力。 王安居然慫恿在IBM工作的比爾-蓋茨和格魯夫離開IBM。
這未免太異想天開了,比爾-蓋茨的母親就是IBM的高管,格魯夫也曾被王安羞辱過,被王安拒絕過。雪上加霜的是,王安身患癌癥,難以繼續掌舵。 王安手下有很多計算機人才,但他犯了壹個錯誤,不顧中國人的反對,讓自己的兒子王烈接管了公司。
這是王安壹生中犯下的第二個也是最大的錯誤,它使他的公司直接瀕臨破產。王烈是布朗大學的學生,有紮實的技術功底,曾建議王安果斷轉向個人電腦,這說明他還是有壹定的眼光的,但與王安相比,他缺乏的是發自內心地管理企業、讓企業起死回生的能力。
王力接手後,粗放式的管理迫使以錢伯斯為首的壹大批電腦精英離開。王安公司市值壹落千丈,壹年虧損4億美元,此後,王烈采取了殺雞取卵的策略。他大幅提高了產品價格,以至於客戶打壹個咨詢電話的費用竟高達 175 美元。此舉直接扼殺了王安公司,使其聲譽和口碑壹落千丈。
王安的教訓
王安臨終前,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他撤換了兒子,讓被稱為 "企業掮客"的愛德華-米勒(Edward Miller)掌管企業。米勒接受了他的建議,並將公司的債務從近 6 億美元減少到了 1200 萬美元。
但米勒不懂計算機技術,在止損的同時,沒有組織人力進行新產品開發,再加上王氏家族對米勒倍加防範,關鍵信息隱瞞不報,導致在米勒的掣肘下,公司的新舉措總是慢人壹步,最終導致王安公司於1992年徹底破產,此時王安已經去世兩年。
王安無疑是最有可能成為世界首富的人,但最終,他倒在了登頂的路上。
王安是個天才,也是個英雄,他沒有任何背景,獨自在美國科技界混得風生水起,躋身世界富豪和頂級發明家之列,但他也是個悲劇,主要原因是他剛愎自用,不以自我為中心,非要以卵擊石,沒有摸準市場的脈搏,走錯了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將整個下壹步的節奏打亂,永遠追趕不上。
走錯了路,不能及時調整,並不是公司破產,而是王安公司囿於中國式的家族觀念,不能大膽選擇優秀的經理人來掌舵,造成大量科技人才流失,這是王安公司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的最大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