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浙江大學食品學院研究生就業前景怎麽樣

浙江大學食品學院研究生就業前景怎麽樣

民以食為天,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食品生產、加工必然會越來越規範,對人才、技術、管理、設備等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

因此,對於眾多食品企業來說,面臨著機遇和挑戰,而對於我們食品人來說,發展前景依然看好。

食品工程專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1.食品工業將成為第壹大產業

從我國食品工業有關部門獲悉,我國食品工業將在較長時期內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到2020年左右,將成為我國第壹大產業。

食品工業已經是我國國民經濟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專家預測,如果到2020年,農業產值與食品工業產值之比達到1∶1,我國食品工業產值可能與農業產值壹起突破3萬億元,成為全國第壹大產業;如果兩者之比達到1∶2,食品工業產值將達到6萬億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特大型產業。專家分析了我國食品工業發展的巨大潛力:

壹是壹日三餐的制成品水平將進壹步提高。老百姓的 "吃 "永遠是最有魅力的產業,現在發達國家居民消費的食品中,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壹般已占到70%,有的高達90%或95%,而我國居民消費的食品中工業化生產的食品還不到30%,而且大多是糧油糖鹽、調味品等初級加工食品,餐桌食品更是少之又少。工業化餐桌食品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二是農村食品消費水平的提高是食品工業增長的強大動力。農村貨幣消費大幅增長,1980-1995年農村居民人均用於購買食品的現金支出占全部食品支出的比重由37.1%提高到46%。目前,我國農村溫飽型、過渡型、小康型消費水平之間的比例約為3:5:2,隨著政府擴大內需壹系列措施開始發揮作用,小康型消費比重將逐步提高。21世紀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也必將對食品工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三是食品工業與農業將在新的結合****,同發展。未來的食品工業不僅是農業的延伸和延續,而且對農業具有明顯的引導和制約作用。下個世紀,十幾億人吃飯的問題還很嚴重,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依靠農業本身發展科技,增加投入,提高糧食產量外,依靠食品工業就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無形增加。這是因為,壹方面采用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可以大大提高糧食的產量,另壹方面糧食生產可以按照人體的營養需要,對天然食物進行重組和搭配,更有效地利用可食用資源。

2.我國食品工業 "十五 "發展前景

我國食品工業 "十五 "計劃,是我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部署開始實施的第壹個五年計劃,也是跨入21世紀的第壹個五年計劃。第壹個五年計劃,也是跨入 21 世紀的第壹個五年計劃。它關系到我國食品工業在新世紀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關系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到全國各族人民小康生活的實現。按照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的部署,編制具有戰略性、預測性和導向性的我國食品工業 "十五 "計劃,對於指導我國食品工業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進壹步發揮食品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十五 "期間,食品工業發展的重點和目標

◆發展重點是發展短期基礎原料和配料工業,適當壓縮生產能力超過市場需求的長線產品的生產。糧油制品、乳制品、肉制品、調味品、食品添加劑等,要抓好產品結構調整,實現多樣化、專業化,以適應食品工業加工的需要。食糖、化學甜味劑等長線產品要壓縮產量。二是積極開發進入 "壹日三餐 "的主副食品、方便食品、快餐食品和軟飲料。三是研發滿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強化食品、保健食品和學生營養品。四是穩步發展創匯食品,使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食品進入國際市場,力爭多創匯。五是利用生物工程、酶制劑技術開發食品工業的新領域、新門類。要重視綠色食品的生產加工,切實搞好綜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實現無公害清潔生產。六是要相應發展食品機械行業,滿足食品工業自動化、高效化、現代化發展要求。七是食品包裝材料及其包裝工業,要向便利化、多樣化、無公害化發展,以適應食品工業發展的需要。

◆ 發展目標 壹、全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十五 "期間年均增長9%~11%,2005年計劃在 "九五 "末的基礎上翻壹番。二是主要產品產量:2005年糧食加工240萬噸~260萬噸;食用植物油3000萬噸;肉類加工品7000萬噸;水產品5940萬噸;原鹽3770萬噸;食糖1000萬噸;罐頭380萬噸;乳制品90萬噸~120萬噸;飲料及酒類3180萬噸,其中啤酒25萬噸;軟飲料27萬噸;食品添加劑4350萬噸。三、重點發展領域:(1)豆制品及深加工。大豆是優質蛋白的重要來源,要在大力發展大豆生產的同時,繼續實施 "全國大豆行動計劃",除生產傳統的豆漿、豆腐及其豆制品外,利用新技術生產豆奶和各種大豆蛋白、低聚糖等營養保健食品。 2)玉米澱粉及深加工。充分利用玉米資源,生產國內外市場需要的味精、檸檬酸、酵母等多種生化產品食品。 (3)學生營養午餐和牛奶。(4) 兒童食品。開發生產物美價廉的嬰兒食品、斷奶食品及其專用果蔬汁飲料。(5) 肉類和水產加工。重點生產可直接擺上餐桌、進入 "壹日三餐 "的產品。(6)果蔬加工。利用豐富的果蔬資源,生產各類罐頭食品和飲料。

落實應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以市場為導向,以食品加工為中心,適當調整農業種植、養殖、飼養結構,實現食品工業原料基地化、良種基地化、良種區域化。推進農業原料生產集約化、產業化、現代化。要在不同地區,從本地優勢出發,分別建立品種多樣的面粉生產加工基地、特種油生產加工基地、肉類生產加工基地、水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啤酒大麥生產及麥芽加工基地、優質葡萄及葡萄酒生產基地、果蔬生產加工基地。以食品工業生產加工為中心,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加大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力度 適度控制煙酒等副食品生產,逐步降低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比重。積極發展方便主副食品、快餐食品、兒童食品、學生營養餐、老年食品以及適應不同人群 "壹日三餐 "需要的特殊營養食品,不斷提高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比重。大力支持食品工業發展出口產品生產,合理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進壹步壓縮食品原料和初加工食品出口,不斷擴大深加工食品和最終產品出口。

● 堅持 "三改壹加強",合理調整企業結構 改革、改組、改制和加強管理,是新時期食品工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要積極穩妥地推行現代企業制度,擴大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要通過兼並、破產、收購、聯營、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抓大放小,搞活企業。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多方籌措資金,加快技術改造。

● 加強質量管理,繼續實施名牌戰略 首先要加強標準化管理,凡是進入市場的產品,必須有產品標準;凡是在全國生產、銷售或出口的產品,必須制定和執行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凡是在多個地區生產、銷售的產品,必須制定和執行行業標準;沒有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可以臨時制定和執行企業標準。要樹立名牌意識,企業要爭創名牌產品;國家和地方管理部門,要制定和實施名牌產品培育傾斜政策,促進名牌產品優質發展,擴大其市場覆蓋面。

●實施科教興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目前,各大專院校從農產品加工和市場的需要出發,對設立食品工程、發酵工程、制糖工程等院系的積極性較高,給予必要的支持,發揮多種辦學渠道的優勢。加快食品行業專門人才的培養,努力使行業專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不斷提高。要充分發揮食品工業現有各級科學院的作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場化水平,積極倡導產學研相結合的新體制,使科學實驗與生產緊密結合,使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新的生產力,使科技進步在食品工業中的貢獻率逐步得到提高。

●積極實施西部經濟開發戰略,以此為契機帶動全國食品工業的發展 壹是明確意義。開發大西北,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階段作出的新的戰略決策,對21世紀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走向富民強國之路具有特殊的意義。發展食品工業,也是壹次難得的機遇。二是制定發展規劃。要在國家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從市場、資源和發展前景出發,研究制定大西北食品工業發展規劃。三是選準突破點。當地居民的需求是發展的重點,因此,發展人們進入 "壹日三餐 "的主食、乳制品、飲料、酒類、軟飲料等應優先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加工業,如肉類加工、果蔬加工、名優食品等應重點發展。四是面向西部周邊國家市場,有針對性地開發出口產品,走西口,創外匯。五是走東西部攜手發展之路。利用西部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土地、市場優勢和東部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優勢,是西部地區發展食品工業的良策,東部地區的企業也在謀求自身的發展。目前,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娃哈哈集團公司等企業已率先進入。西部經濟大開發,將是中國食品工業新的增長點。

●堅持對外開放,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首先,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對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要進壹步總結對外開放和利用外資發展我國食品工業的經驗,把利用外資提高到壹個新水平。二是制定和實施食品工業利用外資的具體政策,明確提出鼓勵、支持和限制的產品目錄。三是把利用外資的重點轉移到高新技術開發、新材料開發、新產品開發和深加工、綜合利用、汙染治理上來,實現大西北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四是把利用外資與發展民族工業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民族食品工業的現代化水平。

● 加快發展食品工業的配套產業食品機械、食品包裝、食品配料和食品添加劑產業,加快發展數量、品種、性能適應食品工業發展要求的配套產業。要發展高速、高效、安全、性能好、自動化程度高的食品包裝機械和可降解而不造成汙染的包裝材料。食品配料和食品添加劑要實現安全、營養、高效、復合、多功能,為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品種服務。

● 調查研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國食品工業的影響,並提出相應的促進措施,消除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不利因素,從總體上看,有利有弊,利大於弊。要綜合分析利弊,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在世貿組織基本規則和國際慣例的範圍內,趨利避害,不斷擴大食品工業的對外經貿,促進我國食品工業的不斷發展。

● 加強行業宏觀指導,發揮各級食品行業協會的作用 各級政府經濟計劃部門要做好食品工業行業的規劃、協調、監督、服務工作,定期發布生產、建設、科技、市場等方面的信息,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和預測,為行業和企業提供指導性意見。各級食品工業協會,要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當好政府的助手和參謀,為政府、企業實行 "雙向 "服務,在 "十五 "期間,協助政府搞好行業的發展規劃,參與西北大開發,振興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研究分析加入WTO對我國食品工業的利弊和對策,搞好行業、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為促進我國食品工業在新世紀開好局、起好步,為實現新世紀我國食品工業持續、健康、協調、穩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我國的綠色食品--綠色食品工程

我國於1990年正式啟動了綠色食品工程,在政府行為上,並列入了《中國21世紀議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都成立了綠色食品管理機構,農業部在全國委托建立了9個綠色食品質量檢測中心,分設在北京、天津、河北、青海等十幾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青海等十幾個省市成立了以省長、市長為組長的綠色食品發展領導小組。綠色食品產業已成為 21 世紀我國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之壹。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綠色食品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初步形成了綠色食品的組織管理、質量管理和技術監督網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綠色食品開發耕地3500多萬畝,從事綠色食品生產經營的企業6000多家,***有上千種綠色食品產品,年總產量840多萬噸,產值402億元,年銷售額254.6億元,實現利潤16.8億元,出口創匯達7.3億元人民幣。

四、食品工業科技發展動態

我國農業發展已進入新階段,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中國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5年)》明確指出,為集中力量、突出重點、有效推進新農業科技革命,"十五 "期間要重點推進八大科技行動,實現農業科技的新跨越、大發展。"十五 "期間重點推進的科技行動之壹,就是把農產品加工作為農村經濟的增長點,推進科技興農增效行動。突破壹批糧油等大宗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和裝備;開發應用食品加工技術是農產品增效行動的重要內容。

壹、食品加工科研的主要任務 "十五 "期間,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將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伴隨著農產品短缺時代的結束和供求關系的根本性變化,市場對食品加工業發展的導向和制約作用將不斷增強。食品加工面臨著市場拓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深度利用、精細分離、效益提高的新形勢。科研的主要任務包括:

1、品種豐富城鄉消費和工農業生產需求趨向個性化、多樣化、時尚化、優質化、專業化。市場需求更加豐富多彩。以方便食品為例,不僅要有方便面、火腿腸;還要有方便菜、方便湯、微波食品。要爭取更多的優質名牌產品,打造民族工業的知名品牌。

2、提升質量檔次質量檔次的區分包括新穎性、營養性、功能性、安全性、穩定性、觀賞性、規範性、國際性等。產品要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覆蓋率、高效益、高創匯、低消耗、低汙染。

3、拓展利用途徑,特別強調綜合利用。例如,除生產大豆油、大豆蛋白食品外,還生產大豆異黃酮、面包酵母、維生素、白黴粉、血凝素等。

4、拓展農產品應用領域,包括農村生產的種植業、養殖業和野生動植物產品。這些產品除在食品行業應用外,也是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許多領域的生產原料,市場前景更為廣闊。

5、通過深度加工、精細加工、資源節約,不斷提高加工效率,創造更多效益。

6、更新加工技術在我國食品工業企業中,"三資 "企業的銷售收入占22%以上。三資企業之所以產品質量好、檔次高、需求旺盛,關鍵是引進了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以及國際化的營銷渠道。因此,改造傳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離不開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

7、引導消費潮流,通過科技進步促進產品性能創新、質量創新、消費觀念創新不開發、引導和培育市場。

8、擴大產業規模 我國現有鄉鎮以上食品加工企業17萬多家,但平均產值只有1000萬元左右;而國外食品加工業高度集中,美國生豬屠宰前十大企業占據了全國80%的屠宰能力。科技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規模擴張,解決了產業化生產的技術難題。

二、"十五 "期間食品加工重點研究領域 根據我們的調研,如果市場細分、服務行業、技術特點有差異,建議食品加工在以下領域優先開展工作:

1、針對大宗農產品的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 食品供給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之壹。糧食供應是人類面臨的主要挑戰之壹,世界上 90% 以上的人口依靠 15 種主要栽培植物(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紅薯、馬鈴薯、高粱、谷物、黑麥、大麥、香蕉、蠶豆、花生、木薯和椰子)和 5 種主要飼養動物(豬、牛、羊、雞和鴨)獲取食物。到 2010 年,中國糧食產量將達到 5.4-5.6 億噸,油料 3000 萬噸,食糖 1.2 億噸,肉類 7500 萬噸,水產品 4200 萬噸。大米、面粉、肉類、味精、方便面產量已居世界第壹位;茶葉、啤酒、檸檬酸居第二位;食糖居第三位。發達國家工業化生產加工的食品占食品消費總量的比重約為80%,我國還不到30%,因此,應深入研究解決大宗農產品加工的惡性關鍵技術問題,這方面的發展空間最大。

2、面向膳食補充劑的食品加工關鍵技術研究 根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劃分,食品是指:(1)人類或其他動物的食品或飲料;(2)口香糖;(3)作為上述兩類物品的組成部分。膳食補充劑是指除煙草以外的補充膳食的產品,含有以下壹種或多種成分:(1) 維生素;(2) 礦物質;(3) 草藥或其他植物藥;(4) 氨基酸;(5) 可添加到膳食中的其他膳食物質;(6) 上述物質的任何濃縮物、代謝物、結構成分或合成物。1998 年美國膳食補充劑的銷售額達 138 億美元。我國農村地區植物資源豐富,是膳食補充劑的重要原料。多年來,我們對生物蓄積量最大的天然動植物資源加工利用不足。

3.利用農產品生產天然食品添加劑的關鍵技術研究 日本的天然食品添加劑壹般是指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為原料,通過幹燥、粉碎、拌料、澱粉、提取、分解、加熱、蒸餾、發酵、酶處理、中和等方法制成的可以添加到食品中的物質。1997 年,日本認定的天然食品添加劑有 489 種。天然食品添加劑市場巨大,日本近年來僅天然色素的貿易額就達 200 億日元。美國天然色素的銷售額占全部色素的 78%。我國在這壹領域要加快發展。

四、針對傳統醫藥的農產品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據統計,我國農村蘊藏著12700多種可利用的藥物,其中植物類11118種,動物類1574種。壹般來說,藥物可分為生物工程藥物、化學藥物和傳統藥物。我國醫藥產業最具國際競爭力的是傳統藥物。眾所周知,制藥已成為最賺錢的行業之壹。近年來,療效顯著、廣受歡迎的天然藥物大多是來自古老植物的活性物質(如紫杉醇、銀杏)、來自海洋生物的活性物質(如海洋海綿細胞毒素、甲殼素)、來自動物藥物的活性成分(蛇毒、蠍毒、水蛭素)。如果與醫藥產業相結合,深入開發利用農村動植物藥用資源,將大大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有力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5、針對輕工、化工研究農產品的綜合利用皮革、造紙、煙草、木材、橡膠等是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而天然化妝品、天然農藥等是新興的農產品加工業,利潤豐厚,前景廣闊,應引起足夠重視。

6、以能源、材料為導向,研究農產品的綜合利用,如開展植物發酵生產酒精、植物纖維膜、輕質墻體、新型包裝材料等。

7、面向其他工業領域的農產品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如:石油工業中使用的植物性鉆井冷卻劑、礦物浮選劑等。

8、食品加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必須重視環境汙染的防治。對於壹些農業廢棄物、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可以進行綜合利用。如利用油腳生產鑄造粘合劑,利用糖廠廢料生產沼氣,利用稭稈、稻草、米糠、甘蔗渣和豬、牛、羊、雞、鴨等糞便發酵生產高價值的有機肥料、微生化產品等,實現精準循環利用。

9、食品加工關鍵**** 技術研究,如食品加工單元操作技術、大型農產品加工設備研制、食品加工廠多媒體控制技術、工廠設計與管理技術、貯藏保鮮技術、分析測試技術、產品配送技術等。

10、食品加工高新加工技術研究生物技術、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超高壓加工技術、膜分離技術、分子蒸餾技術、電磁場能量加工技術、離子束改性技術、超細粉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特別是生物改性食品原料加工技術的應用前景不可估量。

  • 上一篇:德炎水產食品股份公司的企業簡介
  • 下一篇:施工現場的防暑降溫工作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