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
黃犍牛肉
15
斤(去筋膜,切作棋子大片,用河水洗數遍,令血水凈,再用河水浸
1
宿,次日
再洗
2-3
遍,清水為度;用無灰好酒煮
1
夜,桑柴文武火,用砂罐煮,取出焙幹,黃色者佳,
黑焦不用。
每牛肉末
1
斤,
加入後藥
2
斤)
山藥
8
兩
(用蔥、
鹽炒山藥至黃色,
去蔥、
鹽不用)
蓮肉
8
兩(去心皮)
,白茯苓(去皮筋膜,為末,水飛過)
8
兩,芡實肉(取粉)
8
兩,白術
8
兩(油者,不用炒)
,薏苡仁
8
兩(炒)
,白扁豆
8
兩(去殼,姜汁炒)
,人參(去蘆)
4
兩,小
茴香(炒)
4
兩,幹姜(炒)
2
兩,砂仁(炒)
2
兩,青鹽
4
兩,川椒(去目,炒)
2
兩,甘草
(炙)
4
兩,烏梅肉
2
兩(熬濃汁半碗)
,粳米(洗凈,炒黃)
6
斤。
處方來源
《古今醫鑒》卷十六。
方劑功效
安五臟,消百病,和脾胃,補虛損,固元氣,實精髓,助脾健胃,瘦者令肥,老者健。
制備方法
上為細末,與米粉、牛肉末和勻,用小紅棗
5
斤,醇酒
5
斤,煮棗極爛,去皮核,搗膏,加煉
蜜
2
斤半,***和為丸,如彈子大。
用法用量
每次
2
丸,不拘冷熱茶湯嚼下,
1
日
2-3
次,永不饑。
辟谷,又稱避谷、去谷、斷谷、絕谷、絕粒、休糧、清腸等,大約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最
早的文字記載見於
1973
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去谷食氣篇》
,其中有
“
去谷者食石
韋
……
首重、足輕、體軫
”
的敘述,意思是說辟谷者往往產生頭重腳輕,四肢乏力的饑餓現
象。
現代人通常以為,辟谷就是
“
絕食
”
,與現在流行的斷食療法如出壹轍。實際上,這是
壹個
“
歷史悠久
”
的誤會。
據張國璽教授考證,辟谷並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任何食物,而是少食或食用
“
特殊食物
”
《淮南子
·
人間》稱:春秋時魯國人單豹避世塵居深山,
“
不衣絲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
猶有童子之顏色
”
。這是史籍所載最早之辟谷實踐,書中只是說他不食五谷,並不代表他不
吃其他東西。又如古書中記載道門名士於章在辟谷時
“
餌黃精、茯苓、山地黃
”
,可見他是用
藥食來代替五谷。
古人稱辟谷為
“
壹食為適,再食為增,三食為下,四食為腸張,五食饑大起,六食人兇
惡,百疾從此而生
”
,並強調
“
全不食亦兇,腸胃不通
”
。也就是說,辟谷過程中只是減少進
食,並不是不食,否則
“
亦兇
”(
指損害健康
)
。可見辟谷並不是什麽都不吃,而是慢慢節食,
少食;
或者不吃日常的五谷食物,
只吃壹些具有滋補作用的藥物,
或服食高營養而較難消化
的加工品。如常說的
“
服藥辟谷
”
,即是采取服食藥物以代替谷食的方法。
《神農本草經》
中就記載有山藥、蜂蜜、茯苓、蓮子、芡實、蒼
(
白
)
術、天門冬、麥門冬、澤瀉等代替谷食
的藥物。實際上山藥、蜂蜜等既是藥品,
也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可以代替谷物為人體提供營
養。後世的壹些辟谷術中,也有用大豆、大棗、胡麻
(
芝麻
)
、栗子、酥油、茯苓、黃精、天
門冬、白術、人參、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以代谷食的方法。還有用含豐富植物油的松子
仁、柏子仁、火麻仁等,再加入麥門冬、地黃、茯苓、山藥、黃芪、人參等富含營養物質中
藥,制成營養高、消化慢、質地較硬的食物,以供食用;還有服用壹些流質的胡麻湯、酥湯
等。
可見,
歷代的辟谷術修煉者,並非不吃任何東西,只是不吃或少吃五谷雜糧罷了。
如果
采取什麽都不吃的所謂
“
辟谷
”
,只會損害自己的健康甚至危害自己的生命,要持之以恒,
可
見奇效。
晴朗
無風的清晨,洗凈雙手與面部,
選擇壹個環境清新的地方,面對日出時的
朝霞
站立,放
松身心,屏去雜念調息入靜。怎麽衡量已經達到先
“
入靜
”
再
“
入境
”
地狀態呢?有壹條標準。
眼簾似閉非閉,既像是睜眼看見了
霞光
又像是閉眼感覺到
,若已經忘了自己是睜眼閉眼,
眼簾微閉卻能真切的霞光升起,達到
“
無差別
”
的狀態,
就說明已經入境。
在這種狀態下,霞光溫暖帶著生之氣,不僅能沐浴全身,且無形中仿佛能照透周身。
意念輕柔聚身中霞光不散,
凝練
與爐鼎壹體,
這就是
“
采日煉形術
”
。如果開口吞朝霞,
舌下生
玉液
,隨之送服,就是
“
餐霞
辟谷術
”
這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入門法,至於煉完有什麽效果、是否能入
門徑
?只有煉習的人
自己清楚,
但它沒有壞處,
誰都可以習練。
收功之後可以再加壹段動作,
手心相對輕輕地搓,
搓到微微熱感覺有些滑膩即可,不必太久太。
然後以雙手輕輕揉臉,也是揉到微微熱感覺有些滑膩即可,這就是養容之方。
——
若
堅持習練自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