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合資品牌經常掛在嘴邊的壹句話。伴隨著這句話****在他們身後的大屏幕上出現的,往往是他們在中國這個世界第壹大汽車消費市場所取得的效益,偶爾還會伴隨著壹些研發、生產等方面的本土化成果。
以前看到這句話,只是曇花壹現,但2020年初的疫情就像放大鏡壹樣橫掃中國汽車業,矛頭直指汽車業的方方面面。以 "在中國,為中國 "為誓言的汽車制造商們的壹舉壹動都被無數次放大,左右著輿論的風向。
北京奔馳可能沒有預料到疫情的 "放大鏡 "效應。
2月6日,北京奔馳致函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武清區,要求特批其19家本地零部件供應商提前復工。信中稱,北京奔馳僅有壹天的安全庫存,處於復工停產的尷尬境地。如果相關供應商不能提前交付成品配件,北京奔馳將很難在2月10日復工,單日損失將高達4億元。
當時,汽車圈的熱點聚集在企業捐款上,多數車企表示服從當地有關部門推遲復工的安排,北京奔馳由此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此舉被認為是北京奔馳為了達到60萬輛的年產銷目標,減少損失而輕視疫情防控。它將自身的經濟損失放大到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程度,更有 "以訛傳訛 "之嫌。
與北京奔馳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風本田,其生產基地全部位於疫情風暴中心。
如果沒有疫情影響,2020年本該是東風本田延續上升勢頭的強勢之年,今年1月,東風本田以73597輛、同比增長21.3%的銷量,成為為數不多實現 "開門紅 "的車企之壹。有媒體預計,其今年全年產銷有望突破百萬大關,產值將達2000億元。
令人遺憾的是,疫情發生在東風本田的大本營武漢。除去春節7天的習慣性停工,企業甚至在3月10日24時前就做好了復工準備,停工時長將長達50天,預計損失250億元,日損失500多萬元。
"最大的問題是做好防疫和復工的這種平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東風壹位內部人士如是說。面對疫情,東風本田主動加入到抗戰疫情的第壹線,通過東風公益基金會等渠道,向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漢南區)、中部戰區總醫院、協和醫院和東風旅業等捐款捐物,提供防護用品。
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共渡難關的壹系列舉措也在醞釀之中。早在2月11日,東風本田就出臺了規範經營政策、取消販賣目的審核、完善返利支持、加大融資幫扶、協助經銷商建立疫情防控體系等舉措,緩解經銷商壓力。
嚴格意義上講,北京地區和湖北地區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簡單判斷兩者的損失和復產工作的緊迫性有失公允。但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疫情就像壹個放大鏡,放大著每個汽車廠商的壹舉壹動。
近年來,北京奔馳在產品質量控制、售後服務、廣告宣傳等多個方面負面不斷,包括 "女博士坐在引擎蓋上哭訴維權"、"斷軸門"、"高管辱華"、"大G進宮 "等事件,讓北京奔馳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的負面印象越來越深。
北京奔馳蔑視疫情防控,站在自己的角度向當地政府施壓,要求批準項目復工,只是民眾負面情緒爆發的導火索。在眾多車企紛紛為上下遊業務尤其是經銷商業務松綁的當下,北京奔馳卻對維護產業鏈的良性運轉未表態,這不禁讓人重新審視這個正在收獲巨額利潤、年產銷近70萬輛汽車的全球豪華車巨頭到底是如何運作的。豪車巨頭,到底如何履約?
全球豪華車巨頭如何兌現 "在中國,為中國 "的承諾?
"在中國,為中國 "是什麽樣子?2月22日,沃爾沃汽車宣布向所有員工及其家屬、供應商和經銷商合作夥伴及其員工免費贈送300萬份 "逸動安心 "新皇冠保險,每份保額10萬元。
對於得到這份保險的湖北人來說,"疫情安心 "變成了 "疫情憂心"。他們想提交資料,卻被告知 "本保險目前不支持貴地區群眾投保"。投保通知上還明確規定 "除身份證以42開頭外,其他人員均可領取(含外國人,提供護照號碼)"(湖北地區身份證編碼以42開頭)。
"這種區別對待生命的做法,不像是壹個註重安全、營銷以人為本理念的奢侈品牌會做的"。有網友在評論相關報道時表示失望。理性層面,我們理解保險行業的特殊性,投保時被區別對待的經歷並不少見,但感性層面,在拒絕了湖北人之後,沃爾沃的免費保險,原本讓人心動,反而讓人有些心寒。
所幸的是,沃爾沃做了壹些及時的補救,在上述保險發布的第二天,沃爾沃發布聲明稱,受制於保險特性,本次活動未能第壹時間面向全國所有地區。經與保險公司協商,對保險進行了升級,引起爭議的相關條款也進行了修改。目前,該保險可以覆蓋整個大陸地區。此外,沃爾沃汽車還表示:"對於未能及時溝通這壹情況以及由此造成的困擾,我們表示誠摯的歉意"。
雖然匆忙轉身有營銷噱頭之嫌,但最終結果消費者還是可以接受的。借此機會,我們重新審視汽車行業,像東風本田這樣兌現承諾的合資企業還有很多,包括上汽通用五菱。
疫情發生之初,上汽通用五菱就敏銳地關註到口罩可能出現的短缺問題,並於2月6日宣布將與供應商合作,改造生產線生產口罩,支援防疫壹線,預計日產量將超過170萬只。而據工信部統計,在疫情發展之前,我國醫用口罩的日生產能力也僅為220萬只。
"人民需要什麽,五菱就造什麽","上汽通用五菱牌防護口罩 "外包裝上這句簡單而又帶點中國特色的話語,被實踐了出來。在正式宣布生產口罩的13天後,上汽通用五菱在廣西下線了第壹臺全自動 "五菱牌 "口罩機。18天後,首批智能移動測溫車交付柳州市政府。
如果不特別強調,很多人很容易忽略上汽通用五菱的合資身份,和幾百萬中國人壹起生產、生活的五菱宏光就是合資車。而在這場疫情中,上汽通用五菱的表現也延續了以往的形象,為合資車企如何兌現 "為中國 "的承諾起到了示範作用。
總的來看,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速度和體量,讓我們所熟知的幾乎所有跨國車企在過去的十年裏都有了發展的可能。過去,我們評價 "在中國,為中國",可能僅僅停留在產品、研發、營銷等方面的本土化,躍躍欲試的是在中國開設壹個又壹個研發中心,推出壹款又壹款 "國產車";局限於全球化的視角,跨國企業在本土獲取利潤,再反哺本土的商業倫理和企業社會責任感。但在疫情的特殊狀態下,過往的輕諾註定要被放在放大鏡下仔細拆解,審視哪些汽車制造商真正做到了,與這壹方水土上的人民****進退。哪些汽車制造商是附庸風雅,拿它賺錢,壓根兒就不要求超國民待遇。
回到我們最初提出的問題,"在中國,為中國 "是什麽樣子?答案也許就在東風本田的堅持中,就在上汽通用五菱略顯土氣的口號中--與中國人民在壹起。
文/秦誌聰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汽車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