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社會建設至少應包括四個部分,即社會民生建設、社會管理創新、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能力建設。
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可以理解為社會主體根據社會需求,為改善民生、促進社會進步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社會行為和過程。按照這樣的理解,我認為當代中國的社會建設至少應該包括四個部分,或者說這四個方面是當前中國社會建設的重點領域。社會建設的第壹個方面是民生建設,主要手段是社會政策體系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目標是“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五個“有”是對社會民生建設目標的高度概括,也是“十壹五”期間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核心任務。“十二五”規劃再次強調,“要把民生放在首位,完善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社會管理創新。
2011 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與創新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就當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八點建議。“十二五”規劃首次以五章十二節的篇幅論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2011年被譽為“社會管理創新元年”。社會管理是指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穩定,對社會關系、社會行為和社會組織進行規範和協調的活動。“社會管理”不能等同於“管理社會”,既包括政府對社會的管理,如群眾利益的協調、社會治安的防控、食品藥品安全的監管等,也包括社會的自我管理,即基於社會自組織的自我管理和社會組織與政府合作的社會管理。?
社會體制改革。
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推進必須以社會制度的改革和建設為支撐,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社會動員制度和社會流動制度。通過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大力培育和發展社會組織,提高社會自我管理能力,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基礎作用。推進社會建設,特別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能沿用傳統的群眾運動社會動員的思路,而是通過建立和完善法治,讓公民參與在有序的框架內進行。通過社會流動制度特別是戶籍制度的改革,廢除依附於身份差異的權利和福利的不平等,最大限度地促進社會成員的自由和向上流動,優化和調整社會結構。?
社會能力建設。
目前,壹些地方在推進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中,忽視了社會自身建設,特別是社會自組織、自管理。因此,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不僅沒有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反而抑制了社會的自組織、自管理空間。社會能力建設的關鍵是社會組織的培育和發展,政府在其中扮演著孵化器的重要角色。社會組織通過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和配合政府的社會管理,促進自身發展,發揮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
以上四個方面相輔相成,缺壹不可,* * *同構構建了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