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是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屠呦呦的獲獎,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這必將激勵更多的中國科學家不斷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人類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那麽關於屠呦呦的 勵誌 故事 妳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屠呦呦的勵誌故事,供大家閱讀!
屠呦呦的個人簡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為碩士生導師,2001年被聘為博士生導師。
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並因此在2011年9月獲得了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12月6日,屠呦呦參加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組織的新聞發布會。屠呦呦是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壹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北京時間2015年12月11日淩晨,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5年12月25日,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中心出版的第96939-97570號公報,第31230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屠呦呦(Tuyouyou)星。
2016年2月,屠呦呦獲得“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獎。
屠呦呦的勵誌故事篇1“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她的“韌勁兒”。青蒿素的發現談何容易,屠呦呦和其團隊付出了怎樣的艱辛,世人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鍥而不舍的“韌勁兒”,科學實驗難有建樹。
“千錘萬鑿出深山”,學習她的“鉆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藥性,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新藥。在漫長的探索中,中國政府也啟動了“523項目”,屠呦呦開創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 方法 。如果沒有勇於探索的“鉆勁兒”,這項科研成果很可能付諸東流。
“柳暗花明又壹村”,學習她的“悟勁兒”。屠呦呦從系統整理歷代醫籍入手,她查閱經典醫書、地方藥誌,四處走訪老中醫,做了2000多張資料卡片,最後整理出壹個600多種(包括青蒿在內)草藥的《抗瘧單驗方集》。“我們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療瘧疾的 經驗 。我們為什麽就做不出來呢?”屠呦呦再次翻閱古代文獻尋找答案。《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引起了她的註意:“青蒿壹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如果沒有“悟勁兒”,屠呦呦不會想到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首次采用乙醚低溫提取,如願獲得抗瘧效果明顯的青蒿提取物。
“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她的“補勁兒”。大學時學的是西醫, 畢業 後進入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接受過兩年半的“西醫學中醫” 教育 。西學中的屠呦呦在中醫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就在於她的“補勁兒”。不斷註入新知識,貫穿中醫精粹,形成了淵博的學識,才會到達“壹覽眾山小”的境界。
“不畏浮雲遮望眼”,學習她的“敢勁兒”。屠呦呦專心做科研,耐得住寂寞與枯燥,勇於面對質疑,不為世俗所動,不圖“短平快”,終於站在科學的巔峰,接受全世界的矚目。
屠呦呦的勵誌故事篇2在越美戰爭期間,為了幫助越南打擊美國,克服越南境內多發的瘧疾,1967年5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組建攻關小組,聚集了當時全國所有藥學專業的專家,有數百人參加。後稱《523工程》。經專家們的日夜奮戰,終於研制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也因此成為目前世界上化學壹類藥,唯壹由中國人研制的。由於當時正處於“”時期,成果的歸屬並沒有引起重視。八十年代,逐步有了成果意識,就有人提議,既然青蒿素的藥學意義這麽大,應該像盤尼西林壹樣,申請諾貝爾獎。結果申請 報告 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退了回來,理由是壹個獎項最多有三個人並列申請,不授予集體。當年“523工程”的主要參與者又經過激烈討論,最後認為最大貢獻者為四個人,缺壹不可。以四人並列重新向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申報,結果由於不符合要求被退回。不然的話,也許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上就有零的突破了。
接下來的許多年,這四個人分別多次申報院士,結果都未獲成功,原因是,四個人中不管誰申報,另外三個人都會舉報他,認為自己是青蒿素的最大貢獻者。我參加過壹次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教授申報院士過程(四個人之壹),結果因為另外三個人的舉報沒有成功。這也許就是為什麽屠呦呦沒有評上院士,沒有獲得國家科學大獎的原因。這四個人如果有壹個人獲得院士,或國家大獎,那就意味著另外三個人處於青蒿素發明者的次要地位。幾十年來這個問題壹直沒有得到解決。這個難題被美國人解決了,方法非常簡單。
2011年,素有美國醫藥屆諾貝爾獎稱號的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來到了中國,了解青蒿素發明者情況,同樣遇到了四個人爭持不下的情況,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給四個人提出兩個問題,第壹個問題:誰應該獲得拉斯克獎?第二個問題:如果妳獲得不了拉斯克獎,妳認為其他三個人中誰最應該獲得。結果出來了:第壹個問題毫無疑問都是認為自己最應該獲得拉斯克獎;第二個問題,有三個人都寫的屠呦呦,結果,這壹年的拉斯克獎給予了青蒿素發明者,中國專家屠呦呦。拉斯克獎建立了大半個世紀以來,***有300多位獲獎者,其中四分之壹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生物醫學獎。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的這兩個問題是不是最科學不好評論,但是它解決了幾十年以來的難題。為什麽這個問題這麽難解決?確實非常復雜。記得當時李國橋申報院士的時候我就是問的這個問題:答復是:這個工程就像百米賽跑,有人在開始領先,有人在中間領先,有人在沖刺時領先,並不是壹個人壹直領先。課題組成員中也是交替領先,相互啟發促進的。
這個《523工程》辦公室就設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我所工作過的五所,壹直從事抗瘧藥的研究,所發明的本芴醇獲國家發明壹等獎。屠呦呦獲諾獎後,我們不明白,怎麽回事,昨天壹位教授,給我說得特別清楚。昨天,與趙德昌聊天,他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天經地義的,也是沒有爭議的。他說比如,妳發明了面包,他發明了大餅,還有人發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發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五所,抗瘧藥研究成果,以及與瑞士的合作,將抗瘧藥推向世界,也是起到很大作用,終被世界認可。消滅了瘧疾。再有就是今日中國之強大,世界地位的提高,也是中國本土科研獲諾獎的依靠!
屠呦呦的勵誌故事篇3誰言寸草心,幾度寒暑報春暉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對她的美好期待。作為壹名藥學專業學生,屠呦呦考入北大醫學院時就和植物等天然藥物的研發應用結下不解之緣。從1955年進入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來,她幾十年如壹日,埋首於深愛的事業中,將壹份份漂亮的成績單回饋給黨和人民。
屠呦呦 入職 時正值中醫研究院初創期,條件艱苦,設備奇缺,實驗室連基本通風設施都沒有,經常和各種化學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體很快受到損害,壹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實驗室內“搖瓶子”外,她還常常“壹頭汗兩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樣本,先後解決了中藥半邊蓮及銀柴胡的品種混亂問題,為防治血吸蟲病做出貢獻;結合歷代古籍和各省經驗,完成《中藥炮炙經驗集成》的主要編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矚目的成就是發現青蒿素,作為防治瘧疾的壹線藥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拯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並且在與瘧疾這種致命疾病的持續戰鬥中產生了長遠的醫療福利。”拉斯克基金會如是說。
傳承者,古代醫書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壹雙雙眼睛緊張地盯著191號青蒿提取物樣品抗瘧實驗的最後成果。隨著檢測結果的揭曉,整個實驗室都沸騰了:該樣品對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
1967年5月23日,我國緊急啟動“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工作協作”項目,代號為“523”。項目背後是殘酷的現實:由於惡性瘧原蟲對氯喹為代表的老壹代抗瘧藥產生抗藥性,如何發明新藥成為世界性的棘手問題。
臨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為“523”項目中醫研究院科研組長。要在設施簡陋和信息 渠道 不暢條件下、短時間內對幾千種中草藥進行篩選,其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但這些看似難以逾越的阻礙反而激發了她的鬥誌:通過翻閱歷代本草醫籍,四處走訪老中醫,甚至連群眾來信都沒放過,屠呦呦終於在2000多種方藥中整理出壹張含有640多種草藥、包括青蒿在內的《抗瘧單驗方集》。可在最初的動物實驗中,青蒿的效果並不出彩,屠呦呦的尋找也壹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壹次轉向古老中國智慧,重新在經典醫籍中細細翻找,突然,葛洪《肘後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壹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壹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辟蹊徑采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追夢人,求索之路無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後。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壹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並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壹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見的壹 種植 物,郁郁蔥蔥地長在山野裏,外表樸實無華,卻內蘊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壹樣的科學追夢人,大愛在左,奉獻在右,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生命長途點綴得花香彌漫,綠意盎然,讓不同地域、種族的人壹起吮吸現代科技的芬芳。
>>>下壹頁更多屠呦呦的勵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