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企業采購業務內部相互監督不夠
大多數生產企業都設立了采購部門,主管采購業務並負責掌握供應商及供貨信息等資料。采購部門依據采購計劃進行詢價,從而確定采購計劃及候選供應商名單並提交給上級主管部門審批,申請付款。實質上,上級主管部門、財務部門、質量檢驗僅限於對已發生的采購業務進行質量、數量、規格及價格等方面的壹致性復核,而對采購前期工作如物料供應的市場調研、供應商的選擇、供貨談判及訂立合同等工作缺乏監督。
(3)預算和價格控制不嚴格
企業的采購計劃都是依據銷售計劃及生產計劃編制的,由於市場瞬息萬變,銷售計劃的經常變動,會引起采購計劃的變動也相對頻繁。如果在采購業務具體操作時,采購部門與銷售部門、生產部門及其他部門缺乏溝通,則必然導致企業雖然編制了采購預算和采購計劃,卻流於形式。 同時,很多企業也忽視了對采購價格的控制,或者有控制也是弱控制,只見制度不見實際操作之中。借口不外乎是市場變化太快,價格瞬息萬變,而企業又急需要用相關原材料,采購人員不得不接受市場提供的價格,所以采購成本比較高。
(4)內部牽制,權限控制及數據管理不嚴密
1)內部崗位牽制的風險提高自動高效的計算機網絡應用,使操作人員的數量大大減少,采購業務中各種審批核算手續完全由計算機統壹執行,如今,各類電腦軟件的操作人員權限分工是靠口令授權來完成的,而口令存放在計算機系統內,不像手工環境下代表授權的印章鎖在箱子裏或帶在身上那樣保險,因此壹旦被人破解或竊取便會帶來極大的隱患。
2)數據管理的缺陷數據管理的缺陷通常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數據操作問題:數據輸入不規範,同壹部門不同的成員有不同的數據輸入格式,造成數據不壹致;數據操作權限混亂,數據來源過多,同壹業務在不同部門的賦值不同;企業本身壹些業務不規範,沒有及時形成業務數據,導致在系統中的數。