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爬行綱蛇目。身體細長,四肢退化,體表覆蓋鱗片。多為陸生,也有半陸生、半水生和水生的。以鼠、蛙、昆蟲等為食。壹般分為無毒蛇和毒蛇。毒蛇和無毒蛇在外形上的區別是:毒蛇的頭部通常呈三角形;口中有獠牙,獠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部較短且突然變細。無毒蛇的頭部呈橢圓形;口中沒有獠牙;尾巴逐漸變細。雖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識別它們,但也有例外情況,不能掉以輕心。世界各地的蛇種類繁多,其中以熱帶地區最為常見。中國的毒蛇有五步蛇、竹葉青、眼鏡蛇、蝮蛇、金環蛇等;無毒蛇有錦蛇、蟒蛇、大紅鏈蛇等。蛇肉可以食用,蛇毒和蛇膽是珍貴的藥物。
蛇不會主動攻擊人,除非妳撞到它的身體。如果妳的腳踩到它,它就會本能地立刻轉身咬住妳的腳,噴出毒液,讓妳倒下。走在山路上,"打草驚蛇 "用在這裏非常合適。妳手裏拿著壹根木棍,最好是有彈性的。如果草叢中有蛇,它就會受到驚嚇而逃跑。用又硬又直的木棍打蛇是最危險的動作,因為木棍的著力點很小,不容易把蛇打倒。軟木棍有彈性,如果木棍貼地,更容易打中蛇。蛇打七寸,這是蛇的要害部位,打中這個部位,蛇就動彈不得了。
蛇的消化系統非常強大,有的在吞食的同時就開始消化,還會把骨頭吐出來
而且,蛇的消化還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腹部與凹凸不平的地面進行摩擦
毒蛇的毒液其實就是蛇的消化液,有些肉食性蛇的消化液消化能力比較強,能溶解動物體內的毒液,所以被咬後表現出 "毒性"。有些肉食性蛇類的消化液消化能力較強,能溶解被咬動物的身體,所以被咬後表現出 "毒性",人的膽汁也屬於這種消化液。
蛇的食欲很強,食量很大,通常是先咬後吞。蛇的口腔會隨著食物的大小而變化,遇到較大的食物時,下頜會變短變寬,變成壹層薄膜緊緊包裹住食物。蛇通常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吞食,吞食小鳥時則從頭頂開始,這樣喙就會向鳥的頸部彎曲,不會刺傷蛇的口腔或食道。吞咽的速度與食物的大小有關,小白鼠在 5 到 6 分鐘內就能吞下,而較大的鳥類則需要 15 到 18 分鐘。巴頓認為,非洲巖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的位置後才開始吞咽。巴頓認為,非洲巖蟒只有在確定捕獲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時才會開始吞食,毒蛇也有能力確定捕獲物的頭部和尾部。
蛇消化食物的速度很慢,每餐需要五到六天才能吃完,但消化的高峰期是進食後的 22 到 50 小時。如果吃得多,消化時間就會長壹些。蛇的消化速度與外界溫度有關,Skoczylas(1970)觀察到,遊蛇在5℃的溫度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消化仍然很慢,消化過程長達6天左右,在25℃時,消化才加速進行。
蛇的牙齒無法咬碎食物,而蛇的消化系統,如咽部,以及相應的肌肉系統,都有很大的伸縮能力。
蛇主要用嘴捕食。非毒蛇壹般依靠上下頜所長的尖牙咬住獵物,然後迅速用身體將活體獵物纏住或壓成較長的形狀再吞下。毒蛇還依靠獠牙註入劇毒,在咬傷獵物後立即將其殺死。蛇在吞咽時首先張大嘴巴,將動物的頭部含入口中,用牙齒卡住動物的身體,然後憑借下顎左右交互運動慢慢吞咽。當壹側的下顎向後旋轉時,同側的牙齒就會鉤住食物並將其進壹步送入咽部,緊接著另壹側的下顎向後旋轉,同側的牙齒又會將食物進壹步送入咽部。這樣,由於下顎不斷交互式地向後旋轉,即使是非常大的食物也能被吞下。
喜歡偷蛋的蛇,有的會先用身體壓碎蛋殼再吃。但也有壹些蛇能把蛋或其他較大的蛋整個吞下。在吞食時,蛇首先用身體的後端頂住雞蛋或其他障礙物,然後盡可能張大嘴巴,將整個雞蛋吞下。有趣的是,非洲和印度的虹彩蛇科(Ophiuroidea)中有壹類食卵蛇的肌肉組織特別適合食卵。它們的頸椎有長而尖銳的腹突,能突破咽部後壁,在咽部上方形成6-8排縱向的尖銳鋸齒,當蛋被吞入咽部時,借助咽部的吞咽動作 "鋸蛋",把堅硬的蛋殼鋸開,並憑借頸部肌肉的張力,使蛋殼破碎,同時把蛋黃、蛋白擠到蛋內。同時,蛋黃、蛋清被擠進胃裏,剩下的不易消化的蛋殼碎片和蛋膜被壓成壹個小球,從嘴裏吐出來。
I.蛇的結構
蛇的行走方式多種多樣,或直線行走,或彎曲扭動,這是由蛇的結構決定的。蛇的身體分為頭、軀幹和尾三部分。頭和軀幹之間是頸部,界限不是很明顯,軀幹和尾部以排泄肛門為界。蛇沒有四肢,全身被鱗片覆蓋,皮膚有保護作用。蛇分為毒蛇和無毒蛇,無毒蛇的頭部壹般呈圓錐形,前端細,後端粗;毒蛇呈三角形;蛇的軀幹為壹長筒形;蛇的尾部為肛門後的部分。
蛇的內部結構分為皮膚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泄殖腔系統、神經系統、感覺器官和染色體十大部分。
蛇沒有腳,怎麽爬呢?事實上,蛇不僅會爬,而且爬得很快。
蛇之所以會爬,是因為它們有壹種特殊的運動方式:壹種彎曲蜿蜒的運動,所有的蛇都能用這種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時,蛇身在地面上作水平波浪狀彎曲,使彎曲的背部在粗糙的地面上施力,靠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動蛇身前進,如果把蛇放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就會寸步難行,不能用這種方式爬行,當然也不必因此而擔心蛇,因為在自然界中不會有像玻璃那樣光滑的地面。第二種是爬行運動,蛇沒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自由地前後移動,肋骨與腹部的鱗片由肋皮肌連接。當肋皮肌收縮時,肋骨就會向前移動,從而帶動寬大的腹鱗依次直立,即微微翹起,翹起的腹鱗就像踩在地上壹樣,但此時只有腹鱗移動而蛇身不動、然後肋皮肌肉放松,將腹鱗的後緣施加在粗糙的地面上,依靠蛇身的反作用力向前推,這種運動方式產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線向前爬行,就像坦克壹樣。第三種方式是伸展運動,蛇的身體前部擡起,盡量向前伸展,接觸到支撐的物體,蛇的背部就跟著向前收縮,然後再擡起身體前部向前伸展,得到支撐後,身體後部再向前收縮,這樣交替伸展,蛇就能不停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相對較慢的蛇,如鉛色水蛇等,受到驚嚇時,蛇身就會迅速連續縮回,加快爬行速度,給人以跳躍的感覺。
二、蛇的習性
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名副其實的陸生脊椎動物。毒蛇固然可伯,但只要註意提防,並不那麽危險。蛇以吃鼠為主(也吃蛙、鳥等),蛇的外形並不美觀,形色奇特,身上有鱗,頭頸高昂,身尾擺動,快速遊動,尋找木偶,鳴叫不已,在水中遊動過渡,實在難以讓人喜愛。蛇喜歡生活在陰涼、潮濕、偏僻、雜草叢生、樹木叢生的地方,有木頭的樹洞或亂石堆,有柴草堆和古山麓土墻,還有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息、出沒、繁衍的地方,還有蛇生活的水域。
它們喜歡住在墳洞裏,洞裏可以看到稀稀拉拉成顆粒狀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裏有沒有蛇了。蛇有冬眠的習性,到了冬天就盤在洞裏睡覺,壹睡就是幾個月,不吃不喝,壹動不動地保持體力。春暖花開時,蛇蘇醒過來,開始外出覓食,褪去原來的外衣。根據蛻下的被毛的直徑和長度,可以測量出蛇的重量,甚至可以給蛇起名字。蛻皮後不久,蛇的活動量增加,覓食次數增多,身體狀況逐漸恢復。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蛇在四月下旬至五月中上旬進入發情期。在尋找配偶時,雌雄蛇會發出清脆明亮的鳴叫聲,"噠噠噠 "就像敲擊石頭的聲音。
蛇壹般在四月下旬至六月中上旬產卵,具體時間視蛇的種類而定。卵通常粘結成壹個大卵塊,卵塊中的卵數量從 8 到 15 個不等。蛇經常處於饑餓或半饑餓狀態。壹般以 "守株待兔 "的方式捕食,但有時也很活躍。我曾親眼看到壹條綠竹輕騎兵在河裏追青蛙,青蛙跳進河裏,蛇也跟著跳進河裏,就像前後兩個跳水運動員。我還見過蛇吃鳥蛋。它悄悄地爬上靠近屋檐的墻壁,遊到家燕的窩裏,不停地伸出舌頭,把親鳥嚇跑了。當蛇發現它的蛋時,首先發起攻擊,纏住,待安全後,再張開大嘴,壹口吞下。別看它的嘴小,其實它能吞下相當於自己頭部 8-10 倍大小的食物。吃飽食物後,蛇會感到疲倦,進入休息狀態,此時很容易被捕捉。蛇覓食的次數因蛇的種類和大小而異。壹般來說,在夏季覓食期,尤其是在產卵和繁殖期,蛇會每天或隔天覓食壹次。體型稍大的蛇覓食量較大,壹般每周覓食 3 次到 1 次左右。蛇還喜歡在陽光下曬太陽,壹般在上午 10-12 點左右。行日光浴時,壹般蹲在地上的草叢中或纏繞或樹幹上,也有半裸在洞外、石堆外盤踞的形式,姿態多變。蛇的活動規律,以晝伏夜出居多,因種類而異。
三、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別
如何鑒別毒蛇與無毒蛇,壹般人單憑頭部是否呈三角形或尾部是粗是短,顏色是否鮮艷來區分,這是不夠全面的。雖然毒蛇的頭部明顯呈三角形,但也有毒蛇的頭部並非三角形;而無毒蛇中的偽蝮蛇,頭部也呈三角形。五步蛇、腹蛇、眼鏡蛇的尾巴確實很大,但烙鐵頭的尾巴比較細長;很多顏色鮮艷的蛇,如玉斑蛇、火赤鏈蛇等,都沒有毒,而蝮蛇的顏色像泥土或糞便,很不好看,但毒性很大。 毒腺由唾液腺演變而來。毒腺位於頭部兩側,眼睛後面,包裹在下顎肌肉中,可以分泌毒液。當毒蛇咬人時,毒腺周圍的肌肉收縮,毒液通過毒腺導管和獠牙的管道或溝槽註入被咬物體內,使其中毒,無毒蛇則沒有這種功能。
2、毒液管是輸送毒液的管道,連接在毒腺和獠牙之間。只有毒蛇才有毒液管。
3、獠牙 毒蛇有獠牙,位於上頜無毒牙的前面或後面,比無毒牙長而大。
那麽,哪些無毒蛇容易與有毒蛇混淆呢?
有幾種常被誤認為毒蛇的無毒蛇,因其外形特殊,身上有鮮艷的斑點,性情兇惡,常被當地壹些人認為是毒蛇而驚慌失措,其實這種蛇咬人是無害的。如虎斑遊蛇(又叫雉波蛇)、赤鏈蛇(又叫火赤鏈)等。
外觀或色斑與毒蛇易混淆的無毒蛇黃鏈蛇(又稱黃紅鏈),由於蛇背有黑黃相間的橫條紋,常被誤認為是金環蛇;黑背白環蛇,由於蛇背有黑白相間的橫條紋,也易被誤認為是銀環蛇;頸棱蛇(又稱偽蝮蛇),體粗尾短,背部呈棕褐色,有兩排粗大的黑褐色斑塊,頭部略呈三角形,身體很像蝮蛇或蝮長得很像蝮蛇或蝰蛇;青蛇(又名青竹標)因為全身都是綠色的,所以常與竹葉青混淆。
四、蛇對生態環境的作用
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在維護自然生態環境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野生動物物種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通過食物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壹旦食物鏈的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草--蝗蟲--蛙(鼠)--蛇--鷹,這是食物鏈中的壹個環節,如果人類無節制地捕殺野生蛇類,蛇就會越來越少,導致森林、草地、農田的鼠害越來越猖獗,鼠害、蟲害給農業、林業、畜牧業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生態系統就會遭到嚴重破壞。
蛇是壹種很有誘惑力的動物。雖然在山上、樹林裏、田野裏,甚至在水裏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不管在哪裏,只要有蛇出現,就會引來壹大群人,老老少少都會圍上去看,尤其是小孩子,更是興奮不已。而且,不僅喜歡蛇的人要圍著看,怕蛇的人也常常懷著恐懼的心情遠遠地看著它。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速度總帶著幾分恐懼,又不免有些神秘感。
翻開生物進化的歷史,蛇出現在地球上,要比人早得多。30億年前,地面上開始有了最原始的生物。經過漫長的進化,生物物種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到距今約3.4億年前後,出現了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也就是爬行動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動物的數量越來越多,種類和數量都達到了頂峰,在天上、水裏、地上,它們都很活躍。恐龍尤其興盛,角龍、鴨嘴龍、劍龍、霸王龍和各種龍隨處可見。這是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在這壹時期,野獸和鳥類的祖先也從爬行動物的原始種類進化而來,龜、鱷魚和蜥蜴的祖先誕生了。蛇和蜥蜴的關系最為密切,它們是近親,蛇是由蜥蜴變化而來的。在蜥蜴的原始物種中,壹部分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適應了新的環境,四肢逐漸退化,形成了壹些新的特征,變成了蛇;另壹部分雖然四肢沒有了,但因為不具備蛇的特征,至今仍然是蜥蜴。例如,貴州出產的脆蛇蜥和細蛇蜥就是沒有腳的蜥蜴。因此,蛇是爬行動物中最年輕的分支,也是適應性很強的爬行動物中最後登上生命舞臺的。
最早的蛇化石發現於距今約1.3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地層中。事實上,蛇的出現要比這更早壹些。據推測,大約 1.5 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可能就有蛇了。毒蛇的出現要晚得多,它是由不早於 2700 年前出現的無毒蛇進化而來的。如果說地球的歷史就像壹部2小時的電影,那麽蛇要到最後5分鐘才會出現在銀幕上,而毒蛇則要到最後壹分鐘才會出現。
己巳蛇年出生的人,北方多說小龍,也有說長蟲的。人們不說屬蛇而說屬小龍,大概是因為對蛇的厭惡,而對龍的喜愛,因為龍是神,還有點 "龍鳳呈祥 "的味道。
漢族民間有 "蛇皮 "之說,只要看到蛇皮,就是不祥之兆。諺語說:"見蛇脫皮,不死壹層皮"。特別是在春天更是忌諱。在青海地區,如果發現家中有蛇,最忌諱殺死。人們認為,如果殺蛇或蛇不殺,蛇就會采取報復行動,在家庭中是不利的。所以,如果在家裏發現蛇,就要把它捉進缸裏或挑在長桿上,然後送到山谷裏,求人藏在山洞裏,不要再回到家裏。
福建氣候溫和濕潤,適合各種蛇類繁衍生息。如果在家裏發現蛇,是打不死的。人們認為,蛇是祖先派來巡視平安的,誰家有蛇,就表示誰家平安。如果發現路邊有幾條蛇盤在壹起,就要趕忙扯下身上的紐扣壹扔,以示悔過,然後走開,當沒看見。據說這是蛇在交配,觀者為大逆不道。
農歷三月五日為驚蟄節氣,貴州地區民間忌諱打雷,否則壹年都會受到蛇蟲的困擾。諺語雲"驚蟄有雷聲,蟲蛇多成群"。
野外防蛇措施及蛇咬傷治療
壹、行進中防蛇:
1、除了蛇的眼睛,蛇壹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大家不要發現它而過分靠近蛇,或無意中踩到蛇的身體時被它咬傷。如果遇到蛇,如果它不主動攻擊妳,千萬不要驚動它,尤其不要震動地面,最好等它逃走,或者等人來救。
2、蛇是嗜溫動物,溫度達到18度以上才出來活動。在南方,壹般5-10月份是蛇咬傷的高發期。特別是在高溫多雨或雨後初晴蛇常出洞活動。雨前、雨後、汛後時段要特別註意防蛇。
3、蛇的晝夜活動有壹定規律。眼鏡蛇、眼鏡王蛇白天活動,銀環蛇夜間活動,蝮蛇晝夜活動。蛇咬人主要集中在白天 9-15 小時,夜間 18-22 小時。另外,蝮蛇對熱源十分敏感,有撲火的習性,所以夜間出行時要用明火照路,以防和避免蛇咬傷。
4.穿高幫鞋(皮靴),長衣長褲,戴帽子,緊衣領、袖口、褲腳。
5、盡量避免在草叢中行進或休息,如不得已,註意打草驚蛇(眼鏡蛇會主動攻擊人,打草驚蛇可能會引起眼鏡蛇主動攻擊人,不知此條到底如何使用)。
6、盡量避免抓住樹枝借力,在砍伐灌木、采摘果實前要仔細觀察,有些蛇常棲息在樹頂上。翻石頭、木頭和挖洞時要用木棍,不要徒手進行這些活動。
7.如果意外遇到毒蛇,要保持鎮靜,不要突然移動,更不要攻擊毒蛇。應繞遠路,如被毒蛇追趕,應向山坡跑去,或突然左右轉彎跑,切忌直跑或直奔下坡。
8.把手裏的東西扔到它旁邊,分散它的註意力,或把衣服扔到它身上,遮住它,然後逃跑。
9、如果不得已要打死蛇,可以拿壹根長棍,要有良好的彈性,迅速劈向它的後腦勺。
二、露營地防蛇
1、避免在蛇鼠洞穴、亂石堆或灌木從中露營。露營地周圍的雜草要鏟幹凈,此外,較深的排水溝也能較好地防止蛇蟲的入侵。
2.在營地周圍撒壹種或多種以下物品:鹿角。石灰粉。草木灰浸過水的煙葉。
3.使用前仔細查看包裝,下面很可能藏有蛇。露營時應將帳篷拉鏈完全拉上。睡前檢查床鋪,壓好帳篷,早上起床檢查鞋子。萬壹發現蛇,要迅速後退,保持壹定距離。
4、如果打地鋪,可用樹枝、樹葉或細竹席鋪墊,盡量不用雜草。睡覺前,應先敲打地面,清除爬上來的昆蟲。睡醒後,應先仔細觀察身體四周,否則附近如有蛇蟲會被突然的活動驚動。
5、註意保持營地清潔,所有垃圾必須及時掩埋。因為只要有星星點點的油汙,就有可能引來螞蟻,螞蟻又會引來蜥蜴,蜥蜴又會引來蛇。註意不要用火燒魚骨,魚骨的氣味也會把蛇引來。
三、常用蛇藥
1、自制防蛇藥:
材料:穿心蓮(有毒,使用時不要用火)二兩,大蒜壹頭,紗布壹塊。
制作:將大蒜搗爛,穿心蓮碾成粉末,兩者充分混合,用紗布包好,紮成小球,以不出水為宜。
用法:將穿心蓮和大蒜球掛在腰間,如果想保險些,就做成兩個球,分別系在左右腳的脖子上。這樣,無論走到哪裏,蛇都避之唯恐不及。
特點:有效、耐用,壹月做壹次可用。
2、蛇怕風油精
3、在野外被蛇咬傷後,服用蛇藥片,將抗蛇毒血清粉末塗抹在傷口周圍。各地藥品供應站都有不同的蛇傷藥,可參照說明書使用。南通蛇藥,又名季德勝蛇藥(片),用於治療毒蛇和毒蟲咬傷,具有解毒、止痛、消腫的功效。上海蛇藥用於治療腹蛇、竹葉青等毒蛇咬傷。它還可用於治療眼鏡蛇、銀環蛇和五步蛇的咬傷。具有解毒、消炎、強心、利尿、止血、抗溶血等作用。
4、血清:有條件的話,最好根據當地動物學記錄配制相應的血清,冷藏後攜帶到當地,在醫院保存。
毒蛇
很多人容易把 "蛇 "和 "毒 "聯系起來,從而產生恐懼。那麽臺灣呢?據統計,世界上約有20%的蛇是有毒的(黃顎蛇占1%,眼鏡蛇占10%,蝮蛇占9%),臺灣陸生蛇類中毒蛇(含微毒蛇種)約有15種,占32.6%,比例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毒蛇按毒牙的位置和種類分為三大類:1)根據毒蛇獠牙的位置和類型,將毒蛇分為三大類:1) Solendglyphs;2) Proteroglyphs;3) Opisthoglyphs;但目前只有Solendglyphs和Proteroglyphs有被咬傷致死的記錄,具體如下:
(1)Solendglyphs:Solendglyphs的頭部呈三角形,蛇背通常呈褐色,並有深色斑塊。所有的蝮蛇
都屬於這壹類;它們的獠牙是又長又大的空心管,位於上顎前方的兩側,通常藏在肉鞘中,只有在使用時才會伸出前方,除了通常的壹對獠牙外,在背部還有1-2對備用獠牙
,毒性主要是出血毒,如果我們看壹下頰窩的有無
,我們也會發現被咬後死亡的記錄。
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個亞科,即 A) 響尾蛇亞科(有坑):包括百步蛇、龜甲花、青竹絲、菊池龜甲花、阿裏山龜甲花等;B)蝮蛇亞科(無蝮)
臺灣只產壹種蝮蛇,蝮蛇是響尾蛇亞科獨有的體溫感受器。
頰窩是響尾蛇亞科特有的熱感受器,蛇類可以通過頰窩感知環境中細微的溫差,幫助它們捕食或躲避敵人;至於鎖頜蛇,
雖然它沒有頰窩,但由於面部神經末梢的作用,對溫度的變化仍然敏感,仍然可以通過類似的機制來捕食,這使它在蝮蛇亞科中顯得相當特別。
(2)前溝獠牙:頭部呈橢圓形或圓形,常有明顯甚至鮮艷的縱斑或環斑
,起到警示作用,所有眼鏡蛇都屬於這壹類。它們只有壹對固定的獠牙,表面有凹
槽,位於上顎前部和頭部兩側,但沒有管狀獠牙那麽大。臺灣,包括傘蛇、眼鏡蛇、帶赤蛇、環赤蛇和所有
海蛇。
(3)後獠牙:
(3)後獠牙:後獠牙只比正常的獠牙稍大,位於上顎後部,通常不像蝮蛇或眼鏡蛇那樣有毒,但蝮蛇科的壹些成員確實有這種獠牙,
包括水蛇、犭胥蛇、松雞蛇、大頭蛇和臺灣赤練蛇。雖然這些蛇中毒後通常只是腫脹,不會導致死亡,但對於體質敏感的人來說,仍可能會引起嚴重的過敏癥狀。雖然臺灣沒有後槽牙毒蛇致人死亡的記錄,但值得註意的是,分布於中國大陸和日本的臺灣赤練蛇亞種,曾有在當地咬死人的記錄。在野外遇到它們時,過分謹慎可不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