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處於強國包圍下的袖珍小國,盧森堡從取得獨立後便把與鄰國結盟以取得強國的保護作為維持其生存和謀求發展的重要策略。盧森堡於1842年同德國簽訂了德意誌關稅同盟條約,將盧森堡經濟與德國經濟連接起來。第壹次世界大戰中盧林堡受到德國的攻占。1918年盧森堡政府宣布廢除與德國簽訂的1842年關稅條約。1921年又與比利時建立了經濟與關稅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森堡再次受到德國的入侵,使其經濟發展遭到嚴重破壞。戰爭毀壞了盧森堡45%的耕地,全國住宅的1/3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盧森堡更加積極地參與地區性和世界性的經濟合作組織,通過與別國加強經濟聯系來彌補本國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的不足。例如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全面結束的1944年,盧森堡便與荷蘭和比利時結成了比荷盧關稅同盟,1958年又進壹步結成了比荷盧經濟聯盟。此外,盧森堡還先後參加了比、盧、法、意多邊償付協定,歐洲支付同盟,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同體,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等。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擴大,使盧森堡在政治上獲得了壹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在經濟上則與整個歐洲溶為壹體,因此大大促進了該國的經濟發展。
盧森堡的鋼鐵工業壹直是該國的主要支柱產業。因此有人說,盧森堡經濟上能夠生存,可以說應該歸功於這個國家南部的貧瘠褐鐵礦的開發。19世紀中期盧森堡南部鐵礦石的發現和開發,不僅對比利時的進出口貿易平衡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極大地促進了盧森堡鋼鐵工業的發展。19世紀70年代,盧森堡依靠本國出產的鐵礦石和來自魯爾地區的煤,引進了吉爾克萊特和托馬斯發明的堿性底吹轉爐煉鋼法,即托馬斯煉鋼法,鋼鐵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盧森堡的生鐵產量1855年為60噸,1873年達25萬噸,其中半數煉成了鋼。到1927年,盧森堡的鋼產量達到270萬噸,成為世界重要產鋼國之壹。正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比利時的工業化是在煤田實現的;而盧森堡的工業化是在鐵礦區。
20世紀70年代以來,盧森堡鋼鐵工業陷入停滯狀態,面臨嚴重的開工不足。1974年盧森堡的原鋼和生鐵產量達到破紀錄的644.8萬噸和564.8萬噸。1975年至1980年,盧森堡的粗鋼鐵產量均不超過560萬噸,1983年僅為328.8萬噸。過份依賴鋼鐵工業的盧森堡經濟受到了這壹工業領域結構性危機的困擾,整個國民經濟呈現萎縮之勢。1983年的工業生產比1994年低20.7%,每年平均下降2.54%,這在歐***體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
盧森堡早在60年代就已經意識到單壹經濟的弊端,並且著手大力推動國民經濟向多樣化發展。從1970年到1981年的十余年間,盧森堡制造業中冶金工業所占比重從66.1%下降到46.5%,而橡膠與塑料工業、電氣產品、運輸設備、機器制造,食品和飲料工業等都有了較大發展。經濟多樣化政策吸引了美國固特異輪胎與橡膠公司等壹大批著名的外國公司到盧森堡投資辦廠,而大量外資的到來又反過來推動了盧森堡經濟的多樣化。
當盧森堡的鋼鐵工業日益收縮的同時,金融業卻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盧森堡的經濟、社會、政治、環境都非常穩定,從60年代起政府又采取了壹系列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方針政策,例如制定了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對控股公司實行十分優惠的稅收制度,外匯與資本流動完全自由等等。這些穩定的環境和優惠的政策不但促進了本國金融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吸引了大批外國金融企業到盧森堡開創事業。到1981年底,盧森堡***有115家銀行,其中大部分是外國銀行,歐***體所屬的歐洲投資銀行和歐洲貨幣合作基金組織也在盧森堡設立了辦事處。盧森堡成了壹個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由1960年的1.5%以上升到1982年的13%,成為僅次於鋼鐵工業的第二大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進入8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經濟壹起處於不太景氣的狀態,再加上出現了發展中國家的債務危機,國際金融業受到很大打擊。這壹國際大氣候也對盧森堡產生了影響,個別外國銀行撤出了盧森堡。為此盧森堡政府采用了降低稅率壹系列措施,繼續保持了盧森堡作為主要金融中心的國際地位。1990年國內總產值的11.9%來自金融服務業,到1993年底,盧森堡***有銀行221家。1992年在銀行和保險業就業的勞動力達17700人。
經濟發展狀況
經濟結構
自二戰結束以來,盧森堡的經濟取得巨大發展,其經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第壹、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三產業則迅速上升。
農業在盧森堡經濟中壹直不占重要地位,農業產值在國內總產值中的比重自二戰結束至今的50年裏壹直呈下降趨勢:1950年時為12%,1970年的5.2%,1980年進壹步下降到2%,1990年略有回升,為2.3%,而1992年時又下降到1.4%。與此同時,農業蔻力在就業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也呈現下降趨勢。1990年全國***有3803戶農戶,只相當於1958年年32.85。1990年農業人口為14593人,比1970年減少43.7%,占人口總數的3.9%。
盧森堡農業以牧業為主,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83.7%,其次是種植業。盧森堡種植業中谷物種植面積不斷下降,1990年各種農作物種植面積***計55891公頃,其中谷物種植面積32980公頃,比1958年減少了36.9%。1990年盧森堡俗物總產量38.9萬公斤,根本無法滿足國內需要。與谷物總種植面積和產量下降形成對比的是大麥、燕麥和玉米等飲料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有所增加。1980-1990年的十年間,玉米產量增加了71.6%。盧森堡種植業中的經濟作物以葡萄為主。葡萄產地主要集中在摩澤爾河河谷,所產葡萄用於釀酒。1990年盧森堡葡萄酒產量達15.1萬能公斤。此外盧森堡還生產蔬菜和花卉等。
盧森堡工業以前曾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但是自60年代以來,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勞動力就業總量中所占比重也呈現下降趨勢。盡管如此,工業仍然是4月在迪德朗日尋址第壹座煉鋼爐算起,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1974年盧森堡原鋼和生鐵產量分別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之後,由於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高新技術部門的興起,使各國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鋼材消耗量和需求量下降,因而導致世界莧鐵工業的不景氣。盧森堡鋼鐵工業也陷於開工不足的窘境,粗鋼產量壹直徘徊在300萬噸左右。盧森堡是個資源短缺的國家,曾經對盧森堡鋼鐵工業發展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的采礦業,特別是鐵礦,由於資源枯竭而蕭條。1981年起盧森堡境內的鐵礦幾乎全部關閉。現在盧森堡鋼鐵工業所需要的鐵礦石主要來自法國的洛森和瑞、巴西等國,焦炭主要來自德國。阿爾貝德集團是盧森堡最大的鋼鐵企業,也是歐***體最大的鋼鐵企業之壹。1990年在世界500家大公司中排在第221位,資產達837億美元。盧森堡1990年的粗鋼產量是356萬噸,全國人幸免9.4噸,這個比例在全世界居第壹位。當年全國制造業產值的1/3來自鋼鐵工業。
盧森堡除了有發達的鋼鐵工業以外,化學工業、機器制造業、造紙、印刷和食品工業也是非常重要的工業部門。1992年全國工業產值占國內總產量(GDP)的33.7%,其中制造業產值就占了整個國內總產值的25.9%。1992年工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勞動力的29.1%,制造業壹項就占了17.7%。
盧森堡的化學工業是新興的工業部門,主要產品有橡膠、塑料、合成纖維、藥品、化肥等等。
盧森堡的燃料動力工業也是盧森堡的重要經濟部門。1990年全國發電量為13.78億度,其中水力發電8.2億度,占總發電量的59.9%。此外,盧森堡還用煉鋼余熱發電。1989年盧森堡人均消費人均消費電量13976度,在歐洲居第二位。目前盧森堡大部分能源依賴進口,1991年石油產品占當年進口總額的4%。
盧森堡由於其自然資源缺乏和國內市場狹小,因此對外貿的依賴性很強。1992年該國主要出口商品有粗鋼及其制品(677.62億盧森堡法郎)、塑料、橡膠制品(275.81億盧森堡法郎)、機械設備(308.87億盧森堡法郎),出口總額達2085.87億盧森堡法郎。主要進口產品有礦物原料(包括燃料)、粗金屬及其制品、機械設備、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等。進口總額達2659.03億盧森堡法郎。
政局與社會穩定狀況
盧森堡是歐洲政局與社會狀況最為穩定的國家之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基督教社會黨、社會工人黨和民主黨交替組成聯合政府。盧森堡雖然實行責任制內閣,議會可以對內閣投不信任票,使內閣辭職,或由首相提出提前改選議會,但實際上每屆政府都任職到期滿。
影響盧森堡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政黨和團體主要有:基督教社會黨、社會工人黨、民主黨、盧森堡***產黨、社會民主黨、獨立社會黨、綠黨、盧森堡總工會、盧森堡獨立工會聯盟、盧森堡基督教工會聯盟、私人企業職員總聯合會、國家公務員總聯合會、農民中心、盧森堡婦女總聯合會、鐵路和運輸職工全國聯合會等。
工商管理
盧森堡經濟、政治穩定,是外國投資的理想場所。盧森堡對外國人在盧森堡投資辦廠並無特殊限制規定,所有外國公司在盧森堡從事商業活動時必須同盧森堡本國公司壹樣遵守有關的法律規定。
外商開業條件
盧森堡的公司主要有三種類型,壹是股份有限公司(縮寫為SA);另壹種是私人有限公司(縮寫為Sarl);還有壹種是控投公司。控股公司也可以采用有限公司的形式,但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盧森堡對成立這三類公司所應具備的條件有不同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