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1.1心理健康教育的醫學化
心理健康是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如果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少數學生的心理咨詢,心理疾病的治療,心理障礙的疏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醫學化的傾向,就會忽略全體學生的身心發展。心理咨詢僅僅面向個別學生,它只是學校健康教育的壹個方面,不能成為健康教育的全部內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為缺乏心理健康知識,把學生表面的行為“上綱上線”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視了行為背後潛藏的真正原因——學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為是班主任和政教、團隊工作者的任務。誤將心理問題歸結為思想品德問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內容上,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單純地開設心理課,或開展心理咨詢,或進行心理測驗。首先,學校這方面工作者大多為半路出家,專業性不是很強,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於非知識性的內容,需要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身體驗的方式才能實現,而且心理課程只能解決壹些***性的或壹般性的問題,很難能解決個性的或特殊性的問題。常常因措施不當以致公開結果,人為分類,結果無意中傷害了學生,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心理疾病。
2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師的表率作用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在教育工作中,壹切都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的人格中才能湧現出教育的質量。”教師完善的人格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並成為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有理想,有抱負,對事業兢兢業業,刻苦認真。有正氣,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行為等,體現出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學識廣博,思維敏捷,良好儀態,充沛精力,開朗性格,樂觀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風度,有較強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友善等。教師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動學生的心,足以使學生心悅誠服,達到效仿療法的目的。對學生人格的發展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2.2課堂的滲透作用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動場所,學生在課堂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學習心理素質的主渠道。
2.2.1選擇恰當教學內容
強加給學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無力的,是很難被學生接受的。每壹堂課所要“滲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應是該堂課的教學素材中所蘊涵的,是份內的、自然的。例如通過介紹我國的某些化學工藝如造紙、制火藥、燒瓷器發明很早,對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貢獻,我國勞動人民在商代就會制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等古代的化學成就。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在講純堿時,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化學家、制堿工業的先驅和奠基人侯德榜為打破外國技術壟斷,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堿法,並將其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公布與眾的高尚人格。通過“化學與社會發展”的教學,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化學與現代社會密切相關。從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到人造衛星上天,從現代海洋開發到合理利用資源,從現代化工業發展到人類環境的保護,從人的衣食住行到衛生保健,都離不開化學知識,從而使學生適時產生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利用各種時機,向學生展示學習化學的價值。使學生明顯地感覺到,學好化學能夠培養科學情感和科學態度,提高科學實踐意識,優化思維品質,培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知難而進勇於探索堅忍不拔的毅力。
2.2.2營造良好心理環境
心理環境是教學環境中無形的方面,是教師和學生***處於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可感的某種心理氣氛和情景,是教學過程中對師生產生“***振性”即整體傾向性的心理情緒。創設良好的育人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求知欲和理智感,培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以平易近人的態度,和藹可親的面容,落落大方的教姿融入學生的主體,體現出與學生的平等。善於觀察、了解學生,多賞識,少責備,多表揚鼓勵,樹立每位學生的威信,寬容學生,善待他們的錯誤。壹次測驗中,有個基礎較好的學生做得很不好,該做的都沒有寫。在評講試卷時,其中有壹道比較難的習題讓他講解,結果講的很好。我接著說:“試卷上其他部分做的都很好,如果這道題沒有錯的話不是更完美了嗎?”這種心理的溝通給了他很大的鼓舞,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壹直保持優異的成績。
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用情感和愛心去感染和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富有情感的環境中獲得知識[2]。例如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