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設置“懸念”和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1.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懸念是興趣的重要來源。懸疑就是設置壹個“謎”,讓人無法猜測和理解,卻又無法釋懷,從而引發正面思考。比如在講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是這樣設置懸念的:很久以前,人們發現了壹個奇怪的洞穴。大家把狗領進去,狗莫名其妙的死了。有人說這是吃狗的魔鬼。真的是魔鬼在作祟嗎?當偵探拿著手電筒走近洞穴時,他看到許多倒掛在洞穴頂部的鐘乳石,還有許多生長在地面上的石筍,地面還很潮濕。除此之外,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偵探把火炬靠近地面,這時火焰逐漸變小,最後熄滅。這個“魔鬼”是什麽鬼?
2.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
學習是壹種雙邊活動,學生的參與欲望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來源,是學生參與學習的根本原因。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比如在“質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測量白磷燃燒前後的質量和硫酸鐵、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的質量,初步得出質量守恒定律。在此基礎上,老師問:“有沒有違反質量守恒定律的反應?”通過學生的猜測,接下來的測量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前後的質量,鎂條燃燒前後的質量的實驗,實驗結果與原來的認知有沖突,這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積極參與討論質量不等的原因,從而更好地理解質量守恒定律,更好地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這種設計既是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和情感的過程,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欲望。
第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引入競爭,增強參與感。
新課改以來,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成為壹種常見的課堂學習方式。為了促進合作學習的效果,我的做法是:(1)分組。每組有4-6名學生。根據年級(按年級分為4段)、性格(外向和內向)、特長的不同,將學生組織成若幹個優化的合作學習小組,要求學生選出成績好、樂於助人、有壹定合作意識、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強的學生擔任小組長。(2)分工。充分體現“量力而行”的原則,合理劃分組內工作。每個小組要設置組長、聯絡員、記錄員、報告員、實驗操作員等角色,壹段時間後交換分工。組長負總責,組員互相檢查監督。(3)評價。我在課堂上設置了小組評價表,要求老師根據學生在每節課的表現選出優勝小組,通過全組的評價和考核,鼓勵每個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方法,落實學習效果。我的小組評價範圍很廣,包括知識、學習熱情、學習質量、學習習慣。(4)獎勵。為確保獎勵方案,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的學生(包括積極回答問題,在黑板上發言,主動公布自己的答案,積極找出老師或同學的錯誤,積極展示自己的作品,積極分享錯誤和教訓等。)和小組(上課積極討論,小組整體進步最大)要表揚,半學期進行壹次統計考核,對進步最大的小組、考試前10名、班級表現好的同學進行表彰和物質鼓勵。如果壹節課需要壹個老師講解5道題,則視為不合格,取消該節課所有加分,隨機抽取2名學生表演)。公布答案的同學如果發現同學兩處以上的錯誤,將被取消資格(稍後會回來更正計算)。
哪裏有評價和獎勵,哪裏就有競爭。引入競賽,化學課就活起來了。每個人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和攀比的欲望,每個人都害怕落後。可見,競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和能力心理,使學生的積極情緒活躍起來,從而獲得壹種成功的體驗,增強主體情感,增強參與意識。
第三,聯系生活實際,拓展參與空間
新課程的設置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現象中探索和理解化學的規律,讓他們體會到化學在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應用。我在第壹單元第二節課專題2《探索薯片包裝中的氣體》中介紹過,化學是壹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讓學生壹學化學就能感受到化學從生活到生活的體驗。第四單元第四題根據化學式計算,我經常手裏拿著鹽或者鈣片或者壹些食品標簽走進教室,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在講授二氧化碳的性質時,我引入蘇打探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將學生的參與興趣帶入高潮。學生買汽水帶進化學課,老師提供壹些相關的化學實驗用品,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循序漸進地探索。有同學經常觀察到老師在課堂上用生活用品代替化學藥品或儀器,回家後也自己參與壹些家庭實驗,比如自制汽水、自制氧氣,有參與的空間。
第四,以點帶面
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平等發展的權利。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但在壹個班級裏,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學習速度不可能完全壹致。老師在課堂上要註意這種差異。(1)先跟小組長做思想工作,讓小組長帶頭上課,帶領自己的組員積極參與課堂。(2)私下和班裏的幾個同學聊聊,讓他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關心,慢慢的這些同學也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在問題設置上,教師也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既遵循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又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的可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可以請善於觀察的學生在課堂上描述實驗現象,讓他感到成功;對於註意力差的學生,老師有意識地先給予暗示甚至提醒,然後讓他重復剛剛涉及的問題,也能讓他享受成功;對於擅長推理的學生,老師可以通過現象推理得出結論,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為了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還可以改變方式,引導學生使用“自助”和“他助”的學習方法,如小組討論、同桌分享信息,最後總結問題,這樣提問的人的面就拓寬了,既培養了他們的合作精神,也讓更多的人分享他們的成功。尤其是對於壹些處於“中間”狀態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習慣於兩頭抓,而忽略了那些處於中間狀態的學生。“其他輔助”學習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避免這種現象。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從情感意願、心理欲望、行動上積極參與化學教學過程,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壹種生活體驗。只有通過體驗獲取知識、獲取能力、領悟真諦、掌握方法、總結規律、體驗情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