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邵榮光教授介紹,在臨床上,註射人免疫球蛋白常用於腫瘤的治療。因為抗腫瘤藥物有時會對機體產生不良影響,人免疫球蛋白可以提高免疫力,對抗這種影響,其作用只是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如果人體自身的免疫力足以抵抗抗原入侵,則外部註射抗體(如人免疫球蛋白等。)可能會降低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能力。壹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生物制品專家說,人免疫球蛋白是壹種被動註射的抗體,起效快,所以常用於狂犬病、乙肝、破傷風的急救,但這種抗體在人體內只能存在3 ~ 4周。人免疫球蛋白雖然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但屬於高風險產品。由於“窗口期”的存在,此類產品存在傳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經期傳染病的風險,因此,該專家建議,人免疫球蛋白壹定要慎用。
完善的標準無法避免“窗口期”。邵榮光教授認為,藥物最重要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對於血液制品尤為重要。我國血液制品的生產和檢測標準比較完善,生產企業必須按照規範進行生產。他特別強調,血液是從不同的人身上采集的,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不能省壹個步驟。
如果原料的采集和生產完全符合規定,血液制品會安全嗎?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病中心主任賈繼東表示,盡管對原料血漿進行了嚴格的篩查和檢驗,但目前國際國內的檢測手段還不能完全解決原料血漿中病原體血清學檢測的“窗口期”問題。雖然在生產過程中進行了嚴格的病毒滅活處理,但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知或未知致病因子的可能性。據介紹,“窗口期”是指從病毒進入人體開始,到檢測手段能夠檢測到足夠量的病毒抗體的這段時間。在此期間,即使患者已經感染了病毒,但針對病毒的抗體並不穩定,因此檢查病毒抗體的結果為陰性,容易造成漏診。據專家介紹,“窗口期”的長短與檢測試劑的靈敏度有關。從國內外技術層面來看,“窗口期”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