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看壹本教材,把握壹本書的整體內容,在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整體印象,勾勒出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和本質問題。
2.抓住關鍵。在全面看的基礎上,重點看教材中的重點、難點、關鍵術語,仔細琢磨。
3.看書時要積極思考,掌握重點知識,逐步突破難點知識。總之,閱讀的程序可以概括為“整棗是整棗的壹部分”,即整體感知,部分探索,整體理解。
二,化學實驗的學習方法
(1)實驗——學習化學的手段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壹種科學方法,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手段。
(二)觀察實驗要與思考相結合。化學實驗的觀察壹般是按照“反應前→反應中→反應後”的順序進行的。同時觀察並積極思考。比如觀察銅和鋅分別放入稀硫酸中的現象,為什麽可以看到鋅放入稀硫酸中會產生氣體,而銅放入稀硫酸中不會產生氣體?通過思考和升華感性認識,我們會更深刻地認識到,鋅比氫活潑,可以代替酸中的氫,而銅沒有氫活潑,所以不能代替酸中的氫。
(三)化學實驗操作中的“壹、二、三”1。在實驗室取固體粉末時,應做到“壹斜二送三豎”。即使試管傾斜,也要小心翼翼地把盛有藥物的藥勺送到試管底部,然後把試管豎起來,讓所有的藥物都落到試管底部。2.實驗室使用散裝固體或金屬顆粒時,應做到“壹橫兩橫三縱”。即水平放置容器,將藥物或金屬顆粒放入容器口中,然後慢慢豎起容器,使藥物或金屬顆粒慢慢滑到容器底部,避免容器破裂。3.在液體過濾操作中,應註意“壹粘、二低、三貧”。即濾紙緊貼漏鬥內壁,濾紙邊緣應低於漏鬥口,漏鬥內液面應低於濾紙邊緣,燒杯應靠近玻璃棒,玻璃棒末端應輕輕靠在三層濾紙的壹側,漏鬥下端的管口應靠近燒杯內壁。
第三,化學術語的學習
(1)化學術語學化學的儀器化學術語是化學所特有的,是學習化學的工具,是國際科技語言。不了解化學術語,學化學就無從下手。所以,掌握它很重要。
(2)化學分子式1的書寫和記憶方法。掌握簡單化學式2的書寫方法。掌握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方法。
(3)掌握化學方程式1的書寫和記憶方法。掌握反應規律2。結合實驗現象書寫和記憶化學方程式生物學習方法的優缺點是學習成功的關鍵。要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掌握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生物密切相關的學習方法有觀察、記筆記、思考和記憶。
1觀察方法
學習過程本質上是壹個認知過程。認知過程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的,感性認識主要是通過觀察獲得的,所以觀察法是首要的學習方法。觀察方法主要有順序觀察、比較觀察、動態觀察和邊思考邊觀察。
(1)序貫觀察序貫觀察包括兩層含義。從觀察方式來說,壹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鏡,最後用顯微鏡。顯微鏡觀察也是先低倍,後高倍。比如觀察植物的根尖,就是用肉眼觀察幼根,根據顏色和透明度區分根尖的四個部位,然後用放大鏡觀察根尖的根毛,最後用顯微鏡觀察根尖的縱切面,了解根尖各個區域的細胞特征。壹般來說,從觀察方向看,先整體後局部,從外到內,從左到右等等。比如觀察壹朵花,首先要從整體上觀察花的形態和顏色,然後從外到內依次觀察花、花冠、雄蕊和雌蕊。
(2)比較觀察比較觀察有利於快速把握事物的* * *和個性,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比如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的結構,首先要求同存異:它們都有雙層膜,膜內含有基粒、基質、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後從同中求異:線粒體內膜折疊成壹個細胞,而葉綠體內膜不向內折疊;線粒體有與呼吸有關的酶,酶分布在內膜、顆粒和基質中。但葉綠體中存在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酶分布在基粒層和基質中;葉綠素存在於葉綠體中,但不存在於線粒體中。
(3)動態觀察對生物的生活習性、生長過程和生殖發育的觀察屬於動態觀察。動態觀察的關鍵是把握觀察對象的發展變化。比如觀察根的生長,在幼根上畫出等距離的墨線後繼續培養的過程中,重點是觀察每條墨線之間距離的變化,從而得出根靠根尖生長的結論。
(4)邊觀察邊思考是思考的基礎,思考能促進觀察的深入,兩者密不可分。所以要帶著問題去觀察,壹邊思考,壹邊觀察。
2.記筆記的方法
魯迅先生說:“不管怎樣,只要妳繼續搜集資料,積累十年,總可以成為壹個學者。”總結國內外眾多學者的經驗,可以說,記筆記是壹種成才之道。做筆記有很多種方法。在生物學習中,主要有三種:讀書筆記、聽課筆記和觀察筆記。
(1)讀書筆記
要想將所學知識長期儲存,隨時摘抄,運用自如,就要在讀書的時候隨時做讀書筆記。讀書筆記主要有以下幾種。(1)抄筆記,又分為全抄和摘抄,做這類筆記要註意抄後校對,避免出錯,然後註明出處,備查。(2)卡片註釋,卡片內容不限,因人而異,但壹般應具有信息類別、編號、來源、作者姓名、文字等內容。需要註意的是,每張卡片要寫壹個內容,要及時分類歸檔或裝訂成冊。3評論筆記,即在頁面空白處,寫下個人對原文的看法和體會。(4)符號筆記,即在原文之間標註符號,加深對原文的理解。常見的符號有黑點、圓、直線、曲線、雙線、虛線、箭頭、方框、三角形、感嘆號、問號等。做符號筆記要註意兩點:壹是符號的含義壹定要清晰壹致;第二,符號不能太密集,否則很難突出重點。(5)總結筆記,即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寫出壹本書或壹篇文章的關鍵內容。
(2)聽力筆記
也就是聽報告、聽課、聽課的筆記。做這種筆記的突出矛盾是記筆記的速度趕不上說話的速度。所以要做“三記三不記”,即重點問題、難點不在書上的筆記;小問題,可理解的點,書上有的沒記住。
(3)觀察記錄
即生物課內外觀察生物形態和生命現象時所做的記錄。做這樣的筆記,要註意細節、對比、過程變化,把握特點。
3.思維方法
思維能力是各種能力的核心,思維方法是思維能力的關鍵,所以思維方法在學習方法中占有核心地位。生物學習中常見的思維方法有分析與綜合、比較與分類、系統化與具體化、抽象與概括。
(1)分析綜合方法
分析是將壹個知識整體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式,綜合是將知識的各個部分組合成壹個整體進行考察的思維方式。分析和綜合是生物學學習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方法,兩者密切相關,不可分割。只分析不全面,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如果只做綜合分析,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先分析後綜合,先分析後分析,邊分析邊綜合。
(2)比較和分類的方法
比較是將相關知識進行比較,以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的壹種思維方式。比較壹般遵循兩種方式:壹種是找出知識之間的相似之處,即在差異中求同;二是在找出事物相似之處的基礎上找出不同之處,即從同中求異。
分類是按照壹定的標準對知識進行分類的壹種思維方式。生物學習中常用的分類方法有兩種:壹種是科學分類方法,即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根據生物的本質特征;二是實用分類法,即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根據生物的非本質屬性來分類。
比較和分類互為前提。壹方面,只有比較和了解生物的異同,才能進行分類。另壹方面,只有對生物進行分類,才能進行比較。因此,我們應該在生物學習的過程中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3)系統具體的方法
系統化是將各種相關知識按照壹定的順序或體系進行整理的壹種思維方式。系統化既是對知識的分類,也是對知識的系統整理,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寫提綱、列解答、畫圖表的方法,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
具體化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個別的場合的壹種思維方式。在生物學習中,應用具體化有兩種方式:壹種是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對壹些生命現象進行分析和解釋;二是用生活中的壹些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的理論知識。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提取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的壹種思維方式。抽象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壹是非本質屬性的抽象;二是本質屬性的抽象。
概括是將相關知識的非本質屬性或本質屬性聯系起來的壹種思維方式。它也有兩個層次:壹個是非本質屬性的概括,稱為感性概括;另壹種是本質屬性的概括,稱為理性概括。
抽象和概括也是前提,相輔相成。在學習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抽象概括,概括抽象,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正確、深入的掌握。
4.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知識的倉庫,思維的伴侶,創造的前提。因此,根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合適當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記憶的方法有很多種。這裏只列舉生物學習中最常用的幾種。
(1)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把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單詞來幫助記憶。比如DNA的分子結構可以簡化為“54321”,即五個基本元素和四個基本單元,每個單元有三種基本物質,許多單元形成兩條脫氧核酸鏈,成為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2)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課本內容,巧妙地運用聯想來幫助記憶。比如記住血漿的成分可以和廚房裏的食物聯系起來,只要記住水、雞蛋、糖、鹽(水是水,雞蛋是蛋白質,糖是指葡萄糖,鹽代表無機鹽)。
(3)比較記憶法
在生物學習中,有很多相似的名詞容易混淆,難以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以用對比法來記憶。比較法是把相關名詞列出來,然後從範圍、內涵、外延,甚至詞語等方面進行比較,找出不同之處。這種對比鮮明,容易記憶。比如同化與異化,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
(4)輪廓記憶法
生物中有很多重要而復雜的內容不容易記住。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可以提取出來作為知識的提綱,抓住提綱有利於知識的記憶。比如高等動物的物質代謝很復雜,但也有壹定的規律可循。無論代謝出哪種有機物,壹般都要經歷消化、吸收、運輸、利用、排泄五個過程,這十個字就成為記憶知識的大綱。
(5)衍射記憶法
這種方法以壹個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和與之相關的其他知識建立盡可能多的聯系。這種方法多用於總結或復習章節知識,也可用於鏈接分散在各個章節的相關知識。比如以細胞為核心,可以衍射出細胞的概念、發現、理論、類型、組成、結構、功能、分裂。
此外,我們應該註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自然、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在生物學習中,要註意結合這些實際。第壹,要聯系自然和現實;二要聯系生產實際;第三,要聯系生活實際。學用結合不僅有利於生物知識的紮實掌握,也有利於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