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作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壹、清代人口總量及增長特點
自滿清入關以來,清代人口總量壹直處於直線攀升狀態。這種狀態本身並不稀奇,要知道明清之際的戰亂,對於整個中國民生的摧殘是極其慘烈的。在這種狀態下,壹旦社會進入相對穩定的局面,人口的爆發式增長也就不鮮見了。比如,從秦末亂世中建立的漢朝,在南北朝、隋唐統壹,乃至宋元明開國之初,皇朝在戰亂中十室九空,第壹代皇帝十年壽命聚集,總會使人口增長。
然而,清朝的人口增長速度卻是驚人的。自順治朝開始,清朝的統治趨於穩定,到康熙年間,其人口開始逐漸恢復到明朝時的高峰。
而這壹增長速度在十八世紀乾隆統治時期並未放緩,到乾隆六年(公元 1741 年),全國總人口達到了 1.4 億。請註意,這只是登記在冊的人口數量,如果算上歷朝歷代不可避免的 "黑戶",這個數字很可能超過 1.6 億。
此後,清朝人口繼續保持百分之二的增長速度,在乾隆二十七年、乾隆五十五年分別突破兩億、三億大關。所謂康乾盛世,就有這個人口紅利因素。
然而,這種增長趨勢並沒有因為盛世的到來而消退,直到道光年間,中國人口已達4億。這壹方天地,奠定了近代中國人口總數的基礎。
可見,在清代,人口的增長並沒有像前朝那樣停留在壹億大關,甚至直到達到四億這個若有若無的數字時,桎梏的條件終於出現,而此時,已到了清代中後期。
清代人口爆發式增長的第二個原因1、"永不加賦 "的國策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清代人口的爆發式增長始於康熙朝。這是因為,從康熙元年開始,康熙皇帝就定下了 "與民休息 "的政策基調。
為此,康熙帝多次下令免除天下賦稅,據統計,整個康熙時期,全國****,免除賦稅和糧食 "**** 萬余兩"(《清聖祖實錄》)。而到了康熙晚期,這壹政策又被確立為永久性政策,"其後繁衍戶口,毋庸更出丁鈔",也就是說,在康熙五十壹年頒布的這道詔書中,清朝承諾不再對多余的人口增加賦稅。
這樣壹來,那些以前隱瞞戶籍的 "黑戶 "就得重新登記,從這壹點來看,康熙年間增加的人口中,除了壹些新生兒外,還有不少是以前逃出來的戶口。
除了減輕錢糧壓力,為了防止清朝貴族、士大夫圈地養民的弊端,康熙皇帝還多次下令禁止圈地,並將土地交由皇室百姓耕種,這種田地被稱為 "更名田"。可見,其屬於皇室的土地已經轉變為農民個人的了。
可以說,清康熙年間的稅制改革和圈地運動的停止,對人口的增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2、玉米、紅薯、馬鈴薯等新大陸作物
清朝以前,為了獲得足夠的糧食養活新增人口,統治者的主要策略是開墾耕地,以減輕人口增加帶來的負擔。
在清朝,這壹政策自然是壹項基本國策。但如果我們仔細研究當時的墾荒規模就會發現,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雖然出於上述目的在境內進行了大規模的墾荒活動,甚至在邊疆地區也需要尋找耕地開發,但清朝的耕地面積增長速度並沒有像人口增長速度壹般呈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在康熙晚期,清朝已經把墾荒發展到了極致,但是,相對於人口已經達到頂峰的明朝來說,這樣的增長仍然顯得杯水車薪。
據統計,清代耕地面積從順治年間的近5.5億畝增加到嘉慶年間的7.9億畝,增幅近40%。誠然,對於壹個封建王朝來說,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屬不易。但相比之下,清朝的人口增長幾乎是清朝的三倍。
這種增長並沒有因為人均耕地的相對減少而減緩,最重要的原因是每畝耕地的產量開始增加,紅薯、玉米和馬鈴薯等不與谷物爭地的食物從美洲傳入中國。
以紅薯為例,《紅薯疏》中曾贊其 "畝產數十石",這與傳統農作物相比,產量幾乎是壹個質的飛躍,而傳統農作物如果沒有化肥等技術的支持,能收獲壹石或幾石就不錯了。
當然,我們也必須註意到,其中也不乏溢美之詞,如《三省邊防準備》中誇張地宣稱玉米 "壹播千收"。但是,這些作物提高了畝產量,這是不爭的事實。
更重要的是,玉米等作物因其抗旱高產的特性,可以在土壤貧瘠的地區大量種植。對此,各地幹部和農民在長期實踐中也深有體會:"川、陜、兩湖凡山田皆種(玉米),俗呼包谷,山農之食,視其豐歉''。這也在壹定程度上緩解了清朝的耕地壓力,為清朝人口激增提供了物質保障。
3.新的防疫手段
對於壹個國家來說,疫病造成的損失有時遠高於戰爭的影響。三國時期,中國人口銳減至漢末的10%左右,除了頻繁的戰爭導致民生雕敝外,還與當時中國屢屢爆發的流行病有關。在歐洲,黑死病反復肆虐,幾乎奪走了整個歐洲三分之壹的人口。
其中最重要的壹點是,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該地區爆發流行病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從這壹點來看,流行病是阻礙古代社會人口進壹步增加的天花板之壹。
明末清初,預防天花的重要手段--人痘接種法開始流行,此後,除了隔離病人、放任自流之外,壹種更加積極主動的防疫方法終於得到了重視。這種長期危害人類生命的傳染病也在壹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
相比之下,大元飲也是壹種有助於抑制相應疫病的防治手段,而檳榔、草果、甘草等藥物,也並非難得之物,這種廉價、易得的防疫藥物,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著清代的總人口。
三、結論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清代人口的爆炸式增長和空前的總量,是由多種原因***同產生和維持的,與其說它是壹種政策或壹種技術進步獨立促成的,不如說是多種因素***同合力的結果似乎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