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反應的概念
[編輯本段]
輸液反應包括發熱反應、由熱原、藥物、雜質、液體溫度過低、液體濃度過高和輸液速度過快引起的靜脈輸液系統反應。發熱反應的臨床表現主要為畏寒、寒戰、顏面及四肢發紺,繼而發熱,體溫可達 41~42℃。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煩躁不安、譫妄等。嚴重者可出現昏迷、血壓下降、休克、呼吸衰竭等癥狀,導致死亡。發熱反應發生的早晚,取決於進入體內的熱原量、熱原的性質和病人個體耐受性的不同。
輸液反應及預防
[編輯本段]
(壹)發熱反應
1.引起發熱的原因是常見的輸液反應,常因輸入致熱物質(熱原、死菌、遊離菌蛋白或不純藥物成分)、輸液瓶清洗消毒不完善或再次汙染;輸入的藥液消毒、保管不善使藥液變質;輸液管表層粘附硫化物等引起。
2、癥狀 主要表現為畏寒、寒戰、發熱(輕者發熱常在38℃左右,重者40-41℃),並伴有惡心、嘔吐、頭痛、脈搏加快、全身不適等癥狀。
3.防治方法
(1)輕度反應可減慢輸液速度,註意保暖(適當加蓋被子或給予熱水袋)。嚴重者應立即停止輸液,高熱者應給予物理降溫,必要時遵醫囑給予抗過敏藥物或激素治療,並針刺合谷、內關穴。
(2)輸液器要妥善處理,清除熱原。
(2)心力衰竭、肺水腫
1.原因是由於滴速過快,短時間內輸入液體過多,使循環血量急劇增加,心臟負擔過重。
2.癥狀患者突然感到胸悶、氣短,咳泡沫樣血痰;嚴重時可從口鼻湧出稀痰,肺部出現濕性啰音,心率加快。
3.防治方法
(1)輸液滴速不宜過快,輸入液體量不宜過多。這壹點對心臟病患者、老人和兒童尤為重要。
(2)當出現肺水腫癥狀時,應立即停止輸液,並通知醫生,讓病人取坐位,雙腿下垂,以減少靜脈回流,減輕心臟負擔。
(3)遵醫囑給予血管擴張劑、平喘藥、強心劑等。
(4)高流量氧氣吸入,並將加濕瓶中的水換成20%-30%的酒精加濕後吸入,以降低肺泡內泡沫表面的張力,使泡沫破裂消散,從而改善肺部的氣體交換,減輕缺氧癥狀。
(五)必要時四肢依次紮止血帶(需每隔5-10分鐘依次放松四肢,可有效減少回心血量),待癥狀緩解後逐漸解除止血帶。
(三)靜脈炎
1.病因:由於長期輸註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大的藥物,或在靜脈內放置刺激性塑料管時間過長,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性炎癥反應;也可因輸液時無菌操作不嚴引起局部靜脈感染。
2、癥狀:沿靜脈出現紅線,局部組織發紅、腫脹、灼熱、疼痛,有時伴有寒戰、發熱等全身癥狀。
3、防治方法 原則是避免感染,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對血管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紅黴素、氫化可的松等,應充分稀釋後應用,並防止藥物溢出血管外。同時,應經常更換註射部位,保護靜脈。
(2)擡高患肢並制動,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鎂濕熱敷。
(3)中藥外敷或如意金黃散外敷,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4)超短波理療,用TDP治療儀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鐘。
(4)空氣栓塞
1.原因輸液管內的空氣未排出,導管連接不緊,縫合處漏氣,加壓輸液、輸血時無人看管,都有可能發生空氣栓塞。進入靜脈的空氣首先進入右心房,然後進入右心室。如果空氣量較少,則會被右心室壓入肺動脈,然後分散到肺小動脈,最後進入毛細血管,因此造成的損傷較小。如果空氣量較大,則會堵塞右心室動脈入口,使血液無法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造成嚴重缺氧,導致患者死亡。
2.癥狀患者感到胸部異常不適,有瀕死感,繼而出現呼吸困難、嚴重發紺,心電圖可顯示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臟病變。
3.防治方法
(1)輸液時必須排盡空氣,如需加壓輸液,護士應嚴密觀察,不得離開病人,以防液體排空。
(2)立即使患者取左側臥位和頭低足高位,此體位在吸氣時可增加胸內壓,以減少空氣進入靜脈,左側臥位可使肺動脈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氣泡向上漂移右心室心尖部,避開肺動脈入口,由於心臟跳動,空氣與氣泡混合,以小劑量進入肺動脈。
(3)氧氣吸入
(4)進行鎖骨下靜脈穿刺換水槍時,應在患者呼氣或囑患者屏氣時進行,以防吸入空氣,在留置矽膠管或換液的操作過程中,任何環節都不能使矽膠管腔與大氣相通。
輸液反應的常見類型
[編輯本段]
1熱原反應 主要是細菌內毒素通過靜脈輸液劑進入體內,當累積量超過機體耐受量時,即發生熱原反應。臨床癥狀為高熱、寒戰、皮膚蒼白、瞳孔散大、血壓升高、白細胞減少;嚴重者伴惡心、嘔吐、頭痛以至昏迷,甚至休克、死亡。
2 熱原樣反應 由於輸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熱原樣反應,主要由生產、儲存、輸液器具、輸液操作過程及輸液環境等汙染引起。
3過敏反應 除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樣皮疹等壹般過敏反應外,臨床常見的嚴重過敏反應與熱原反應相似,很難與熱原反應相鑒別。
4細胞汙染因細胞或真菌汙染液體進入體內而引起的比熱原反應更嚴重的急性細菌感染,如嚴重菌血癥或敗血癥。
輸液反應的原因及預防措施
[編輯本段]
1 藥物
(1)大輸液:大輸液在儲存、搬運、使用過程中,如果玻璃碰撞出現小裂縫或瓶蓋松動,就會造成大輸液的滲漏和微生物汙染。因此使用前壹定要仔細檢查。輸液瓶發現松動、瓶壁有細小裂紋、凈度不合格時,不得使用。
(2)添加藥物:①添加質量不合格的藥物,也易引起輸液反應。必須使用合格藥品。加藥劑量過大,濃度過高,也易引起輸液反應。應降低藥物濃度。添加的藥物與輸液發生物理變化或分解、聚合等,導致藥效降低,引發輸液反應。應避免藥物配伍禁忌。藥物引起發熱停藥後患者體溫恢復正常。中藥註射液與葡萄糖註射液混合稀釋後用於靜脈滴註,不宜與生理鹽水混合使用;⑤大容量註射液選用不當,中藥註射液與葡萄糖註射液混合稀釋後用於靜脈滴註,不宜與生理鹽水混合使用。原因是中藥註射液與生理鹽水混合後,往往會因鹽析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從而增加輸液反應的發生率。
(3)熱原累積:靜脈給藥,當進入體內的熱原細菌內毒素達到壹定量時,患者即發生熱原反應。靜脈滴註給藥時,應盡量減少配藥品種。
(4)微粒積聚:配藥順序不當也會使微粒增多,甚至超標。配藥時受空氣汙染,粉塵顆粒較多,配藥針頭過大,致使輸液膠塞進入輸液,造成輸液顆粒增大。應改變配藥順序,配藥間要設置凈化設施,采用小針頭配藥,可減少輸液中的顆粒物。
2 輸液設備質量 不合格的壹次性註射器和壹次性輸液器也是熱原汙染的途徑,臨床上必須使用合格的壹次性耗材。
3 輸液速度 當靜脈滴註含K+、Ca 2+、Mg 2+等離子的藥物時,如滴註速度過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輸液反應。體弱或敏感的患者必須控制滴速。
4 輸液環境 壹般夏季氣溫高,空氣濕度大,藥液易被微生物汙染而引起輸液反應。天氣寒冷的季節,對於老年患者或體質虛弱者,也會引發輸液反應。輸液時壹定要註意環境溫度。
5、患者因素
(1)疾病:炎癥、發熱性疾病患者或體質虛弱、免疫力失衡的患者會增加反應發生率。排除藥物、手術等因素後,判斷為疾病發展變化所致。
(2)患者年齡:老年患者、幼兒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對細菌內毒素敏感性增高,輸液反應發生比例高,輸液時應註意年老體弱及幼兒患者。
(3)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閾值不同,敏感患者輸液時應特別註意。
輸液反應案例分析
【編輯本段】
輸液反應是輸液不良反應的簡稱,是指輸液引起的或與輸液有關的不良反應,臨床上有時稱為 "熱原反應"。但嚴格來說,"熱原反應 "只是輸液不良反應的壹部分。臨床上最常見的輸液不良反應是由熱原反應和類熱原反應引起的發熱、寒戰、嘔吐等,以及其他細菌(細菌、桿菌、真菌)汙染反應、過敏反應等。[1].本文報道了69例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輸液反應,並對其原因及預防措施進行了探討。
1臨床資料
69例中,男48例,女21例;年齡19-74歲,平均(50.5±15.5歲;其中單純靜脈滴註大輸液13例,大輸液+西藥制劑24例,大輸液+中藥制劑16例,大輸液+中藥制劑+西藥制劑16例;大輸液中添加藥物1-8種,平均(3.7±1.2)種,其中大輸液中添加藥物3.7±1.2種,平均(3.7±1.2)種。大液中添加藥物 1-8 種,平均 3.7±1.2 種,其中添加 1-3 種藥物 31 例,添加 4-5 種藥物 15 例,添加 6-8 種藥物 10 例;大液中添加安瓿數量 1-20 個不等,平均 6.6±2.2 安瓿。反應發生時,輸液量為 75-500mL,平均為(203±35)mL;反應發生時間最早為輸液後 15 分鐘,最晚為 80 分鐘,平均為(35±8)分鐘。輸液反應參考診斷標準如下[1]:輸液後15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冷感、寒戰、發熱38℃以上,停止輸液後數小時內體溫恢復正常,伴惡心、嘔吐、頭痛、腰部及四肢關節劇烈疼痛、皮膚蒼白、發冷、發粘、血壓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2原因分析
輸液反應的因素分為四種,藥物因素:發現藥物外觀變化(包括透明度、顏色、絮狀物、瓶口松動、安培裂紋等。)或發現熱原和微粒超標;輸液器因素:檢測輸液瓶、輸液器、註射器熱原和微粒超標;操作因素:檢測同批號其他藥品和輸液器熱原和微粒不超標且無其他質量問題。患者因素:經檢測未發現其他原因。經分析本組藥物因素29例(42%),輸液器因素7例(10.1%),操作因素27例(39.1),患者因素6例(8.7%)。
3 討論
3.1 發生機制 熱原是引起動物體溫升高的物質的總稱。廣義的熱原包括細菌性熱原、內源性高分子熱原及其化學性熱原等。藥理熱原通常指微生物的代謝產物。研究表明,熱原主要是微生物的內毒素,是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質的復合物。顆粒狀異物也是引起輸液反應的重要因素,靜脈輸液中的不溶性顆粒狀異物如橡膠顆粒、不溶性無機鹽、活性炭顆粒、纖維、配藥過程中產生的顆粒,以及輸液過程中空氣中未被過濾進入輸液的致病菌或灰塵等,均可引起熱原樣反應,出現靜脈炎、血管肉芽腫、肺水腫、栓塞、過敏性休克等。熱原從靜脈輸入血液,刺激垂體發熱中樞,引起發熱反應[1, 2]。
3.2 預防
3.2.1 嚴格控制藥品和輸液器 液體使用前應仔細檢查瓶簽是否清晰,是否過期。檢查瓶蓋是否松動、殘缺,瓶身、瓶底、瓶標是否有裂痕。藥液有無變色、沈澱、雜質及澄清度變化。輸液器和藥品的儲存應專人管理,按有效期使用。輸液器使用前應仔細檢查包裝袋有無破損,輕輕擠壓塑料袋,看有無滲漏現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輸液器[2,3]。
3.2.2 改善治療室環境 治療室每晚常規紫外線照射消毒1小時,每周用2%過氧乙酸8 ml/m3煮沸熏蒸30 min,室內、門窗、臺面、治療推車、地面每天用0.2%漂白粉或1%84消毒液濕擦2次。每月對治療室進行壹次空氣細菌監測。在配藥和輸液操作過程中,減少治療室和病房內的人員流動,避免掃地和掃床,以減少空氣中的塵埃粒子。目前采用的凈化技術是提高輸液環境空氣潔凈度,保證輸液質量的最有效方法,如安裝凈化室、層流罩或采用超凈工作臺進行輸液配藥等。
3.2.3嚴格操作規程 靜脈輸入過程中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醫護人員在靜脈輸液操作前應對雙手進行有效的清潔和消毒。改進安瓿的切鋸和消毒方法,用安瓿鋸痕後再用0.5%強碘或75%酒精棉球消毒壹次後折斷,即可達到無菌目的,且操作簡單,省時省力。瓶塞、皮膚穿刺部位消毒要徹底,反復穿刺要更換針頭,熟練掌握穿刺技術,穿刺後做好固定,可避免靜脈反復穿刺增加汙染。經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的產品,如果靜脈滴註速度過快,單位時間內進入體內的內毒素量可能超過閾值,對於體質虛弱或敏感的患者可能引發輸液反應,因此,輸液時要勤巡視觀察,防止輸液速度過快。
3.2.4合理用藥,註意配伍 藥液應嚴格控制添加藥物的種類,多種藥物合用時盡量采用小包裝溶液分類輸入。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配伍時,要註意配伍禁忌,觀察配伍後藥液是否變色、沈澱、渾濁。配制粉末狀藥物時應充分振搖,使藥物完全溶解後方可使用。粉針劑加入藥液時,應使藥物必須充分溶解,必要時增加光照試驗,達到輸液要求後方可輸液;藥液應現配現用,特別是在高溫高濕季節或外界環境較差時。配制後的藥液中不得加入肉眼可見的顆粒。由於中藥浸膏制劑成分較復雜,與含離子成分的輸液復配後,可能因鹽漬化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會增加輸液反應的發生率。因此,復方丹參、雙黃連等中藥註射劑壹般用5%或10%葡萄糖註射液稀釋後進行靜脈滴註,而不選用生理鹽水、林格氏註射液等含離子成分較多的輸液作為稀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