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江蘇省道路運輸條例的解讀

江蘇省道路運輸條例的解讀

《江蘇省道路運輸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於2012年11月29日經江蘇省十壹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壹次會議審議通過,於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壹、《條例》出臺的背景和意義

2001年8月24日省人大頒布了《江蘇省道路運輸市場管理條例》,這是我省出臺的第壹部道路運輸管理地方性法規,為規範我省道路運輸經營活動、維護道路運輸市場秩序、保護道路運輸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對促進我省道路運輸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省道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運輸組織化程度較低、行業比較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服務水平不高、節能減排推進難度大、汽車租賃業及物流經營管理不規範等問題逐漸凸顯,這些新的問題亟待規範解決。另外,隨著國家大部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江蘇省道路運輸市場管理條例》的調整範圍、有關管理體制和機制的設定等,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道路運輸市場發展、大部制改革和城鄉交通運輸壹體化發展的實際需要,其部分內容也與近幾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和國行政強制法》、國務院《道路運輸條例》和《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不相符合,迫切需要根據上位法的規定作全面修訂。

2011年3月,《江蘇省道路運輸市場管理條例》被列為省人大首個地方性法規立法後評估項目,經過近五個月的全面評估,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後評估工作組在充分肯定《江蘇省道路運輸市場管理條例》作用的同時,提出其設定的壹些制度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道路運輸市場發展的需要,建議予以全面修訂。2011年11月,《江蘇省道路運輸市場管理條例》(修訂)列入了省人大2012年立法計劃。經過近壹年的調研、起草並經多次修改,2012年11月29日,新修訂的《條例》經省十壹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壹次會議表決全票通過,並自2013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條例》作為我省首部通過立法後評估啟動立法工作的項目,適應了我省道路運輸業快速發展的實際需要,對道路運輸及相關業務作了全面明確的規定,對於依法規範道路運輸市場,保障道路運輸安全,努力構建高效便捷、安全可靠、綠色環保、規範誠信的道路運輸服務體系,推動我省現代道路運輸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為推進我省交通運輸率先實現現代化,促進我省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條例》的主要框架

《條例》***分八章,七十五條,分為:總則、壹般規定、道路運輸安全、客貨運輸、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監督檢查、法律責任、附則八個部分,全面調整了道路客運、貨運、機動車維修、綜合性能檢測、機動車駕駛人培訓、汽車租賃、道路運輸站(場)和交通物流、貨運代理、貨運信息服務等道路運輸領域各有關方面,並對大部制改革後交通運輸部門新增加的公交、出租汽車客運、汽車租賃、交通物流等管理職能進行了明確規範。《條例》突出了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運輸服務保障,強化了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並在推進城鄉、區域客運壹體化、貨運的專業化、集約化和交通物流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的規定。修訂後的《條例》,全面呼應了立法後評估的有關要求,不僅立法定位更高、更準,而且調整的範圍更全面,內容更豐富,方式更科學,也更具備可操作性。

三、關於《條例》的幾個重點內容

(壹)突出道路運輸安全保障

道路運輸業作為面向全社會的服務性行業,與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密切相關。為加強道路運輸安全管理,《條例》專門增設“道路運輸安全”壹章,對道路運輸安全進行了全面規範,充分體現了《條例》保障道路運輸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立法宗旨。主要體現在:壹是明確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的道路運輸安全監管職責,提高道路運輸以及相關業務經營者的安全主體意識,並進壹步強化經營者安全生產的有關規範和要求。二是建立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道路運輸管理機構的信息***享機制,加強部門間在保障道路運輸安全方面的溝通與合作。三是明確有關安全生產規範,加強安全防控,嚴禁疲勞駕駛,並針對吸毒、醉酒駕駛等違法行為,設定了從業“門檻”,同時還規定經營者不得安排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死亡且負同等以上責任或者交通違法記滿十二分的人員駕駛客貨運車輛,堅決杜絕駕駛人員“帶病上崗”。

(二)推動道路運輸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雖然我省道路運輸業發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經營主體多小散弱、服務質量較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高質量、高品質的出行需求等問題。為加快道路運輸統籌協調發展步伐,推動我省道路運輸業轉型升級,《條例》強化了道路運輸法規的引導功能,全篇涉及道路運輸發展鼓勵性條款達十三處,在加快推進城鄉壹體化、提升信息化水平、推進節能減排、實行規模化、集約化、公司化經營等方面設置了引導性規定,為我省運輸業的轉型升級、運輸服務能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嚴格規範各類經營行為

針對道路運輸服務過程中多發的不規範服務現象,《條例》對客貨運輸、機動車維修及綜合性能檢測、汽車租賃、道路運輸站(場)和交通物流等各有關方面的經營行為進行了更加全面、細致的規範。同時,考慮到公***汽車客運和出租汽車客運的服務水平與社會公眾的日常出行密切相關,而全國性立法尚未出臺,因此《條例》在授權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細化的營運服務規範的同時,對社會反響強烈、服務質量問題比較突出、投訴較多的壹些運營違法行為,作出了禁止性規定,並相應明確了法律責任。針對出租汽車客運存在的突出問題,《條例》特別規定,出租汽車客運經營者不按照規定使用計價器、不主動出具發票、不接受IC卡付費、無故繞行、無故中斷運輸、倒客、甩客、未經乘客同意搭載其他乘客時,乘客有權拒付車費,從而為乘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

(四)加快推進城鄉客運壹體化

推進城鄉客運壹體化發展,是貫徹中央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戰略、落實中央“三農”政策的重要舉措,對滿足城鄉居民出行需求、促進城鄉道路客運基本公***服務均等化具有重要意義。《條例》在總則中明確了逐步實現城鄉、區域客運壹體化的目標,並在分則中進壹步細化了對農村客運班線、鄉(鎮)村公交、毗鄰地區客運班線的鼓勵措施。壹是結合農村實際情況,規定農村客運班線可以實行循環營運、專線營運等與城市公交不同的營運模式;二是為提高客運服務質量,明確實行公交化營運的農村客運班線、鄉(鎮)村公交、毗鄰地區客運班線,站點、車輛、享受財政補貼等參照城市公***汽車客運的有關規定執行,實現了服務標準和政策保障的有效銜接。

(五)確立優先發展公***汽車客運原則

《條例》以法規的形式確立了公交優先的原則,並進壹步要求各地政府應當在財政政策、資金安排、城市規劃、用地保障、設施建設、交通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優先發展公***汽車客運,滿足社會公眾出行需求。具體體現在:

壹是明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營運成本等因素確定公***汽車票價,對實行低票價、減免票營運的,應當給予財政補貼,對公***汽車客運企業承擔政府指令性運輸任務所增加的支出,應當給予補償。

二是規定市、縣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根據道路狀況、出行結構、交通流量等因素,開設公***汽車專用道,建設公***汽車客運智能化信息系統,為公眾提供便捷服務。

三是為扭轉公交企業長期虧損的局面,建立公***汽車客運自身的造血機制,根據《國務院關於實施城市公***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的指導意見》,明確公***汽車客運配套設施用地按照批準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條件可以依法綜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這對滿足群眾需求、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和改善公交企業經營狀況、減輕政府財政負擔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是明確各地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建設換乘系統,實現不同出行方式的銜接。同時,明確公***交通設施應當作為新建、改建、擴建居民小區、開發區、城市道路和大型公***活動場所等工程項目的配套建設內容,並與工程項目實現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

(六)促進出租汽車客運健康發展

針對近年來出租汽車客運市場頻發的不穩定現象,《條例》采取多種舉措保障出租汽車客運健康發展。

壹是嚴格控制出租汽車客運經營權有償出讓。《條例》規定,對於已經實行出租汽車客運經營權有償出讓的,應當逐步實行無償使用;確需繼續實行有償出讓或者以有償出讓方式新增出租汽車客運運力的,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有償出讓所得資金,應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出租汽車客運服務設施建設與管理。

二是要求市、縣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道路運輸發展規劃和節能環保的要求,綜合考慮人口規模、交通流量、交通結構、出行需求等因素確定出租汽車的投放數量和車型,並通過資金支持、場地保障等措施,鼓勵建設出租汽車服務中心和電話召車系統。同時明確價格主管部門應當合理確定出租汽車客運運價構成與標準,建立油(氣)價與運價聯動機制,及時、合理調整運價。

三是規定出租汽車客運企業應當全額出資購買營運車輛,不得利用出租汽車客運經營權、收取抵押金或者要求駕駛員墊資、借款等方式,向駕駛員轉嫁投資和經營風險。出租汽車客運經營者實行承包經營的,應當與駕駛員簽訂書面承包經營合同,承包費用應當公平合理。

(七)著力解決城市配送難題

目前,由於各大中城市嚴格的車輛通行和停靠管制政策,導致營運貨車難以進入城區運營,無牌證車輛和電瓶三輪車非法從事城市配送現象大量滋生,對城市交通和運輸秩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為解決城市配送體系和有關制度不完善的問題,《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對統壹標識的專用配送車型的車輛,在城區通行、停靠、裝卸作業等方面提供便利,促進城市交通物流配送業的發展。上述規定的頒布實施,將有利於化解合法的營運貨車進城難、通行難、停靠難的矛盾,並能有效解決無牌證車輛和電瓶三輪車非法從事城市配送的問題。

(八)建立有效的市場退出機制

長期以來,道路運輸業務實行經營許可制度,取得許可後除有嚴重違法行為被吊銷許可證的以外,壹般都是能進不能出,形成實際上的終身制。壹些道路運輸經營者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長期忽視車輛的技術安全和道路運輸服務質量,由此帶來了壹系列安全隱患和服務質量問題。為解決道路運輸市場退出機制不完善的問題,保障道路運輸業健康發展,《條例》建立了道路運輸市場退出機制,實現了準入、日常管理、退出的有機統壹。

壹是規定了開業條件維持義務,對經營過程中發生變化已經不具備規定許可條件的經營者強制退出。《條例》規定,對取得相應許可的道路運輸以及相關業務經營者不符合許可條件繼續經營,經道路運輸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吊銷相應的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件、道路運輸證件或者核減相應的經營範圍。

二是對經營者及從業人員實施動態管理和違法行為累積計分制度,定期對其經營行為、服務質量、安全生產等情況進行質量信譽考核,並將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質量信譽考核結果應當納入服務質量招標評標標準。對違法行為累積記分達到規定分值的道路運輸以及相關業務經營者、從業人員,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可以暫扣、吊銷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件、道路運輸證件或者從業資格證件。通過這個制度,把規範經營情況與經營者及從業人員人員的準入、退出、獎勵和懲罰結合起來,與其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從而把規範經營要求內化為其自覺行動。

三是規定被吊銷證照的經營者和從業人員,2年內不得申請從事相應範圍的經營及從業資格。執法過程中發現,大量因嚴重違法行為被吊銷證照的經營者和從業人員,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再次申請,使得行政處罰喪失了其應有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條例》在彌補漏洞的同時,提高了行為人的違法成本,對經營者和從業人員也有著警示和教育意義。

  • 上一篇:郎智紅花註射液的生產廠家
  • 下一篇:膏藥造句-用膏藥造句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