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即炎帝,上古三皇之壹,相傳在公元前27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神農氏為了給人們治病,經常到深山采藥。他不僅要走很多路,還要親自嘗壹嘗采集到的草藥,體驗和辨別它們的功能。
壹天,神農在采藥中嘗到了壹種毒草,當即感到口幹舌燥、頭暈目眩,他急忙找了壹棵大樹背靠著坐下,閉目養神。這時,壹陣風吹來,樹上落了幾片綠得發香的葉子,神農隨手摘了兩片放在嘴裏嚼了嚼,沒想到壹股清香撲鼻而來,立刻覺得舌底生津,精神為之壹振,剛才的不適壹掃而光。他覺得好生奇怪,於是,又撿了幾片葉子觀察,他發現葉形、葉脈、葉緣都與壹般樹木不同。神農於是采集了壹些帶回去仔細研究。
後來,它被命名為茶。人們砍下野生大茶樹的枝葉,采集嫩梢,嚼食鮮葉。後來,加水煮成湯飲用,這就是最早的原始煮茶方法。"茶 "是中國的特產,或者說就是發源地,後來開始在東西洋流傳,首先是東瀛飲茶習俗的起源。中國茶先於日本,相傳日本的高千穗椎場七山、肥前、九間八代山鹿、築波的池場上豐崎的妻子毛湯川、後豐崎的小野直人等郡,都有野茶。只是日本人拿它當飲料喝不喝、種不種?誰也沒聽說過。日本的茶是從中國傳入的,當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定嵯峨天皇之間,傳教僧人為了宣傳留學的好處,在僧人不斷來唐的情況下,才傳入了茶。上段引述的當時來唐的僧人程上人先生回國時,臺州司馬括先生為其沏茶送行,並將茶種帶到日本,種植在江州阪本。據說在奈良朝聖武天皇統治時期,壹位名叫行謀的僧人曾將茶葉帶到仙州藥王府,但茶種是否來自中國,尚無定論。茶種失傳之初,日本人種得少,喝得也少。當時,雖然應公寫過 "東方明未覺,無聊飲壹杯 "的詩句,但從平安朝到鞍馬時代約壹百八十年間,飲茶文化尚未開始,只是貴族僧侶中的消費品。仁安文治時期,前後兩次入宋的榮西禪師回國後,種植茶樹、飲茶之風開始在全國蔓延。禪師入宋,第壹次是在仁安的夏天,當時其去了浙江臺州的天臺山,深深感受到了茶的靈液,並於秋天回國。他帶著茶葉,在福岡佐賀縣雷振山房的前庭種下了茶葉,稱為巖上茶,同縣三井縣山本齋豐田的千光寺也有茶園。第二次在文治建久時,返回船上,先到長崎的平戶敷,民部大輔清野井迎請建小庵,開道場,禪師們即在庵附近種茶,今天的日本九州曳野,茶葉就產於長崎縣的皮極和佐賀縣的東西曳野。該茶產於長崎縣的比幹和佐賀縣的東齋嬉野。該茶由榮西禪師贈送。榮西禪師因《吃茶養生》壹書和用茶為當時的詩人宮崎朝將軍治療宿醉而聞名。後來,明慧上人,也在山城大和種植茶葉,人工種植越來越多,飲茶之風日盛,上人曾說:"茶道之玄妙,復教北條太史以治道儉素之要義"。間接地對日本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此後,到了德川八代將軍義經時代,日本飲茶之風更加盛行,茶店遂有詩曰:"處處開茶店,壹鐘是壹錢,事業才簡立,饑飽委自然"。可見當時風氣之盛矣。
日本歷代的茶:平安時代:貴族茶--這是天皇、貴族、高級僧侶等上層階級模仿我國唐代先進文化,受唐式餅茶烹飲法影響而產生的雅事。鐮倉時代:寺廟茶 - 這是壹種深受僧侶推崇的飲品,受中國宋末茶點飲法的影響,以寺廟茶園為中心,將茶視為藥物。室町時代:鬥茶--源於中國宋代,但更具遊戲性和娛樂性。武士和官員利用這種聚會擴大社交,炫耀他們的進口商品,並大吃大喝。書院茶--壹掃鬥茶的雜亂無章、物欲橫流。逐漸追求高雅、恬靜的藝術風格,在書院式建築中舉辦莊重的茶會,為日本茶道奠定了基礎。16 世紀:村田珠光拉開了日本茶道的序幕,後由竹野壽夫繼承,最終形成了千利廣的頂峰。第二,西方飲茶的開端。歐洲人認識茶,始於十六世紀葡萄牙東來,並傳播到歐洲,大約在十七世紀初,歐洲在東方的貿易,最先揚鞭策馬的,為葡萄牙人,基地在廣東澳門。澳門人,為歐洲人見到的第壹批飲茶者。只是廣東並非產茶之地,對茶的傳播,並無影響。後荷蘭人隨之東進,到達我國南方的福州,看到我國產茶的地方,時值西歷1600年。歐洲人最初用茶,作為藥材,荷蘭東印度公司失利後,很少有茶葉流入歐洲,為西方茶葉的開端,歐洲醫學界深信茶葉的功能,不如中國人最初喝茶。法國貴族,把中國茶葉視為珍寶,極為珍貴,茶葉價格昂貴,有磚茶入金盒,作為禮物的傳說。英國對茶葉的輸入,約在西歷1660年,茶葉專賣店建在倫敦,約在此時,1662年國王查理十三世娶葡萄牙王室之女為親王,王後所贈,即有茶葉。
茶葉在歐洲的傳播:葡萄牙(1517年)、(1560年)葡萄牙海員從中國帶來茶葉。傳教士克魯茲公開推薦中國茶 "此物味微苦,色紅,能治病"。荷蘭(1610 年)荷蘭和中國開始茶葉貿易,山脊切斷了西方市場。英國(1650 年)、(1669 年)荷蘭向英國轉售中國紅茶。英國出現了第壹個茶葉廣告,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茶葉銷售記錄。第壹批直接從英國進口的茶葉在倫敦登陸。法國(17 世紀)對英國人飲茶持開放態度。德國、瑞典。挪威(清初) 美國從廈門和廣州購買並運送大量茶葉,銷往周邊國家。法國(17 世紀) 對英國人飲茶持開放態度。在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傳播:美洲(1626 年)、(1773 年)、(1784 年)荷蘭將中國茶葉運往其管轄地。美國對英國發動 "波士頓傾茶事件"。中美開始茶葉貿易。巴西(1812 年)引進中國茶葉。阿根廷(1824 年)引進中國茶籽。摩洛哥(19 世紀初)種植茶樹。肯尼亞(1925 年)開設茶園,並迅速成為世界第四大茶葉生產國。澳大利亞(20世紀中葉)種植茶樹。
茶的最早誕生,不在英國,不在西方國家,也不在日本,而是在中國。因此,古代中國不僅精神文明舉世聞名,物質生活也是優越的,所謂 "大國文明",就在中國。鄭和(公元 1371 年-1435 年)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和阿拉伯半島,到達非洲東海岸,涉及非洲東海岸和中國西海岸。船隊航程遍及東南亞、阿拉伯半島,到達非洲東海岸,涉及 30 多個國家。這些航行加強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發展了包括茶葉在內的大量中國商品與其他國家商品的交換。
擴大了中國茶葉的產量和外銷的地域範圍,對東南亞和東非的飲茶習俗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波斯(今伊朗)商人、西歐人到東方的海上旅行,加上中國與西方傳教士的交往,把中國茶葉帶到了西方,為後來中國茶葉大量輸入歐洲作了宣傳和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