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是管理火,壹個是崇拜火星,觀察它的運行。為了觀察日、月、金、木、水、火、土等星體的運動,古代人把天空分成大小不壹的二十八個群落,稱為二十八宿,作為觀察的象征,用來表示日、月、五星所到達的位置。
其中東方黑龍七夜中有壹顆星對著商丘,就是心臟,也叫火星和商興。4200年前,這顆恒星每年都以恒定的模式運行。它在東方出來的時候,在南方來的時候,在西方落下的時候,每年的重現時間都非常準確。
當時的魁拔就是用這種最簡單的方法,用肉眼觀察天空來確定農時和季節,告訴人們什麽時候開始收割和耕種,從而指導農牧業生產。據說這種以火星變化為導向的觀測壹直持續到公元前11世紀。
商祖岐之所以叫隗伯,是因為太歲星出現在石矛,叫“山隗”,出現在嘉年,叫“隗風”。久而久之,觀察火星的火和太歲星就叫做隗伯,觀察大火星就叫做隗和火星太。由於隗波壹生不辭勞苦,造福於李人民,人們對他十分敬仰,稱他為“火神”,所以這個驛站也叫“火神”。奎伯死後,人們按照他的遺願把他埋在了臺下。
擴展數據:
商丘還有壹個與火密切相關、被後人廣泛祭祀的傳說——隗囂。隗波是中國有記載的第壹位天文學家。他是黃帝的第四代孫子,帝嚳高辛家族的兒子。曾輔佐大禹治水。傳說在顓頊之後,帝嚳是商陸部落聯盟的首領,於是他讓兒子闞伯做這裏的“火首領”。
奎伯恪盡職守,努力救火。他死後,後人建廟拜他為火神。人們在他存放火種的土臺上建了壹座火神廟,或稱魁拔廟、魁拔臺,也稱火星臺、火神臺,後稱火神臺。
此站位於商丘市古城西南,毗鄰隋煬帝陵墓,距離200多米。
火神臺呈墓型,基圍270米,直徑56米,頂徑20米,臺高35米。根據考古發現,平臺完全由夯土建造,許多漢代的瓦片和陶器碎片都是在夯土中出土的。據推斷,最早的火神平臺可能建於漢代。
臺上的建築是元代大德年間範廷弼所建,距今已有700多年。現存的大雄寶殿、朝拜殿、大禪門、東西禪門、東西配殿、鐘樓和鼓樓,以及山門下的戲臺。
據當地管理人員說,整個瓦肯平臺完全是建立在流言蜚語的基礎上的。明天,它將是幹的(10個房間)和地下的(12個房間)。外圓內側形似古銅錢,象征天地陰陽和諧。正殿東墻兩側鑲嵌碑文,均為清光緒年間所立,碑文已破損多時。
在寺廟的正殿裏,有壹尊火神主奎伯的雕像,兩邊各有壹名隨從,兩邊各站著兩名保護者。西廂房是商代的祠堂,東廂房原來有商姓的泥塑圖騰,2001因為年代久遠被拆除。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張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