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豬食裏加點油餅什麽的,長到200斤最快也要八個月。現在養豬簡單又容易。買個飼料直接餵就行了。不吃草不吃菜,人家懶得割草。壹般從40多斤到200斤不等,五六個月就夠了。據說還有壹種快速增肥添加劑。小豬長得更快。短短四個多月從40斤長到200斤,長得好快。這樣的豬肉能好吃嗎?
為什麽吃的豬肉不香不新鮮?讓資深廚師告訴妳真相。豬肉的風味、新鮮度和口感由四個指標決定:
(1)豬肉肌內脂肪含量越高,口感越軟;
(2)豬肉幹物質含量越高,口感越細膩;
(3)風味氨基酸含量,含量越高,肉越香;
(4)膠原蛋白越多,口感越糯。
1,豬的品種變了。
以前豬肉不常吃,能吃的人也不多。為了讓更多的人經常吃豬肉,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改良豬種,提高產量。
建國後,我們引進了美國杜洛克豬、英國約克夏豬、丹麥長白豬等壹系列外國豬。這些外來豬在150-180天可達到100公斤的出欄標準,飼料轉化率即料肉比約為1: 2.8,瘦肉率約為65%。瘦肉率越高,能賣的錢就越多。在與洋豬的較量中,中國土豬因為飼養周期超過10個月,飼料轉化率超過1:4,瘦肉率在50%左右,徹底敗下陣來,這也是為什麽養以前品種的豬少,洋豬多的原因。
2.豬餵的食物變了。
以前給豬餵米糠、玉米稭、花生稭、豬草、車前草、金雀花苗、薺菜、魚腥草、玉米粉、麥麩、棉餅、豆餅、剩菜等。飼餵的食物營養價值低,生長緩慢,幹物質含量較高。現在不同了。如果直接買飼料(顆粒飼料、預混料、全價飼料),營養配比和蛋白質含量都比較高,符合豬的生長需要,生長迅速,幹物質含量大大降低,豬肉香不香可想而知。
3.豬的飼養時間更短。
以前養壹頭豬要八九個月,甚至壹年。飼餵時間越長,風味氨基酸沈積越多,幹物質含量越高。現在餵完五六個月就出來了,四個多月就出欄了,豬肉香不香就清楚了。
4.養豬模式變了。
以前豬主要是家庭養豬,養豬的目的是為了吃或者賣。所以養豬的時候吃的是家庭剩飯,粗糧和草,養的人也不太急於讓豬宰殺,也不會非法添加來提高豬的瘦肉率。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工業企業用工需求的增長,家庭散養效益低,家庭養豬在減少,養豬逐漸成為壹種職業,規模化養殖場在增加。當養殖成為壹門生意,養殖的主要目的就不再是養好豬肉了。如何更快的養出更多的豬,成為養殖場考慮的主要問題。因此,飼料在豬的食物結構中的比例在增加,而其他粗糧和草的比例在減少。豬長得快,瘦肉越來越多,豬肉卻越來越沒味道,導致越來越差,越來越不香!
5,而且吃的多了,感覺不像以前了。
我以前很窮,只能在節假日吃頓好的。我切了兩斤豬肉,炸了。我覺得馬上就要放假了,馬上就要吃到好吃的了,壹年吃不了幾次。現在每天只要想吃肉,吃多了就會覺得習慣,不會覺得香。否則,試著壹年吃壹次肉。妳覺得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