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日前聯合發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初步建設形成統壹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支撐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全覆蓋,每個居民將擁有壹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壹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電子健康碼在網絡上引發公眾的討論。同樣是個人健康信息,公眾對病歷不擔心,但對電子健康碼有擔心,是因為病歷只有壹份,不可被***享,除患者同意外,其他人沒有機會知曉這些信息。無論電子健康檔案還是電子健康碼,普及的過程中都要看到公眾的擔心,做出及時回應,形成良性互動。
普及電子健康碼要做好信息安全保障究竟是怎麽壹回事,跟隨我壹起看看吧。
居民擁有功能完備電子健康碼意味著什麽?專家:更像電子健康檔案,不必擔心隱私泄露
11月9日,據國家衛健委官網信息,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已聯合發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設形成統壹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支撐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全覆蓋。
其中,《規劃》提到,“2025年每個居民擁有壹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壹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這條內容引發關註。11月10日,北京三醫智酷醫院管理發展研究院院長魏子檸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規劃》此處所說的健康碼並非為應對新冠疫情而設置的健康碼或行程碼,該健康碼其實更像是壹份居民的個人電子健康檔案,設置這樣的健康碼也是為了能夠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更好地為居民服務,大家也不必過分擔心隱私、行程泄露等問題。
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已聯合發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
全網熱議:
居民有功能完備電子健康碼
有網友擔心隱私被泄露
紅星新聞記者註意到,該《規劃》對未來部署了8個方面主要任務,分別為,集約建設信息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健全全民健康信息化標準體系;深化“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要素體系;推進數字健康融合創新發展體系;拓展基層信息化保障服務體系;強化衛生健康統計調查分析應用體系;夯實網絡與數據安全保障體系。
此外,《規劃》還提出8項優先行動:互通***享三年攻堅行動;健康中國建設(行動)支撐行動;智慧醫院建設示範行動;重點人群智能服務行動;藥品供應保障智慧監測應對行動;數字公衛能力提升行動;“互聯網+中醫藥健康服務”行動;數據安全能力提升行動。
近些年“健康碼”這個詞已經生活中的壹個高頻詞。紅星新聞記者梳理後發現,健康碼壹詞在《規劃》中壹***被提及5次。其中在講述疫情防控的應急能力全面提升的現狀時,《規劃》提到“推進健康碼政策統壹和標準壹致,實現核酸檢測結果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信息全國***享,保障群眾有序出行,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發展。”在發展目標上,《規劃》提出“每個居民擁有壹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壹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
此外,《規劃》還提到,在“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的主要任務方面,推進數字健康融合創新發展體系、互通***享三年攻堅行動、數字公衛能力提升行動的部分中,也提及了健康碼問題。《規劃》提到,要“逐步實現電子健康碼、醫保結算碼、金融支付碼等多碼融合”,要“以普及應用居民電子健康碼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證號碼為主、其他證件號碼為補充的唯壹主索引,推動‘壹碼通用’”。此外,《規劃》還提及,“加強健康碼標準規範使用,強化賦碼和轉碼規則規範實施,推進互通互認、壹碼通行”。
紅星新聞記者註意到,網友們對於“每個居民擁有壹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壹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壹條尤為關註。有網友產生疑慮,提出“這個健康碼是不是就是行程碼?”“設置這樣的健康碼會不會侵犯到我的隱私?”
2022年7月6日,山西運城,壹名居民在新絳縣核酸檢測點掃碼進行核酸檢測。圖據視覺中國
專家解讀:
像是移動電子健康檔案
不必過分擔心隱私泄露
對於網友提出的種種疑問,北京三醫智酷醫院管理發展研究院院長魏子檸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此健康碼並不是因新冠疫情時搭建的健康碼,更不是行程碼,《規劃》中的健康碼更像是壹份移動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
“規劃中提到的這個健康碼,更像是壹份居民的電子檔案,裏面或會包含著每壹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階段的健康信息。例如疫苗註射、病例信息、家族遺傳病等。”魏子檸說,我們現在常說的健康碼,其實是為了應對新冠疫情而設置的,可以看到居民有沒有做核酸、是陰性還是陽性、已經做了幾天等信息,《規劃》中所說的健康碼功能應該是比(目前)這個健康碼要全面很多的。
魏子檸說,《規劃》提到的電子健康碼的設置,可以更好地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個人健康狀況。“妳的既往病史、就診記錄可能都會在這個健康碼中,去看病的時候醫生就能夠全面掌握,以便對患者做出更科學的診斷。”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副會長王晨光的觀點也和魏子檸的觀點類似。王晨光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此《規劃》中提到的這個電子健康碼其實是壹份全面的個人健康信息檔案,它是我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來更好地為居民健康服務的。
“目前還不完全確定這個健康碼所具有的功能,它有可能會把目前抗擊新冠疫情所用的這個健康碼的部分功能包含進去,但這部分功能僅僅是其中的壹小部分。”王晨光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員的流動性也在增強,如果有了這樣的健康碼,就等於每個人的健康信息都被自己隨身攜帶,例如,在任何地區出現意外、生病等情況,醫生只要通過這個健康碼,就能夠了解這個人的歷史健康信息,從而給予最準確的治療。
對於有網友擔心該健康碼會出現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兩位專家均表示,這種擔憂其實大可不必。“這個健康碼日常是放在個人的手機裏,如果不出示給別人看,包括醫生在內應該都是無法隨意查詢到的,只有經過本人同意後,在就診、註射疫苗等情況下,相關信息才會顯示出來。”魏子檸如是說。
王晨光則表示,大家對個人隱私泄露的擔心也並非沒有道理,但是並不用過分擔心。“相關機構在搭建該健康碼時,肯定是需要收集並存儲個人健康信息的,但是這種行為是為了保障居民的健康,而不是為了侵犯公民的隱私。”
王晨光表示,我們的社會現在已經是壹個信息化社會,這種健康碼的出現也是必然,這是壹種信息的正常使用行為,相關機構也會在搭建時防止別有用心的人來惡意侵入,同時法律法規也會對健康碼的使用進行規範。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 特約記者 水寧
責編 鄧旆光 編輯 王禾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普及電子健康碼,要做好信息安全保障
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日前聯合發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初步建設形成統壹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支撐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全覆蓋,每個居民將擁有壹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壹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
資料圖
電子健康碼在網絡上引發公眾的討論。由於健康信息是極其敏感的個人隱私,這些討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壹,擔心健康信息被過度收集,生了什麽病、掛了哪些號、怎麽治療的等等都是個人的私密活動和私人信息。所謂隱私權,就是個人擁有不願意隱私信息被他人知曉的權利。為什麽患者在壹些門診問診時要關上門,就是為了避免他人對自身隱私的窺視。不容忽視的是,每個人對收集個人信息的接受程度並不壹致,比如在網友的討論中,有人覺得健康碼可以包括個人的血型,有人則不希望。所以,哪些信息是電子健康碼應該收集的、哪些信息是不應該收集的、公眾是否享有拒絕的權利,這些都是政策落實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第二,是擔心健康信息被泄露被濫用。同樣是個人健康信息,公眾對病歷不擔心,但對電子健康碼有擔心,是因為病歷只有壹份,不可被***享,除患者同意外,其他人沒有機會知曉這些信息。但電子健康信息不同,聯網上傳後有被泄露的風險,尤其是當前從技術保護到訪問權限的管理,社會對個人信息保護得並不夠,健康信息被攻破、被買賣都是隱患。
當然,也有專家表示,“這個健康碼日常是放在個人的手機裏,如果不出示給別人看,包括醫生在內應該都是無法隨意查詢到的,只有經過本人同意後,在就診、註射疫苗等情況下,相關信息才會顯示出來。”總之,泄漏風險和信息收集程度是等比例增長的關系,如果信息收集的隱私化程度足夠高,就存在商業價值,而倘若僅是流程性信息,則意味著變現價值小,牟私利者追逐健康信息動力弱,通過技術手段較好預防。所以,消除公眾的憂慮,壹是為信息收集定好規則,二是提高技術預警和防範能力。而壹旦發生泄漏,則要運用法律法規從嚴懲處。
在當下的就醫過程中,不少醫院都在逐步電子化以便利患者就醫。但各家醫院的實踐各有不同,有的叫電子健康卡,有的叫電子健康碼,有的健康檔案明顯過度收集個人信息。比如在壹家三甲醫院完善健康檔案的選項中,包括“婚姻”“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生活習慣”“行為習慣”,而行為習慣裏又包括“吸煙史”“飲酒史”“體育鍛煉”“飲食習慣”“睡眠情況”等等。
單個來看,這些信息的確是健康信息,但整合起來會形成非常詳盡的個人信息。但在實際就醫體驗中,有些信息可能醫生根本用不到,或是醫生通過詢問即可知道,因此收集過程可能要形成相應規範。不如借此規劃統壹標準,明確健康信息收集可與不可的界限。要知道,剛剛施行壹年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限於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不得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無論電子健康檔案還是電子健康碼,普及的過程中都要看到公眾的擔心,做出及時回應,形成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