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或暗示實驗藥品或治療方法如下:
目前,臨床上普遍認為暗示療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的,其適應癥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經癥(如恐怖性神經癥、焦慮性神經癥)外,對疼痛、瘙癢、哮喘、心率過速、過度換氣綜合癥等心身障礙和心身疾病,陽痿、性冷淡等性機能障礙,遺尿、口吃、厭食等行為習慣障礙等均有療效。
暗示療法的治療效果往往取決於患者的感受性和對暗示的順從性,患者對心理醫生的信任是暗示治療的基礎。
癔病是暗示療法的傳統適應癥。古代人就掌握了如何應用暗示治療癔病的方法,雖然當時還不能給予科學的解釋,蒙上了壹層迷信和神奇的色彩,但是作為治療疾病的壹種方法,已經為人們所接受。現在,關於癔病的病因學研究認為,癔病患者本身的性格特點就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很容易接受別人的語言、態度、行為和觀念的影響。
因此,患者的癥狀表現與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密切關系,尤其在癔病的發作、癥狀的改變或消失上往往起重要作用。19世紀中葉,法國精神病醫生沙可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強調暗示在癔病發病機理中的作用,這個觀點以後又得到巴賓斯基和伯恩海姆的支持。某些神經癥,如恐怖性神經癥、焦慮性神經癥等,在發病中各種精神因素有直接影響。
因此,其心理治療的原則也大致相同。皆需要醫生對患者給以權威性的說明和解釋,讓患者對疾病的原因、性質和轉歸有所了解,加上醫生的鼓勵和指導,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解除恐懼或焦慮的心理狀態,這些都離不開暗示治療。
此外,大量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證明,暗示對疼痛有明顯的影響,在足夠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劑能使術後傷口疼痛顯著減輕;用噪音刺激的方法進行拔牙,其中也有暗示作用。同理,暗示療法對哮喘等心身疾病也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