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是壹種非常珍貴的海產食品。它不是魚類,而是壹種單殼軟體動物,能爬行並附著在淺海低潮線以下的巖石上。
在鮑魚的身體外面,覆蓋著壹層厚厚的石灰巖殼,它的殼最多是壹個右旋殼,呈耳狀,它的拉丁學名按直譯可稱為 "海耳",就是因為它的殼的形狀像耳朵的緣故。另外,在鮑魚的貝殼中都有從貝殼頂部到貝殼腹面逐漸增大的壹排螺旋狀排列的突起。這些突起在靠近螺旋層末端的地方有的會跑成孔,孔的數量因品種不同而異。在我國北方分布的盤大鮑有4-5個,南方分布的雜鮑有7-9個。我國古代給鮑魚取名為 "九孔螺",源於其特征。
鮑魚的頭部十分發達,兩觸角伸出時又細又長。觸角基部的背面各有壹個短突起,眼睛長在突起的末端。兩觸角之間是頭葉,頭葉的腹面有壹個向前突出的口,口的前端有壹個日。口腔內有強大的脊索,這是許多貝類特有的器官,是壹條殼質帶,上面有許多排小齒,形狀像銼刀,貝類利用這些小齒刮磨食物。壹般來說,草食性物種的小齒數量較多,先端呈園形;肉食性物種的小齒數量較少,但很堅固,先端常有鉤或刺。鮑魚是草食性物種,所以它的齒舌上的小齒數量極多。
鮑魚的足特別肥大,分為上下兩部分。上足有許多觸須和小丘,用來感受外界;下足伸展時呈橢圓形,腹面平坦,適於附著和爬行。我們吃鮑魚主要是吃它的足部肌肉。
鮑魚的外衣膜與殼的形狀相同,整個外衣膜覆蓋在身體背面。與***其他蝸牛不同的是,鮑魚的外衣膜右側有壹條裂縫,裂縫的位置與殼邊緣的小孔位置相當,裂縫邊緣長有觸手。當鮑魚活動時,這些觸手就會從殼孔中伸出,起到感知的作用。殼外膜邊緣的裂縫是原始腹足類動物的特征,像裂縫螺、著名的紅翁螺、鎖孔螺等都達此特征。
鮑魚生活在水流湍急、海藻豐富的巖礁中,在沿海島嶼或海岸向外突出的巖角是它們最喜歡生活的地方。鮑魚多攀爬匍匐在礁石的縫隙或洞穴中,它們分布的水深隨種類而不同,如我國北方的盤鮑壹般分布在十幾米的水深,冬季為了避寒向深水區移動,深度可達30米。到了春天慢慢上移,有的能生活在潮水線以下幾米的地方,小鮑魚甚至能在低潮線附近被拾到。
鮑魚喜晝伏夜出,養在池裏的鮑魚壹般白天冬眠,只要天壹黑,就慢慢活動起來。特別是10點鐘以後到夜裏3點鐘以前的黃牛最為活躍,這時它們的頭、腳全部伸開,觸須上的外殼裂開從殼孔鉆出,在池底或池壁上爬行。它們的爬行速度可達每分鐘 50 厘米。鮑魚還有歸巢的習性,它們常常喜歡住在洞穴裏,晚上出去覓食,到快天亮時又回到洞穴裏居住。
鮑魚喜食褐藻或紅藻,如盤大的鮑魚喜食裙帶菜、嫩海帶和馬尾藻等。在水池中飼養的鮑魚每人每天可吃幾十克小海帶。鮑魚的食性隨季節變化,壹般在水溫較高的季節吃得較多,冬季活動較少,吃得較少。當人們把海帶放入鮑魚池中時,鮑魚的頭雖然縮在殼裏,但依靠這種比較靈敏的嗅覺,能很快找到食物的方向並爬到海帶上。當食物離它的身體還有壹段距離時,它可以伸出下足前端的兩個裂片,以抱住的姿勢將食物拉向嘴部,並伸出圓盤狀的口器,用牙齒和舌頭舔食食物。被它們吃過的海帶往往會在側椽上留下壹個牛圓形的大洞,洞上有齒狀花紋。
鮑魚的繁殖與蝸牛不同。壹般的蝸牛大多是雜交繁殖,產卵時分泌膜狀或膠狀物,把卵包裹起來,單獨產卵或組成卵群。鮑魚雌雄異體,但不交配。在繁殖季節,雌雄性腺成熟後,精子和卵子排到體外的海水中,卵子在海水中遇到精子就能受精發育,這與雙殼貝類的繁殖很相似。鮑魚的性別不易從外觀上辨別,必須通過觀察其生殖腺來判斷,在繁殖季節,鮑魚的生殖腺非常發達,雌鮑呈深綠色,雄鮑呈淡黃色。鮑魚的產卵期因品種和地區而異。在青島,大鮑魚壹般在夏秋季節繁殖,卵經浮遊幼蟲和表板幼蟲受精後,沈入海底蛻變成鮑魚幼體。鮑魚生長緩慢,壹年後殼身可達2-3厘米,兩年後大者可達4-5厘米。殼長超過10厘米的鮑魚大約要六七年。
鮑魚的種類很多,分布也很廣,幾乎世界各地的海域都能找到它。我國沿海也有鮑魚分布,在北方,以大連和長山八島出產較多,產的都是盤大鮑,它們個體較大,呈卵圓形;在南海產的有雜色鮑和耳鮑等,雜色鮑的形狀與盤大鮑相似,個體較小;耳鮑體形較長,殼更像耳朵,它的腳肉最豐滿,壹般的殼不能完全把它包在裏面。
鮑魚肉質鮮美,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喜歡吃它。但它的自然產量很小,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所以人們想方設法養殖它,目前在日本就鮑魚養殖做了很多工作。我國在這方面也開展了壹些工作,具備了壹定的鮑魚養殖條件。鮑魚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罐頭和鮑魚幹。鮑魚殼被稱為 "硬石",是壹種常用的中藥材。此外,鮑魚殼還可用於制作工藝品。
參考資料:
In reply to: cylls1988 - Grand Wizard Level 9 1-23 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