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回收殘羹剩飯的“口水油”,到套路復雜的“泔水油”,“地溝油”屢屢成為舌尖安全的“敏感詞”,長期困擾著老百姓。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進壹步加強“地溝油”治理工作的意見》,從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監督管理責任等多個方面拉起“地溝油”警戒線。
加強綜治:重點問題需靶向突破
小餐飲、小作坊曾是老百姓舌尖安全的壹大隱患。為此,意見強調,加大對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以及農貿市場、小餐飲、小作坊等的巡查力度。落實有獎舉報制度,動員社會力量進行監督。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朱毅指出,小餐飲、小作坊等是監管過程中的難點。為整治“地溝油”建立“吹哨人”制度,重獎和保護內線舉報人,有助於從內部攻克“堡壘”,促進“小散亂差”企業的綜合治理。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有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反映,餐廚垃圾收運工作涉及面廣、部門多,需交管、衛生、生態、交通、工商、質監等多部門配合,但壹些地方仍然面臨著“單打獨鬥”“各自為政”的困境。
意見提出,落實地方屬地管理責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對本地區餐廚廢棄物、肉類加工廢棄物和檢驗檢疫不合格畜禽產品的處理負總責。
朱毅指出,“地溝油”整治進入政府部門考核指標體系,和政府官員的獎懲掛上鉤,激發地方政府積極治理的自覺性,可看作是壹個“緊箍咒”,促進地方政府落實管理責任。
智慧監管:“互聯網+”撬動全流程追溯
走進位於上海正大廣場的港麗餐廳,記者發現在餐廳門前的壹塊電子顯示屏上,烹飪間、冷菜間等關鍵區域的實時畫面正在切換直播。直播屏幕的下方,“笑臉”“哭臉”醒目顯示著該餐廳食品安全評級情況。消費者通過觸屏,就可查詢到餐廳員工的健康證明圖片、食材的追溯信息以及餐飲廢棄油脂處理情況等詳細信息。
這是上海市推進“地溝油”治理信息化監管的壹項舉措。上海在全市16個區的餐飲服務單位及廢棄油脂收運企業推進電子信息化系統,實行廢棄油脂收、運、處理全程實時監管。目前,上海餐廚廢棄油脂規範收運已提高到日均90余噸的水平,實現餐廚廢棄油脂閉環管理。
意見提出,加強對屠宰企業、肉類加工企業、食用油生產經營企業、餐飲企業的監管,督促企業建立健全追溯體系。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閻祖強就此表示,經過近4年綜合整治,上海目前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對“地溝油”的“產、收、運、處”全程閉環監管。
專家支招:合理膳食助力源頭治理
朱毅指出,中國人每天食用油攝入量較多,對油的需求量高,產生的剩油則成為“地溝油”的壹大來源。因此,對“地溝油”要采用源頭治理的方法。
專家指出,意見強調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的重要性,因為“運動性執法”難以建立起市場規則的根基,只有持之以恒、無死角的“拉網式監管”,才能讓“地溝油”逐漸從餐桌上消失。
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倘若把清淡飲食、光盤行動、厲行節約做到、做好的話,無異於從源頭上切斷了“地溝油”中的泔水油來源,因為泔水已無固形物和油水可撈。“吃得少,也就有可能講求少而精,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算是間接遏制了‘地溝油’的其他來源。”朱毅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